语文:记念刘和珍君(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记念刘和珍君(3份课件)(苏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48:47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鲁迅(1881-1936)
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百草园
“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二、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乎,我说不出话”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愤怒
爱国青年
似人非人世界
庸人
警示
一、刘和珍事迹?神情举止的词语?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卓识远见
●前往执政府请
愿并被戕害
——“欣然”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对猛士的颂扬
对庸人的悲哀
对非人间的控诉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理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无话可说?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白色恐怖
惨象

流言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




● ●


● ●

● ● ●
● ●

● ●

● ●


● ●



实词
虚词
表实在意义 名 动 形 数 量 代
连接句子语法手段 介 连 助
20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意丰富
语言特点
一:反复诉说,意味深远
二:爱恨悲喜,巧妙交织
三:连用虚词,表意丰富
鲁迅杂文的深刻性
●小结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
不说
◆悲愤至极
◆不欲敌人快意
(情感元素〕(共33张PPT)
1.学习本文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写法。
2.学习把简洁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理解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深化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3.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
4.学习爱国青年英勇斗争、互相救助、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 。
学习目的:
了解作者:常识填空
鲁迅:生于______年,卒于______年,原名______,字____,籍贯________。
被誉为_____家,_____家_____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_____人。
1881
1936
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
思想
文学
革命
奠基
我们学过的作品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小说集:
《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华 盖 集 续 编
鲁迅一本杂文集的书名。因这之前有一本《华盖集》,故叫“续编”。相传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征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鲁迅用“华盖”作书名,以示自己在反动统治下经常遭受迫害,寄托了对反动派的愤懑之情。
知识角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的头子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 《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图片回顾
对峙
对峙
杨德群
三 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
游行队伍
“三 一八惨案”后鲁迅的纪念活动:
.
1926.3.18.上午《无花的蔷薇之二》
1926.3.24 ,去女师大瞻仰杨、刘遗容。
1926.3.25,参加追悼会,学生会干部、共产党员程毅志要求鲁迅写纪念文章。 《死地》
1926.3.26 《可惨与可笑》
1926.4.1 《记念刘和珍君》
1926.4.2 《空谈》
相关文章摘句
三月十八日的惨杀事件,在事后看来,分明是政府布成的罗网,纯洁的青年们竟不幸而陷进去了,死伤至于三百多人。这罗网之所以布成,其关键就全在于“流言”的奏了功效。
——《可惨与可笑》
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总是“请愿”。殊不知别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的人们在,而且一并屠杀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 ——《死地》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空谈》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看文章析题目
记念刘和珍君
昔对 今错
写得对吗
何意
尊称
绝不可连读,否则成日本男人了!
从文体上看本文属于
记叙文 杂文
杂文:
篇幅短小
特点
一事一议
取材广泛
语言犀利
这样的题目,要是你来写,你准备写啥
读第一节:
谁能概括出段意
写作缘由
悼念死者
揭露敌人
章法与难句探讨:
文章从哪起笔
追悼会那天
一般写法呢
生平
而本文没有,杂文特色突出,
为何这样写呢
突出表达对刘等烈士的哀思,对反动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义愤
注意:文中多次提到:“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有何潜台词
政府反动 罪恶
《莽原》是本什么性质的刊物
进步,这也正是销行差的原因
而刘“毅然”预定全年,写出了她的
是敢于反抗黑暗,勇于追求真理的青年,这也正是值得纪念的地方。
作者为何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
是因为“血,……有什么言语”
是悲愤的说不出话,合常情。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何意?
超出愤怒
揭露敌人什么?
不仅凶残而且卑鄙
唆使文人嫁祸于人
“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中“它们”是谁
A.国民党反动派
B.北洋军政府
写出了:“我哭豺狼笑”啊!
为何用“它们”而不用“他们”
他们不是人,是畜牲!这就是杂文。
总之:这段说明写作原因
读第二节:
“真的猛士”是谁?
和刘一样的革命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是谁?
刘等革命者
为何
哀痛者
幸福者
这样的优秀青年却生在这样黑的社会,真是几朵鲜花……
是说他们敢于斗争,不虚度年华,虽生得短暂,却死得光荣。
这里的“庸人”是什么人?
苟且者
庸人另一大特点是什么?
好忘却
那怎么办?
写文章纪念啊!唤醒啊!
可见,1.2节是一大部分,都是说明为何要写本文——
作文缘起
(1-2)
悼念死者
揭露敌人
唤醒民众
第一节和第二节是啥关系?
进一步强调写作原因
读第三节:
第 1 段先交待了什么
师生关系
然而为何又踌躇了呢
学生伟大
第 2 段先交待了什么
相识经过
为何写她被学校开除
斗争顽强
为何写她常常微笑着
对友和善
以至作者人与事不敢对号入座了,这就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为何写她黯然于泣下
忧国忧民
为人如此友善,如此有责任感,怎会是暴徒呢 这也是一种驳斥。
总之:此段回忆与刘相识经过,赞扬对敌人斗争坚决,对同志的和霭友善
读第四节:
“不惮”何意?
不怕
“恶意”何意?
最坏的设想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中国人”指谁?
袁世凯 吴佩孚 段祺瑞 张作霖都不是 是泛指
“无端”何意?
无缘无故
再看:“在府门前喋血”第几次再现?是何用意?
第2次 揭露政府蛮凶
如说首段揭露其野蛮凶残,2-4段呢?
是豁牙子靠墙根——
卑鄙无耻!
揭露敌人不仅用枪杆子杀人,且用笔杆子杀人:就是造谣,遮盖真相,以达到为统治者开脱的龌龊目的。
3-4两小段单独成段为何?
加强气势
第5段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你懂吗?
揭露统治者太狠毒了,人民稍有声张,稍有反抗,就杀,刘等可证。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你体味一下,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爆发!就是要革命,不要沉默。这是号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总之,第四节重在揭露敌人的:
凶残与卑鄙
读第五节:
1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呼应谁?
第四节末段: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作者的感情就是这样:一会要说,一会气愤的说不出话来了,一会又要说,这种感情就是本文组织材料的什么?
“欣然前往”写其?
革命的自觉性
是批驳什么的?
受人利用
“在执政府前”第几次提到了?目的?
3次,揭露其反动性。
注意:“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有何潜台词
此事不偶然,当官的直接参预了
这节里写她们牺牲经过还有什么作用
歌颂中国女性的沉勇与伟大。
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求助,别说是女的,就是一般男的也早溜之大吉了。
另外,呼应前文是“虐杀”。
中四弹,她能坐起来,又被猛击两棍。
第3段哪种修辞用得最多
反语
请一一找出来:
文明人
伟绩
武功
其中“文明人”是谁?
:帝国主义
使用反语的作用?
加强讽刺性,加强战斗性,这就是杂文
这节末段刻画了敌人怎样的形象
不知可碜 , 厚颜无耻
显然,第五节重在歌颂:
烈士的沉勇
揭露:
敌人的无耻
三.四.五节则是交待:
一.二节如果说是写: 作文缘起
纪念主体
生前事件
遇难经过
读第六节:
鲁迅对这次请愿的意义是什么观点
意义不大:作“饭后谈资”或“流言种子”
你认为鲁迅的主张是什么呢?
不要徒手请愿。因为人类前行前行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战的历史,都是刀对刀,枪对枪的,而请愿是幻想用和平方式感动统治者,这在鲁迅看来是行不通的。
伟人毛泽东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温文尔雅。
还说: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
如果说,第1段是对斗争方式给予否定,那么第2段表明什么
无畏的精神令人难忘,将同青山一要永存,正所谓: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永远活在同志们的心中。
显然第六节是:总结教训及影响
体现了鲁迅看问题的
深刻 辩证
读第七节:
第1段写了几个意外,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三个,前两个对敌人控诉,
后一个对烈士歌颂
第2段写了几件事 分别指什么 赞扬了什么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
女师大事件
三一八惨案
干练坚决
勇敢坚毅
国人不可征服
第3段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弱者通过烈士的英勇牺牲,受到鼓舞,看到了一些民族的希望;革命者就更加受到激励而勇往直前了。
显然,这一段仍是写此事的:
意义
“呜呼”这是旧时祭文的格式需要,更是什么的需要
感情发展
“我说不出话”,在文中第几次出现 它是全文的什么
4次,线索
“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最后怎样
点题呼应
六.七两节是一大部分谁来概括一下,参照前两大部分:
一 : 说明作文缘起
1-2
二 : 交待纪念主体
3-5
三 :
6-7
总结教训意义
主题与艺色总结填空:
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的揭露并怒斥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并热情地激励人们进行__________。
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
__________;热烈地颂扬了________
文人的卑劣
爱国青年
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
有力地战斗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形成了
生动的_____,精辟的_____,强烈的
_____,三者形成水乳交融的风格。
记叙
议论
抒情
用一条_____线索将_____的材料有
感情
零散
有战斗性
机串连一起。语言也颇___________
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僬侥。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萧。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课外研读
1.这是一首什么诗
2.写什么情景
是首自挽歌
写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入葬情景。
3.表达怎样的感情
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共22张PPT)
请进入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长歌当( )哭 菲( )薄殒( )身不恤   赁( ) 黯( )然     噩( )耗 喋( )血     立仆( ) 惩创( )     浸渍( ) 桀( )骜( )
给下列词语注音:
桀骜:
黯然:
噩耗:
无端:
有始无终:
广有羽翼:
殒身不恤:
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忧伤的样子。黯,阴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有开头没有结尾,指做事半途而废。
到处都有帮凶。羽翼,指帮凶。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解释:
1926年3月18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撤除津沽防务的所谓最后通碟,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 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埋伏军警的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 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陈乔年均被打伤。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魏士毅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杨德群
三一八惨案中
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3.18惨案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
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局部思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纪念死难者
应采取的态度
对猛士的颂扬
对庸人的悲哀
对非人间的控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理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文)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的东西。”
(周作人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0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意丰富
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一:反复诉说,意味深远
二:爱恨悲喜,巧妙交织
三:连用虚词,表意丰富
鲁迅杂文的深刻性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