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柒工作室(T1-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发现的(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于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故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云南省元谋人遗址发现的,B项符合题意;北京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出现的时间均晚于元谋人,故ACD均不符合“最早”的限定条件,排除。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我们今天了解元谋人的历史状况,主要依据( )
A.考古出土文物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推断分析
【答案】A【详解】根据“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可得出判断元谋人的特征,主要是依靠考古出土的文物及科学的分析,故A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前并没有文字,排除B项;神话传说的可信度较低,排除C项;推断分析需要建立在史实依据的基础上,排除D项。故选A。
关于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说法,据考古学者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发现人类是由( )
A.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B.女娲造出来的 C.亚当和夏娃造出来的 D.上帝造出来的
【答案】A【详解】考古学家根据对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A符合题意;BCD项都是神话传说,不是人类的真正来源,排除。故选择A。
“最美‘逆行者’来自云南抗疫医疗队,最早‘古人类’源于元谋县(目前已确认)。” 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比“北京人”距今时间要早约( )
A.80万年 B.100万年 C.120万年 D.150万年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是北京人,可知“元谋人”比“北京人”距今时间要早约(170-70=100)100万年.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下图是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元谋人( )
A.距今的时间 B.行走的状态 C.生产的状况 D.居住的情况
【答案】A【详解】根据“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元谋人的门齿化石可以推断出元谋人生活的距今的时间,A符合题意;BCD项从门齿化石中不能推断出,排除。故选择A。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因为此地( )
A.可以展示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
B.在这里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C.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地处郊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
【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符合题意;可以展示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不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主要原因,A排除;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云南元谋人,B排除;地处郊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不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原因,D排除。故选择C。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这佐证了北京人( )
A.已学会使用火 B.已会使用弓箭 C.已会制造陶器 D.已过群居生活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结合所学可知因为有灰烬,所以可以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A;B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房屋 C.打制石器 D.玉琮
【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其主要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故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属于半坡居民,排除A项;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居住,排除B项;玉琮是在新石器中晚期,距今约5100年,排除D项;故选C。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故C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故A错误;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故B错误;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故D错误。综上答案C。
在原始农业产生前,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包括( )
A.采集果实 B.江湖捕鱼 C.猎取野兽 D.种植水稻
【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远古时期,在原始农业成为固定的产业时,原始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是采集果实,猎取野兽,驯养野兽,江湖捕鱼等,种植水稻是原始农业,所以在原始农业之前种植水稻不是主要获取食物的方式,D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人,故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树上和洞穴 B.搭上草棚的水井 C.半地穴式房屋 D.干栏式房屋
【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因此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故D项符合题意;洞穴主要是远古居民的居住场所,故A项不符合题意;搭上草棚的水井不是用来住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 )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学会制作陶器 D.养殖家禽家畜
【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因此,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过着定居生活,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和饲养家畜,排除BCD项。故选A项。
中国是农业大国,俗语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下列主要种植粟的先民是( )
A.浙江河姆渡人 B.河南舞阳贾湖居民 C.山东大汶口居民 D.陕西半坡人
【答案】D【详解】“北方地区”说明其地理位置在北方,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种植粟等粮食作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故D选项正确;A项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排除A;河南舞阳贾湖居民主要种植类似籼稻的水稻,排除B;山东大汶口居民虽然也种植粟,但并不是主要粮食作物,排除C。
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推断,半坡先民,已经掌握( )
A.打制石器技术 B.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农耕技术 D.金属冶炼技术
【答案】B【详解】依据“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磨制石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故B正确,A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农耕技术,故C错误;半坡人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故D错误。综上故选B。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 山西 甘肃 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 骨笛 蚕茧和丝织品等 这些发现( )
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 B.是河姆渡 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
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
【答案】C【详解】独木舟 骨笛 蚕茧和丝织品等都是当时生产生活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而距今8000—6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所以这些发现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故选C;炎黄二帝生活的时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B;这些物品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排除D。
清明节是我国祭祀祖先、给祖先扫墓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海内外的许多华人来到陕西黄帝陵谒陵祭拜,这是因为( )
A.黄帝教会人们建筑房屋,制作衣裳和舟车等 B.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形成为华夏族 D.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
【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炎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形成为华夏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故C正确;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黄帝教会人们建筑房屋、制作衣裳和舟车等,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这些都是黄帝和炎帝的事迹,不是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故ABD错误。
“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神话传说,其中,有有价值的信息,也有人为加工部分,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是大禹治水像。大禹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夏朝 B.实行禅让制 C.治水有功 D.定都阳城
【答案】C【详解】大禹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治水有功。相传,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C符合题意;ABD项与大禹相关,但不是其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C。
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你应该选择(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从北京人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等,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距今约四五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尊奉为人文始祖。黄帝之后,出现了尧舜禹的“禅让”。因此该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是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是秦汉时期,排除。故选A。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正确判断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元谋人”所在的位置应该是( )
A B C D 时间隧道
170万年 70万年 20万年 3万年 2020年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识记能力。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故选A。
下图是一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生活的音乐舞蹈史诗话剧”——《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那么,这部话剧中所说的原始人类生活的时期距今约是( )
A.170万年 B.70万年—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准确识记的能力。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北京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故选B。
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南京人 B.元谋人 C.广东马坝人 D.北京人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生活的大致位置,以及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今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处于黄河流域;而南京、云南元谋、广东马坝三个地点都位于南方。故选D。
“他们的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的上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据此描述分析,与下面四幅图片对应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以及材料阅读和准确识记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题干中“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等方面的表述说的是北京人,对照四个选项应该是选项B。而选项A、C、D分别是古猿、山顶洞人、现代人。故选B.
1987年,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右图是这一遗址典型的代表——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像。以下关于北京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已经学会用火
C.骨骼粗壮,比现代人稍矮一些 D.外貌上已经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体质特征的相关知识,以及准确记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北京人虽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因此“外貌上已经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D。
假设你生活在我国早期人类北京人时代,在猎获一头羚羊后要把它切割分肉,你所用的工具应该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棍棒 D.硬质土块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制作工具的相关知识,以及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经过简单加工的粗糙的打制石器,因此人们把这些工具称之为“打制石器”。故选A。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之一北京人与现代人体质方面最大的区别是( )
A.上肢 B.下肢 C.头部 D.身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与现代人关系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解决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大区别”,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四个选项所说北京人与现代人都有着区别,但区别最大的是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不同于现代人的明显的猿类特点。故选C。
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 B.北京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荤素搭配
C.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使用火的相关知识,以及识图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可知,发现烧骨和朴树籽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发现大面积的灰烬说明北京人会管理火种长时间使用。选项B、C与题干材料无关,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A。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某处的远古人类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项洞人 D.不能确定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故选B。
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使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生生活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属于材料式的选择题。题干材料告诉我们,“北京人生活的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工具简陋,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往往是几十个人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故选D。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
石斧 耒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答案】B【解析】本题命题亮点在于借助有关的图片考查原始农业发展情况,渗透课程标准要求“认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图片中的石斧和耒耜均反映了我国农耕时期的原始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而不是采集狩猎工具,而原始农业是定居结合在一起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也由此排除AD两项。图片不能直接反映贫富分化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B。
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知道使用火 ④能够长期保存火种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类活动是从远古人类的狩猎和采集逐渐发展到远古居民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和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在半坡人生活时期会使用弓箭等捕猎斑鹿、獐、兔并使用陶器为生活用具,在河姆渡人生活时期会制作陶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早期人类——北京人会长时间的保存火种。由此可见,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①②。故选C。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浙江余姚河姆渡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山东泰安大汶口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所以被袁隆平称为“稻作文明的奠基”。故选B。
下图是小刚同学参观河姆渡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文物证明了( )
A.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这里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C.河姆渡原始居民已饲养家畜 D.人们开始用骨骼制作工具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黑陶上面具有猪纹图案,证明了当时人们已饲养猪等家畜。故选C。
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并注意图片下面的文字,前三幅图说明该原始居民会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纺线、织布,第四幅图中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答案选B。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该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有力的依据是( )
A.粟粒遗存 B.家畜遗骨 C.磨制石器 D.半地穴式房屋遗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农耕生活的重要条件是能够定居,“定居生活”最有力的依据是房屋遗址。故答案为D。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粮食种植和房屋建筑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种植,长江流域气候丝润,因此他们住着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北方天气寒冷,不适合水稻生长,只能种粟,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因此可以说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故选B。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你的所学知识,判断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题可以通过直选法和排除法解答。A、B、D三项均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史实,而C项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时期的农耕文化无关。故选C。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D。
从下面的几幅图片中,我们不能得出的关于原始人类的结论是( )
A.原始人类已经过定居生活 B.原始人类的陶器上面绘有一些图案
C.原始人类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D.原始人类的商业很发达
【答案】D 【解析】由“半坡房屋复原图”可知原始人类已经过定居生活;由“鱼纹彩陶盆”可知原始人类的陶器上面绘有一些图案;由“稻谷遗存”和“骨耜”可知原始人类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用排除法可知选D。
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成就的崇敬之情。“大米和小米”与下列哪两个原始居民有关系?(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已种植水稻;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水稻和粟去壳后分别叫大米和小米。故选D。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解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已种植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建造房屋、会制作陶器。故选A。
我国某地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 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 ③有骨针 ④有黑、白陶片 ⑤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 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答案】D【解析】本根据提示可得出①说明该时期人类会使用和保存火种;②、③说明该时期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④说明该时期人类手工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⑤说明该时期人类定居;⑥说明该时期人类已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已出现,根据以上分析可判断选D。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的墓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多达180多件,有的墓葬中只有一两件随葬品,甚至什么随葬品也没有,这种现象说明( )
①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发展 ②出现了私有财产 ③产生了贫富分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葬品的出现说明了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发展,数量的多少说明了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产生。故选D。
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与轩辕一起“平定蚩尤乱”的是( )
A.女娲 B.炎帝 C.舜 D.大禹
【答案】B【解析】此题的考查了黄帝和炎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孙中山先生的祭文巧妙设问,从文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不得难得轩辕指的是黄帝,与黄帝一起在涿鹿打败蚩尤,平定叛乱的是炎帝。故选B。
《彩绘本中国儿童文学故事精选: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以图文互动的方式,讲述了黄帝和炎帝人生故事中的经典片段。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书中的是( )
A.人们主要靠采摘果实为生 B.人们使用打制石器打猎
C.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 D.黄帝教人们使用天然火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上判断,炎黄时代已经进入原始农耕社会,所以A、B、D三项都不会出现。皇帝曾经联合一些部落大战炎帝部落于阪泉,故C项符合题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的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元谋 B.涿鹿 C.半坡 D.河姆渡
【答案】B【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役是涿鹿之战,故选B。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神话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考查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传说中的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还把其他一系列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名下,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称他为华夏的“人文初祖”。故选A。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黄帝”指的是下列哪个人物?( )
A.神农氏 B.轩辕氏 C.秦始皇 D.大禹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但不是群族的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即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被称为“人文初祖”。故选B。
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黄帝的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贡献,可以采用否定筛选法。据所学可知,发明养蚕缫丝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创造了文字的是他的属下仓颉。据此可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选A。
《新语》说:“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上述材料记载的是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哪项贡献?(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问题和读图辨析的能力,考核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从材料中“筑作宫室”“以避风雨”等信息可知,材料诉说的是黄帝建造宫室的历史贡献。A图反映的是制造房屋;B图、C图分别反映的是制造舟车;D图反映的是发明文字。故选A。
下图中的“轩辕”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依据古史传说,这一人物生活时期,下列情景不会出现的是( )
A.从水井中打水饮用 B.坐船过河 C.用文字记录言行 D.夏朝建立
【答案】D【解析】依据教材可知“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时期,发明了舟车、教人挖井、其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所以A、B、C均可出现,但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所以不会出现。故选D。
制作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做好方法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演变情况,其中①处应该填充的内容是( )
A.元谋人 B.舜 C.禅让制 D.周幽王
【答案】B【解析】识读图示,尧传位给舜,所以①填舜;尧舜禹之间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所以②是禅让制。故选B。
中国古代首领更替的方式形式多样。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 )
A.世代相传 B.民主推选 C.武力争夺 D.自然轮流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推选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据说当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召集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对舜经过长期考察后,就把联盟的首领位置让给舜。后来舜老了,也以“禅让”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历史上成为“禅让”。故选B。
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当地发大水,你会派谁去治水(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来考查大禹的主要历史功绩。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掌握四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历史贡献。黄帝、尧、舜、禹四位都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治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有功,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治水13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解决了水患,很有治水方法和经验,当然会派他去。故选D。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原因是( )
A.发明舟车,以利交通 B.克己爱民,生活简朴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D.治水有功,公而忘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和禹的治水功绩。据所学知识可知,舜年老的时候,通过禅让的办法把首领位置传给治水有功的禹。发明舟车,以利交通的是黄帝;克己爱民,生活简朴的是尧;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的是舜。故选D。
现代民主政治追求“选贤与能”,与这一制度相近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奴隶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答案】B
《史记》中记载:“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文中的“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商汤 D.炎帝
【答案】A
在陕西延安有一座陵墓,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祭奠敬拜,以表达景仰之情。这一陵墓应当是(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大禹陵 D.舜陵
【答案】B
化石遗迹是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考古学者曾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这种古人类( )
A.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B.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 D.已经学会原始农耕
【答案】A 【解析】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这种古人类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
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体现了( )
A.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B.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C.筚路蓝缕的创新精神 D.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答案】B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堆积层厚达4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和木桩。其中遗址出土的木板和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
A.成熟的耕作技术 B.先进的生产工具 C.精巧的房屋建造 D.丰富的生活娱乐
【答案】C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答案】C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士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长江下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故该遗址所在地区是长江下游。故选A。
阪泉之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战争。下列关于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战争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酒 B.交战的双方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C.战争的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D.这一战役后形成了华夏族
【答案】C
下面几幅图片,是历史学者根据在北京周口店考古发现设想的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应为( )
A.住山洞 B.迁徙到别的地方 C.昼伏夜出活动 D.群居
【答案】D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弗忘!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他们属于黄色人种 B.他们是从中国大陆移民的人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他们全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
【答案】C
下列有关北京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 ②已经会人工取火并保存火种 ③使用打制石器工具 ④过着群居生活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有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下列关于贾湖骨笛断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应该早于夏朝 B.它应该早于北京人时期
C.它应该晚于炎黄时期 D.它应该晚于河姆渡原始聚落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词“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故贾湖骨笛遗址应该早于夏朝,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B表述错误,排除;传说中的炎黄时期距今约五六千年,C表述错误,排除;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D表述错误。故选A。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如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关于这些传说,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从炎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信息
②在今河南等地发掘出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水井遗存、骨笛等,能够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③因为《史记》中已有记载,所以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④炎黄传说仍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从炎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信息,在今河南等地发掘出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水井遗存、骨笛等,能够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炎黄传说仍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壹柒工作室(S1-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发现的(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我们今天了解元谋人的历史状况,主要依据( )
A.考古出土文物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推断分析
关于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说法,据考古学者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发现人类是由( )
A.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B.女娲造出来的 C.亚当和夏娃造出来的 D.上帝造出来的
“最美‘逆行者’来自云南抗疫医疗队,最早‘古人类’源于元谋县(目前已确认)。” 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比“北京人”距今时间要早约( )
A.80万年 B.100万年 C.120万年 D.150万年
下图是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元谋人( )
A.距今的时间 B.行走的状态 C.生产的状况 D.居住的情况
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因为此地( )
A.可以展示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
B.在这里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C.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D.地处郊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这佐证了北京人( )
A.已学会使用火 B.已会使用弓箭 C.已会制造陶器 D.已过群居生活
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房屋 C.打制石器 D.玉琮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在原始农业产生前,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包括( )
A.采集果实 B.江湖捕鱼 C.猎取野兽 D.种植水稻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树上和洞穴 B.搭上草棚的水井 C.半地穴式房屋 D.干栏式房屋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 )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学会制作陶器 D.养殖家禽家畜
中国是农业大国,俗语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下列主要种植粟的先民是( )
A.浙江河姆渡人 B.河南舞阳贾湖居民 C.山东大汶口居民 D.陕西半坡人
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由此推断,半坡先民,已经掌握( )
A.打制石器技术 B.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农耕技术 D.金属冶炼技术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 山西 甘肃 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 骨笛 蚕茧和丝织品等 这些发现( )
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 B.是河姆渡 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
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
清明节是我国祭祀祖先、给祖先扫墓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海内外的许多华人来到陕西黄帝陵谒陵祭拜,这是因为( )
A.黄帝教会人们建筑房屋,制作衣裳和舟车等 B.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形成为华夏族 D.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
“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吞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传说中能引起早灾的鬼怪),雨止,遂杀蚩尤。”上述材料( )
A.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 B.记述涿鹿之战的真实历史
C.是否与历史吻合尚待考征 D.说明古代曾存在神仙鬼怪
下图是大禹治水像。大禹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夏朝 B.实行禅让制 C.治水有功 D.定都阳城
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你应该选择(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古猿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你认为“元谋人”所在的位置应该是( )
A B C D 时间隧道
170万年 70万年 20万年 3万年 2020年
下图是一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描写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生活的音乐舞蹈史诗话剧”——《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那么,这部话剧中所说的原始人类生活的时期距今约是( )
A.170万年 B.70万年—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
A.南京人 B.元谋人 C.广东马坝人 D.北京人
“他们的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的上肢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据此描述分析,与下面四幅图片对应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1987年,北京周口店人类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右图是这一遗址典型的代表——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像。以下关于北京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已经学会用火
C.骨骼粗壮,比现代人稍矮一些 D.外貌上已经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假设你生活在我国早期人类北京人时代,在猎获一头羚羊后要把它切割分肉,你所用的工具应该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棍棒 D.硬质土块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之一北京人与现代人体质方面最大的区别是( )
A.上肢 B.下肢 C.头部 D.身高
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控制火了 B.北京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荤素搭配
C.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某处的远古人类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这一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项洞人 D.不能确定
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使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
石斧 耒耜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农耕已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 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
③知道使用火 ④能够长期保存火种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他参观的地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浙江余姚河姆渡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山东泰安大汶口
下图是小刚同学参观河姆渡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文物证明了( )
A.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B.这里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C.河姆渡原始居民已饲养家畜 D.人们开始用骨骼制作工具
下图中的文物图片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该遗址的下列发现中最有力的依据是( )
A.粟粒遗存 B.家畜遗骨 C.磨制石器 D.半地穴式房屋遗存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粮食种植和房屋建筑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你的所学知识,判断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 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
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 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从下面的几幅图片中,我们不能得出的关于原始人类的结论是( )
A.原始人类已经过定居生活 B.原始人类的陶器上面绘有一些图案
C.原始人类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D.原始人类的商业很发达
在一次烹饪课上,一位同学把大米和小米做成的粥命名为“炎黄子孙”,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成就的崇敬之情。“大米和小米”与下列哪两个原始居民有关系?(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某地新发现一处文化遗址。发掘资料记载:①有灰烬层 ②有磨制的石刀、石斧 ③有骨针 ④有黑、白陶片 ⑤建造房屋且形成村落 ⑥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上述材料证明该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发现有的墓葬陶器、玉器等随葬品多达180多件,有的墓葬中只有一两件随葬品,甚至什么随葬品也没有,这种现象说明( )
①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发展 ②出现了私有财产 ③产生了贫富分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与轩辕一起“平定蚩尤乱”的是( )
A.女娲 B.炎帝 C.舜 D.大禹
《彩绘本中国儿童文学故事精选: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以图文互动的方式,讲述了黄帝和炎帝人生故事中的经典片段。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书中的是( )
A.人们主要靠采摘果实为生 B.人们使用打制石器打猎
C.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 D.黄帝教人们使用天然火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的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元谋 B.涿鹿 C.半坡 D.河姆渡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神话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黄帝”指的是下列哪个人物?( )
A.神农氏 B.轩辕氏 C.秦始皇 D.大禹
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新语》说:“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上述材料记载的是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哪项贡献?(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中的“轩辕”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依据古史传说,这一人物生活时期,下列情景不会出现的是( )
A.从水井中打水饮用 B.坐船过河 C.用文字记录言行 D.夏朝建立
制作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做好方法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演变情况,其中①处应该填充的内容是( )
A.元谋人 B.舜 C.禅让制 D.周幽王
中国古代首领更替的方式形式多样。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 )
A.世代相传 B.民主推选 C.武力争夺 D.自然轮流
假如你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当地发大水,你会派谁去治水(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原因是( )
A.发明舟车,以利交通 B.克己爱民,生活简朴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D.治水有功,公而忘私
现代民主政治追求“选贤与能”,与这一制度相近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奴隶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史记》中记载:“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文中的“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商汤 D.炎帝
在陕西延安有一座陵墓,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祭奠敬拜,以表达景仰之情。这一陵墓应当是(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大禹陵 D.舜陵
化石遗迹是考古研究的重要依据,考古学者曾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由此判断这种古人类( )
A.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B.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已经会缝制衣服和人工取火 D.已经学会原始农耕
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体现了( )
A.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B.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C.筚路蓝缕的创新精神 D.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堆积层厚达4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和木桩。其中遗址出土的木板和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
A.成熟的耕作技术 B.先进的生产工具 C.精巧的房屋建造 D.丰富的生活娱乐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士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长江下游 B.长江中游 C.黄河中游 D.珠江流域
阪泉之战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战争。下列关于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战争发生在四五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酒 B.交战的双方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C.战争的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D.这一战役后形成了华夏族
下面几幅图片,是历史学者根据在北京周口店考古发现设想的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应为( )
A.住山洞 B.迁徙到别的地方 C.昼伏夜出活动 D.群居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弗忘!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他们属于黄色人种 B.他们是从中国大陆移民的人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他们全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
下列有关北京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 ②已经会人工取火并保存火种 ③使用打制石器工具 ④过着群居生活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有8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下列关于贾湖骨笛断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应该早于夏朝 B.它应该早于北京人时期
C.它应该晚于炎黄时期 D.它应该晚于河姆渡原始聚落
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如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关于这些传说,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从炎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信息
②在今河南等地发掘出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水井遗存、骨笛等,能够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③因为《史记》中已有记载,所以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④炎黄传说仍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