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 文言文(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优化课堂》课件:语文粤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 文言文(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4 16:52:35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18 郑伯克段于鄢
1.知人论世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
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
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
《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实,保存了具有
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2.关于《左传》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它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著。
《左传》与侧重解释《春秋》“微言大义”的《公羊传》、《谷梁
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
史书,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
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历史文献。作品善于
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
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
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
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本文就
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1.字音识记

ɡōnɡ

ɡuó
lǐn









(
)


叔段
(
)




(
)



(
)



(
)


请于武公
(
)



(
)



(
)
泄泄


(
)(
)
不义不


(
)
繄我独无
(
)

2.通假字
“参”通“三”
“辟”通“避”
①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
②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④姜氏欲之,焉辟害 (


⑤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⑥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
逐”的意思)
⑦若阙地及泉 (

⑧永锡尔类 (“锡”通“赐”)
“阙”通“掘”,挖
把……当做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兼词,于之,在那里
动词,战胜
介词,替,给
5.词类活用
使……受惊
合乎规定
挖隧道
(1)使动用法
使……产生



姜氏



爱共叔段,欲




使
……






民心


(2)
名词用作动词

今京不


,非制也





而相见







寤生

取名,命名


不如早为之



安排处所

(3)动词用作名词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制,巖邑也
(2)省略句
大叔又收贰以(省略“之”)为己邑
(3)宾语前置句
①姜氏何厌之有
②敢问何谓也



于公

献的东西

③君何患焉
④其是之谓乎
(4)状语后置句
①郑武公娶于申
②亟请于武公
③有献于公
(5)固定句式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若何”相当于“如何”)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犹……况……乎”是
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
本文记叙了郑庄公在鄢打败其弟共叔段的历史事件,情节波
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
淋漓尽致。反映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
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让人认识到它的虚
伪性。
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试作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
动作、心理、细节、衬托等),然后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
其表达的效果。
①语言描写。
文章通过郑庄公在不同场合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思想性
格。如郑庄公在他的大臣祭仲、子封等向他进谏,劝他早日控
制共叔段势力的时候,他平静地回答:“子姑待之”、“无庸,将
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表面上装出一副宽容大度的样
子,实际上是故意纵容弟弟的野心,以便获取舆论的支持。而
在暗地里,他早就准备好了对付共叔段的措施,最终一举击破
了共叔段。通过他的语言,我们看到一个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的郑庄公。
②在尖锐的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围绕郑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复
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共叔段贪
婪狂妄,愚昧无知,他仗着姜氏对他的偏爱,有恃无恐,野心勃
勃,不断扩张;庄公心怀杀机,但表面不动声色,让共叔段在自
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愚昧狂妄的共叔段却以为庄公可欺,
最后发动叛乱,很快被庄公击败。
③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的乖戾褊
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
“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④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
以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
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深藏不露;以祭
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
段之高明;以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共20张PPT)
16 段太尉逸事状
1.知人论世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
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
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
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文风,提倡
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他
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
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的
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2.“逸事状”的特点
逸事状,是“行状”的一种变体,只记录逸事,力求典型,抓
住两三件事写。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
行状一般只褒不贬,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面)。这与写作
目的有关。史传是对一个人一生作全面评价。而写逸事状的目的
有三个:①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②向朝廷报告,
为死者请求谥号;③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
1.字音识记
jīnɡ
fén
bīn
qiè
shuò
zhēnɡ


tuò
chén
xùn




zh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焦令


(
)



(
)



(
)



(
)



(
)
zhì


2.通假字
“椎”通“槌”,打
①不嗛,辄奋击 (“嗛”通“慊”,满足,快意)

②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 (

“巽”通“逊”,谦恭

出入岐周









,今陕西武功

3.古今异义
横暴
长者
羞悔,遗憾
4.一词多义
动词,敷上
动词,致辞
介词,因为
名词,集市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使动用法
使……处于困境险地
使……表达出来
穿上铠甲
用衣裳缠裹


一营大噪,尽





裂裳






又以刃刺酒翁、


酿器

使
……



乃我






遇不可,必


其志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王子晞为尚书,(省略“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省略
“于”)邠州,(省略“其”)纵士卒无赖
②以(省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省略“于”)梁木上

奈何欲以乱


郭氏

使
……
败坏

(3)
名词作状语



群行丐取于市

每天


裂裳衣疮,


注善药

亲手

(2)判断句
段公,仁信大人也
(3)状语后置句
请辞于军
(4)宾语前置句
①欲谁归罪
②汝将何以视天地
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4 段)即第一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第 5~6 段)即第二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三 部 分 ( 第 7 段 )即第三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各
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作者的客观叙述,使
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第四部分(第 8~9 段)交代写作本
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勇服郭晞
仁愧焦令谌
节显治事堂
要点一: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涵
1.本文主要记叙了段太尉哪些逸事?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件
事来塑造段太尉的形象呢?
【点拨】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和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应结合文章记叙的事件和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来分析。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三件逸事: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
治事堂。原因:①这是散落在民间的逸事,暂未被正史记载,作
者记录这些事给韩愈,如实地提供史料。②这三件事分别从不同
的侧面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人物形象。③批驳当时说太尉以死“取名天下”的说法。
2.本文最后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作者这样写,与其写作目的有关。
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
段太尉以死“取名天下”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
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
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
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
补笔,并非是狗尾续貂。
要点二: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点拨】解答此题,可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记叙的顺
序、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行状,也就是一篇记叙文。文中主要
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
如:见到含冤挨打的农民,“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
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一连串
①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的动作描写,仅寥寥数笔,却写得丝丝入扣,一个个性鲜明、正
直、仁义、满腔义愤却又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②笔法简要明白,凝练厚重,寓抑扬褒贬于叙事中。
由于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为史官提供史料,所以使用的也是史
传体例,没有多余的言语,笔法简要明白,凝练厚重。对人物的
抑扬褒贬,作者不加任何议论评价,而全部在叙述的过程中,通
过对人物的神情言行的描写表现出来。读者在品读动人的故事的
同时,也就为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所折服。这种史传笔法,始于
《春秋》,故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柳宗元运用得炉火纯青。
③采用倒叙手法,使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手法。本文写了段太
尉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
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
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
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太尉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
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太尉宁死不附叛贼的英
壮行为,而为了突出强调段太尉宁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
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
叙述,也更能吸引读者。
④运用烘托映衬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烘托映衬,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
要事物陪衬、映照主要事物。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人衬人的方法。
如“勇服郭晞”一事中,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明哲保身、
胆小怕事,这与段太尉主动请职、勇于任事形成对比,从而突出
了段太尉的刚正沉勇、见义勇为。写焦令谌恣意盘剥百姓,反衬
出段太尉的仁惠、爱民。写朱泚奸诈,反衬出段太尉的清正廉洁。(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14 鸿门宴
1.知人论世
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西汉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
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乎遍及全国,考察风俗,
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为太史令,
博览史馆所藏图书。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
记》),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
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史记》
3.背景资料
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7 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 岁)于会稽起义,泗
水亭长刘邦(48 岁)也在沛起义。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
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
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
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
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军主力,章邯率二十
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
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
降。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收买民心,得到了广大百姓
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
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
灭刘邦的军队。就是在这样的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
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1.字音识记
xiǎnɡ
zōu

yāo
shènɡ
jué
chēn

zhī




shēnɡ

zhì
2.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蚤”通“早”
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
接纳)
②张良出,要项伯 (

③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细毛)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⑦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3.古今异义
……的原因
意外的变故
今义:十分,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的对象。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动词,驻扎
形容词,与……交好
动词,取道
动词,比得上
动词,道歉
5.词类活用
像对待兄长一样
向上
(1)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


驰之沛公军

连夜


吾得


事之




目视项王,头发







以身


蔽沛公

像鸟的翅膀一样

(2)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沛公


霸上

驻扎

接近,接触
称王
以目示意,使眼色

沛公欲


关中





吏民

登记


范增数


项王



若入


为寿

上前




芷阳间行

取道


毫毛不敢有所




(3)
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




使
……


使……跟从,率领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此亡秦之续耳

沛公旦日


百余骑来见项王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




处,小的地方


今事有



危急的事

④亚父者,范增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省略句
①为(省略“吾”)击破沛公军
②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③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沛公奉卮酒为(省略“之”)寿
⑥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⑦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⑧(省略“沛公”)还军霸上
⑨竖子不足与(省略“之”)谋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表被动)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被动)
③珍宝尽有之 (“有”表被动,意为被占有)
(4)宾语前置句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即“以何”)
②大王来何操 (“何操”即“操何”)
③沛公安在 (“安在”即“在安”)
(5)状语后置句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②具告以事
③得复见将军于此
④因击沛公于坐
7.词语积累
①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
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
被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全文以“_______”
为中心,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
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项、刘两大势力之间
的矛盾,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出尖锐冲突中项、刘两
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
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鸿门宴
杀不杀刘邦
要点一:鉴赏作品的形象
请分析刘邦与项羽、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这三组人物形
象。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把握文本的基本情节;然后从各个人物的语言、行动、神
态等方面的描写去分析其性格特征。
刘邦——圆滑机警,能言善辩,多谋善断,知人善用。
项羽——光明磊落,有妇人之仁;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
沽名钓誉,以致轻敌失计;寡谋轻信,无理智的判断。
范增——项羽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
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刘邦得力的谋士,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
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
地。
项庄——项羽手下武士,按照范增意图欲刺杀沛公,由于项
伯阻挠未得逞。
樊哙——沛公手下武士,按照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
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要点二: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
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栩栩如生,作者是通
过矛盾斗争和对比、烘托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这两人的形象的,
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①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自始至终
充满矛盾斗争,开始项羽要攻打刘邦,刘邦拉拢项伯,让项伯替
自己求情;在宴会上,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刘邦,刘邦危险万分,
但项羽自大轻敌,优柔寡断,没有听从范增的建议,而刘邦在宴
会上委曲求全,最后逃出险境。在这些矛盾中充分展示出人物不
同的性格。
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
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文中写了四组人物:主帅项羽和
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这几组人物除了各自的言行表现出自身的性格外,也在相互的对
比之中,使各自的形象更加鲜明。
③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例如,项羽一句“旦日飨士
卒,为击破沛公军”,凸现了他的骄横气盛,不可一世;刘邦的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体
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口是心非!张良的胸有成竹、老练透辟,樊
哙的坦荡率直、豪壮威严……无不通过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出
来。
④运用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如项羽乍见樊哙,不禁“按剑
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
动、惊惶、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笔,人物就呼之欲出,跃然纸
上。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试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在把握文本基本情节的前提下,根据故
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来分析情节是怎样波澜起伏的。
波澜起伏的情节是这篇文章很重要的特点。文章情节波澜起
伏,紧张中有舒缓,动荡中有闲逸,使得全文摇曳多姿。一开始
项王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战云密布,形势紧张
到了极点,但项伯泄密,柳暗花明;项伯说项羽,愿化干戈为玉
帛,气氛顿时缓解了下来。鸿门宴一开始觥筹交错,欢喜和平;
突然高潮迭起,波澜横生,项庄舞剑,沛公命如悬丝,樊哙闯宴,
项王“按剑而跽”,情势一触即发,一场血光之灾似乎已经不可
避免;可是项羽却对樊哙的无礼并不计较,反而相当欣赏,于是
有惊无险。刘邦寻机逃席脱身,终于化险为夷。(共20张PPT)
19
报任安书(节选)
1.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
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
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
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
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
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
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他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
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
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
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
有复信。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2.文体介绍
1.字音识记

tǎnɡ
xiè
yùn
nǎnɡ
línɡ

zānɡ
quē
jué

mèn
ɡé
léi
2.通假字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消耗)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失”通“佚”,乱,丢失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
)
④放失旧闻 (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
⑥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债务)
“底”通“抵”,都,表示总
括一般的情况
)
“纪”通“记”,历史记录
3.古今异义
诚挚恳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勤劳而踏实。
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卓越超群。
今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极”、“十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卑鄙龌龊。
古义:抒发愤懑。
今义:决心努力。
妻子和儿女
处于卑贱的地位
4.一词多义
他的
于是、就
疑问代词,怎么
兼词,于此
错误、不对
反对、责备
使……流传
受膑刑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3)名词作状语
(4)形容词用作名词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被动句
①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②韩非囚秦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
(3)宾语前置句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4)状语后置句
①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②教以慎于接物
③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本文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极
其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
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积郁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委婉地诉说了他
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流露出对朋友爱莫能助的无
奈,体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要点一: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1.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分析,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动
力是什么?
【点拨】首先理解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
韦、韩非等人的事迹的内涵,然后结合作者有关议论的句子“退
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等进行分析。
司马迁对生命和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
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
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
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
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
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
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
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作出了贡
献。司马迁正是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
样,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
记》,“就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了下来,他的愿望是“著
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司马迁在本文中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理清作者的行文的思路:作者一
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
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无所作为,就失
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然后,扣住文中议论抒
情的句子进行分析。
《报任安书》一文,处处流露出司马迁内心无比激愤和痛苦
的心情。“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
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这
是何等的矛盾痛苦之情。“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
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
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矛盾之中,又蕴
涵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奇耻大辱的激愤的控诉。
要点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学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效果。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文情并茂,把一腔悲愤表
现得淋漓尽致。其议论、叙述都带有浓烈的抒情意味,直抒胸臆、
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个性的知识分子在强
大专制制度迫害下内心巨大的痛苦,是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
感之作。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运用典故。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
文章第 3 段作者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发愤著书的典
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
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
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②善用排比。文章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还
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表
达感情一气贯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激
之情。
【点拨】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共22张PPT)
15 陈情表
1.知人论世
李密(224-287),字令伯,三国时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
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
汉,曾任郎中、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
颇有辩才。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托词。祖母死后征
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著有《述理论》
十篇,不传世。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它包括疏、表、对
策、议对、封事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
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
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
四曰议,以执议。”
论 一种论文文体,分为史论和政论。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原 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
较强。
赠序 古代送别时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
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2.古代部分文体略表
3.古代官职变动选例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
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三是降职,即“左迁”。
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官。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出:指出京受任。
去:卸职。
黜:废免,革职免官。“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 “贬
谪”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放:贬谪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晋用。
夺、罢:罢官免职。
复:重新任命,恢复旧职。
4.背景资料
公元 265 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当
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
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
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
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
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因此李密屡被征召。然而,李
密对蜀汉念念不忘,更何况司马氏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
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
所顾虑。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上《陈情表》,乞求终养。
1.字音识记
xìn

xiǎn
zuò

mǐn
qiónɡ


qiǎnɡ
xiǎn
wěi
yǔn


zhuó

2.通假字
“闵”通“悯”,文中指所忧愁的事


①夙遭闵凶 (
②零丁孤苦 (
③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
3.古今异义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
据,站得住。
不能行走
申诉
奔走效劳
4.一词多义
副词,极其
介词,因为
副词,亲自
动词,担任,充当
动词,迫近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刘病




一天天地


非臣陨首所能




向上




无期功强
近之亲,


无应门五尺之僮




,在家族
外;



,在家里


臣不胜
犬马


怖惧之情

像犬马一样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卑微低贱的身份
诚心
使……结束

夙遭
闵凶



忧愁的事、家中不幸的事


猥以
微贱





愿陛下矜悯愚





凡在
故老



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3)
使动用法

无以


余年






余年

使
……
终了


谨拜表以



使
……
知道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2)状语后置句
①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省略句
①谨拜表以闻(省略“陛下”)
②逮(省略“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③则告诉(省略“陛下”)不许
④少仕(省略“于”)伪朝
(4)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则告诉不许
7.词语积累
①茕茕独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②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形容
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安慰。
③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临近死亡。薄,迫近。
④气息奄奄:形容人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临
近没落或灭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⑤朝不虑夕:病情危急,早上不能预料晚间的安危。
⑥乌鸟私情:传说乌鸦能反哺,故常用来比喻人的孝道。
⑦结草衔环:原是指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
德,至死不忘。亦作“衔环结草”。
⑧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
浅,时间短。
《陈情表》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
境,申述__________的苦衷。
不得应诏
要点一:以情动人
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点拨】这道题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不难看出,
李密主要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忠情与孝情。
第一,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失父,四岁离母,孤苦伶仃,
身心俱伤,令人同情。第二,坦陈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
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
辟,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第三,
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至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
恩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
循皇上倡导的孝道。第四,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第五,表明自己的辛
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
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要点二: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点拨】鉴赏本文的艺术手法,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融情于事的方法。
强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
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
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作者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
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②形象生动、质朴自然的语言。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
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
不见斧凿痕迹。如第 1 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 2 段写州县催迫之
景,第 3 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
前。
③比喻修辞手法的巧用。
文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形象传神,感情浓烈,富有感
染力。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
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起读
者的同情;又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
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能不
打动人?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孝情,
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
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
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唯多读方能体会。(共20张PPT)
17
游褒禅山记
1.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今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
大家之一。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
革家”。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
也称荆公,卒谥文。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
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
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
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
们发出了不平之声。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诗歌创作
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
量的写景咏物诗抒发一种闲适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
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
2.背景资料
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 1054 年 4 月,王安石从舒
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
山,同年 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文章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
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
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张
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
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
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
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推行变法的思想基础,
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bāo
zhǒnɡ
miù
yǎo
jiù
shēnɡ

1.字音识记
2.古今异义
十分之一
泛指求学的人
3.一词多义
副词,表判断,可译为
“是、就是”
连词,表转折,但,
但是
名词,文字
居住
命名,称呼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于其址





之曰褒禅


(2)
名词作状语
有泉




从侧面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问其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险远的地方

尽,达到尽头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照明

好游者不能






火尚足以





(5)
动词用作名词

而其


愈奇

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


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6)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


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
……
弄错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此予之所得也
(2)省略句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省略“之”)以怠
②余于仆碑,又以(省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3)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固定句式



孰能讥之



难道
……





可胜道也



哪里
……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这就是
……

缘故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按照________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
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首先叙述褒禅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
__________________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
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文章结构谨严,前后叙议
紧密联系,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
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游程
游山洞的经过
深思而慎取
要点一:分析课文内容,挖掘课文主题
1.本文通过游山所见,阐发了什么道理?
【点拨】学会筛选信息,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阐发道
理的语句集中在第 3~4 段。
①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
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
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是以游山作比,说明不论研求高深
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
自己的意愿。②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
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
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
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点拨】本游记是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
阐发深邃的哲理的。我们在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写
作背景,就可以领悟出作者阐发的哲理,也就能够找出主旨句了。
概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
要点二: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本文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点拨】解答此题,可从写景叙事、说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分
析。
①因事说理。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
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
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
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
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
面议论作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
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
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
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
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 1 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
第 2 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
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
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
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
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
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