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选择题专题(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选择题专题(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4 09:21:47

文档简介

壹柒工作室(T1-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下图所示,从左图一到右图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C正确;ABD都存在丞相制度,排除。故选C。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明朝”、“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四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明朝时,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的官员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加强君主专制。B符合题意,A项是清朝设立的,CD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因此中国人能够吃上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些美食最早应在明朝,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D。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
A.明朝国力的衰退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明代没有再出现大的远航,故A符合题意;科学技术的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八股取士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D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但是是抗金英雄,故A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沙皇俄国 B.葡萄牙 C.荷兰 D.倭国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中国从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门并恢复行使主权,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选B。
2020年初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方案”的一大特点,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超过九成,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效用让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对中药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它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历时27年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排除;C项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其主要著作是《千金方》,排除。故选D。
如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 “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图片“宋先生著天工开物”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A.故宫 B.十三陵 C.长城 D.颐和园
【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该建筑由秦始皇改善为防御系统,明朝加以完善。可知该建筑是长城。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C项符合题意。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A项不合题意;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B项不合题意;颐和园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明朝末年……催征如故。”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明末民谣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下列原因中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是( )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不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C.起义军纵横10余省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的“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谣中的“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李自成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ABD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原因,不符合题意;起义军纵横10余省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故选C。
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C.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D.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D符合题意。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A不符合题意。修建北京城并迁都的是顺治,B不符合题意。建立清朝的是皇太极,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侵略南宋。岳飞是抗金英雄;明朝时,日本倭寇威胁中国东南沿岸人民的财产和安全,明朝将领戚继光抗倭,是民族英雄;1276年元军灭掉南宋,文天祥等人展开抗元斗争;明末清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按时间顺序排列①③②④,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如图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清朝雍正帝时期,与驻藏大臣一起管辖西藏地区的是( )
A.达赖和班禅 B.西域都护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与 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故A正确;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置的管理新疆的机构,故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时期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故排除C项;伊犁将军是管辖新疆的机构,故排除D项。故选A。
针对台湾如何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据此,康熙帝( )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促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C.在台湾正式建省 D.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台湾……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反映了台湾很重要,一定要守住台湾。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符,隶属福建省。台湾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D正确;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A排除;郑成功围攻台湾达8个月之久,促使荷兰殖民者投降,B排除;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是光绪年间,C排除;故选D。
《清史稿 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康熙”“雅克萨、尼布楚”可知与雅克萨之战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侵略军,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因此该事件指的是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选项B符合题意;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A排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C排除;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是乾隆时期平定边疆叛乱的斗争,D排除。故选B。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统治,以及对台湾的统治,设置台湾府,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级”,结合所学,明末清初,社会经济严重破坏。顺治入关后最迫切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官员垦荒,故A项正确;根据开垦的荒地数量决定升迁,只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种特殊政策,并不能体现出清初合理的升迁制度,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大规模兴修水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对边远地区的开发,故D项错误。故选A。
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 )
A.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 B.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
C.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D.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
【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A项不符合题意;“合盛元”,“协同庆”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B项不符合题意; “大德通”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D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C项符合题意;故选C。
请为以下知识结构图添加标题( )
A.清朝社会危机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发展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故D正确;社会危机不能使人口增长,故排除A项;江南地区开发促进江南的发展,不能使全国人民增长,故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繁荣与人口增长无关,故排除C项。故选D。
清朝雍正年间,翰林官徐骏,因在家看到风吹乱了他的案头上的书籍,引发诗兴,随即作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但却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这“清风”诗案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
C.传统文化的衰落 D.八股取士的盛行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编文献和编撰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清朝统治者还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故出现“作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但却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的现象,A正确;题干没有反映BC的内容,排除;明朝盛行八股取士,排除D。故选A。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材料描述的这种现象说明了清朝( )
A.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
C.对铁制品和粮食等加强控制 D.对外来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答案】A【解析】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为此实行闭关锁国这次,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材料中“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体现出政府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对外贸易实行限制,不是无需同外国交流,排除B;材料中说明对于外国船只所带东西的控制,不是对铁制品和粮食等加强控制,排除C;材料论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对外来人口进行统一管理,排除D。故选A。
某历史合作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四副图片可知从长安城的市坊分开到北宋的交子,再到明朝都市的繁荣,最后明清闭关锁国的阻碍,可以归纳出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故选B。
清中期以后,昆曲逐渐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所上演的剧目多为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工具。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人因循守旧的境地,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材料“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充分说明了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末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 C.创立内阁 D.迁都北京
【答案】A【解析】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军权,设立了锦衣卫,并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所以朱元璋对宋讷的所有情况都清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答案】D【解析】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属于政权二号人物,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据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D符合题意;汉武帝实施推恩令,A排除;隋朝时期设立三省六部,B排除;北宋时期设置通判,C排除。故选择D。
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F1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F2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F2最有可能是( )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武轻文的政策
【答案】A【解析】据题干提示,向左的F2代表着明清时期思想进步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开始推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B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对思想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与题意不符;D项重武轻文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选A
印尼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该学者肯定郑和下西洋( )
A.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
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C.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D.促进了中国及亚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以和为贵……四海一家……天下为公……”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故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明朝著名将领威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答案】A【解析】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戚继光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故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A符合题意;台湾被殖民者强占与戚继光无关,排除B;戚继光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排除CD。故选A。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其中丝绸之路是汉朝政府跟西域各国往来的史实;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明朝中期抵抗外来倭寇的史实,故选B。
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奋战,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抗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
A.倭患严重 B.国家凝聚力较强 C.君主专制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体现的是国家的凝聚力较强,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_____①_____
A.《农政全书》 B.《大唐西域记》 C.《窦娥冤》 D.《全唐诗》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都属于科技著作。选项A《农政全书》属于属于科技著作,符合题意;《大唐西域记》与玄奘西行相关,B排除;《窦娥冤》、《全唐诗》属于文学作品,CD排除;故此题选A。
明代有部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下面的插图出自该部著作的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下面的插图出自该部著作的是制瓷图。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这本书对每种手工业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对于一些应用化学的原理也做了分析还附录了很多精巧的画图,使我们了解当时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也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故选B。
2020 年,新冠肺炎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抗疫的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以下著作可为我们抗疫提供医学帮助的是( )
A.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答案】B【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为我们抗疫提供医学帮助的著作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选项B符合题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关于手工艺方面的,A排除;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关于农业方面的,C排除;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关于农业方面的,D排除。故选择B。
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组成。它以“万岁山”作为全城中心点,中央的宫城又叫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是朝廷统治者的居住去;内城设有中央官署、粮仓、城楼等各种民生设施。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C项符合题意。从整个布局突出以皇帝居住区皇城为中心,其他的围绕着这个中心,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日益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起义频发 D.遭遇连年灾荒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些反映了明朝统治者腐败昏庸,无恶不作,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明朝灭亡,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遭遇连年灾荒”等内容,BCD排除;故选A。
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全城 B.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C.吴三桂引清入关攻入北京 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沈阳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对北京发动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而亡,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明朝后期,在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族势力不断壮大。下列史实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后金 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④建立清朝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在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族势力不断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因此史实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①②,D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与皇太极有关,排除。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焚罢青衣举义旗,复明大计应天时。荷夷驱逐收疆土,鲲岛回归固国基。两岸人民歌壮志,古今中外树丰碑。金瓯一统殷期盼,民族英雄万世垂。”这首诗是歌颂(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所以“荷夷驱逐收疆土,鲲岛回归固国基”“金瓯一统殷期盼,民族英雄万世垂”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关,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诗句无关,排除,故选A。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边疆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在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B符合题意;A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B。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说明清政府对台采取的策略是武力威慑;根据“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说明清政府除武力威慑以外还采取了政治招抚的策略。AB项概括不全面;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先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C项,再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分析出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既有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AB项概括不全面,排除,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清朝前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图所示清朝乾隆年间设立的机构,其职能是( )
A.管理南疆军政事务 B.总理整个新疆军政事务 C.管理北疆军政事务 D.总理西北地区军政事务
【答案】B【解析】图片材料中有“伊犁将军府”字样,由此判定该机构为伊犁将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后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管辖包括巴尔克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A、C缩小管辖范围,不合题意,排除;清代前期,设陕甘总督管理西北地区军政事务。因此D违背史实,排除。综上,故选B。
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根据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解析】根据秦、汉、元、清的疆域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版图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向周边扩大,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与汉族交融,最终在封建中央集权下,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这四副图片最恰当的主题,D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排除A;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四副图片体现疆域的不断扩大,与“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无关,排除C。故选D。
晋商崛起于明代,雄踞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上述材料说明,晋商崛起是因为( )
①山西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有利于经济交流 
②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理,讲求诚信 
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信息“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朝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可以得出山西地理位置重要,位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是国家政治、军事重地,有利于经济交流;据题干材料中信息“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可以得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而②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理,讲求诚信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因此上述材料说明,晋商崛起是因为①③④,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D.人口不断增加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现象,湖北的城市汉口,到清朝以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在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内容,排除ABD。故选C。
如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权并立政局动荡 D.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在位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因此这一时期,人均GDP下跌,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请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D正确,BC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的形式,故排除A项。故选D。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君臣关系的融洽 D.君主权力的强化
【答案】D【解析】仔细观察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的地位越来越高,实质上反映的是君主权力不断的强化,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看不出封建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生活习惯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是君臣关系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的强化,体现不出君臣关系的融洽,排除。故选D。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的诗人,代表了唐诗发展的端峰;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关汉卿、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昆剧 B.徽剧 C.川剧 D.京剧
【答案】D【解答】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答案】C【解析】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大学士、设厂卫特务机构,故D符合题意;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元代建立行省制度、清代设立军机处,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航海技术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远航先后达到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洪海沿岸。海船航行之远,还能确定前进的方向,可见当时中国造成技术的先进。A正确;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与航海运动达到极盛没有直接原因。B排除;明朝的航海活动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而且只是在亚洲、非洲区域,不是遍布全世界。C排除;商品经济的发展,雇佣关系的出现,能体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题干只涉及到航海活动,D排除;故选A。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答案】D【解析】根据“1555年”、“抗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随着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织了戚家军,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联合抗倭,终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加强了经济的交流,A项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不符合题干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忆往昔,郑和壮举,美 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最南端
C.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韩老师为学生上网课准备的专题复习资源包中有以下材料,该专题复习的是( )
资源 名称
地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
视频 影视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归英雄传》
图片 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金奔巴瓶、伊犁将军府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华夏与戎、狄等族的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鲜卑与汉、羌等族的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英雄郑成功、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这些维护国家统一;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金奔巴瓶、伊犁将军府,这些措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东归英雄传》体现了民族向心力;于是,出现了1820年的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清朝疆域图;故D符合题意。华夏与戎、狄等族的民族交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鲜卑与汉、羌等族的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边疆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在1684年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B符合题意;A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 )
A.民族自治 B.对外贸易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答案】C【解析】清朝设立台湾府是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康熙时,平定噶尔丹叛乱以及设置伊犁将军是对新疆地区的管理。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材料的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C符合题意;民族自决不符合材料边疆管理的特点,排除A;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显然不符合材料的边疆管理特点。排除B和D;故选C。
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
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准确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是解题关键,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根据“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范沿海人民抗清斗争的作用,但使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中国与世界隔离,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趋势,D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与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无关,A排除;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B排除;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C排除。故选择D。
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走向鼎盛,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在1720—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D选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A选项不符合题意;江南地区开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海外贸易繁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题干“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经济发展。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货币的大量流通,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C【解析】根据“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唯恐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害怕躲避国家大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由“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文字狱”。B项符合题意;廷杖制度指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A项不合题意;明朝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不合题意;明朝为了监管臣民的监视、侦查,成立特务机构。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依据题干“清王朝”可知是发生清朝的史实,“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发生在文人之间的史实。结合课本所学,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对文人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明清时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A。
我国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千金方》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选项C《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选项D《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探究性学习是提升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节选自某同学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其主题是( )
A.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B.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丞相制度不断完善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太祖丞相废除,弱化相权,强化皇权。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这些措施都强化了专制皇权,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符合题意;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与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无关,A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地方权力,B排除;军机处的设立与“丞相制度”无关,D排除。故选择C。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可知,国家力量的支持,可以成就大的工程,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急剧转型、西方科技的传入,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
A.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
B.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
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D.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
【答案】B【解析】考查点:科举制。解题思路:根据”科举制“、”解读错误的是“可知本题要求选出对科举制错误的认识。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但它并没有推广到世界各国,B项说法过于夸张,符合题意,故选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末;通过考试选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但在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使读书人集中于考试做官,埋没了其他方面的 特殊人才,ACD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壹柒工作室(S1-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下图所示,从左图一到右图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 )
A.明朝国力的衰退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沙皇俄国 B.葡萄牙 C.荷兰 D.倭国
2020年初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国方案”的一大特点,中医药参与治疗的确诊病例超过九成,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效用让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对中药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它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如下图所反映的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外国学者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书”是( )
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B.明朝时期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专著
C.明代中后期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D.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
A.故宫 B.十三陵 C.长城 D.颐和园
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明末民谣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下列原因中不属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的是( )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不侵占民房,严禁抢掠
C.起义军纵横10余省 D.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鸿篇巨制《太祖秘史》展现了一代君王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这部剧中,大家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宏图伟业是( )
A.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B.修建北京城并迁都
C.建立清朝,统一中国 D.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辉映着祖国的天空。他们中有:卧薪尝胆的勾践;徙木立信的商鞅;勇开新路的张骞;精忠报国的岳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下列英雄人物按出生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如图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清朝雍正帝时期,与驻藏大臣一起管辖西藏地区的是( )
A.达赖和班禅 B.西域都护 C.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
针对台湾如何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据此,康熙帝( )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促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C.在台湾正式建省 D.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清史稿 圣祖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康熙23年正月,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指的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
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明清时期晋商是与徽商齐名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经营的票号取名颇有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不包括( )
A.表达兴旺发达的愿望 B.表示和气生财的寓意
C.提出对外开放的口号 D.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
请为以下知识结构图添加标题( )
A.清朝社会危机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翰林官徐骏,因在家看到风吹乱了他的案头上的书籍,引发诗兴,随即作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但却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这“清风”诗案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
C.传统文化的衰落 D.八股取士的盛行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材料描述的这种现象说明了清朝( )
A.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
C.对铁制品和粮食等加强控制 D.对外来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某历史合作学习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闭关锁国政策
清中期以后,昆曲逐渐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所上演的剧目多为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工具。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戈,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
A.昆曲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B.京剧已经形成
C.中国地方戏曲丰富多彩 D.北京是休闲文化中心
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末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 C.创立内阁 D.迁都北京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在某节历史课上,老师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时,使用到如下图片,中间的方块代表着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向右的F1代表着思想前进的推动力,向左的F2代表着思想进步的阻力,其中F2最有可能是( )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武轻文的政策
印尼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该学者肯定郑和下西洋( )
A.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
B.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
C.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D.促进了中国及亚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明朝著名将领威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奋战,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抗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
A.倭患严重 B.国家凝聚力较强 C.君主专制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_____①_____
A.《农政全书》 B.《大唐西域记》 C.《窦娥冤》 D.《全唐诗》
明代有部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下面的插图出自该部著作的是( )
A. B. C. D.
2020 年,新冠肺炎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抗疫的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以下著作可为我们抗疫提供医学帮助的是( )
A.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日益腐败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民起义频发 D.遭遇连年灾荒
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
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全城 B.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C.吴三桂引清入关攻入北京 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沈阳
明朝后期,在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族势力不断壮大。下列史实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后金 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④建立清朝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焚罢青衣举义旗,复明大计应天时。荷夷驱逐收疆土,鲲岛回归固国基。两岸人民歌壮志,古今中外树丰碑。金瓯一统殷期盼,民族英雄万世垂。”这首诗是歌颂(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左宗棠收复新疆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清朝前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图所示清朝乾隆年间设立的机构,其职能是( )
A.管理南疆军政事务 B.总理整个新疆军政事务 C.管理北疆军政事务 D.总理西北地区军政事务
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根据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晋商崛起于明代,雄踞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缓冲地带,历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镇,对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比较熟悉,并受其影响。明清两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兴起,政府整顿关税、减免商税等措施,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上述材料说明,晋商崛起是因为( )
①山西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有利于经济交流 
②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理,讲求诚信 
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D.人口不断增加
如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权并立政局动荡 D.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君臣关系的融洽 D.君主权力的强化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昆剧 B.徽剧 C.川剧 D.京剧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专制加强 D.饮酒之风盛行
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全球通史》认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对外贸易遍布世界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忆往昔,郑和壮举,美 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最南端
C.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韩老师为学生上网课准备的专题复习资源包中有以下材料,该专题复习的是( )
资源 名称
地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
视频 影视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归英雄传》
图片 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金奔巴瓶、伊犁将军府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华夏与戎、狄等族的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鲜卑与汉、羌等族的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下面所列史实共同反映了清政府重视( )
A.民族自治 B.对外贸易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清朝前期,政府先后出台了禁止南洋贸易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等政策。这些政策( )
A.加速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C.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 D.妨碍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下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明清时期,适应平民欣赏趣味的戏曲、小说风靡全国,导致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繁荣 B.文化专制松弛 C.外来文化影响 D.印刷技术进步
我国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千金方》
探究性学习是提升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节选自某同学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其主题是( )
A.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B.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丞相制度不断完善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木》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年(606—1905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对该材料解读错误的是,科举制( )
A.创立于隋朝,废止于清朝末年
B.在历史上曾经推广到世界各国
C.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性
D.为政府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特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