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3 09: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个欧洲国家不同的心态:甲国仍然无法忘记在1870—1871年那场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乙国对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深感不安;丙国怀疑任何一个可能会威胁到欧洲大陆权力平衡的国家。据此判断,甲、乙、丙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
A.法、俄、英
B.意、美、德
C.德、英、法
D.法、美、俄
2.“(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这段材料描写的是在一战中有“绞肉机”之称的(  )
A.凡尔登战役 B.萨拉托加大捷
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
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是 (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4.《列宁选集》中写道:“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材料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完成的革命任务是(  )
A.平定国内的叛乱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下面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
A.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B.全部政权归属苏维埃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D.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
6.“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俄国十月革命后巩固政权和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时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  )
A.大力发展重工业 B.努力发展教育
C.反对外来武装干涉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但他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条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条约” (  )
A.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B.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8.华盛顿会议结束后,一位记者用以下词语形容代表的心情,其中有一个不贴切,它是(  )
A.中国代表欣喜不已 B.日本代表面色严峻
C.美国代表情绪高昂 D.英国代表面无表情
9.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英、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权益。该转变反映了(  )
A.德国对日本的极大不满 
B.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英、美等国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D.英、美等国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企图
10.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1920—1925年苏俄(联)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67 112
种植业(%) 64 107
畜牧业(%) 72 121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B.余粮征集制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11.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废除封建农奴制           B.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后,全国各地互相竞赛,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在集体农庄中,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粮食收获时的损失率高达20%~40%。对这一现象,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违背了农民的自愿原则
C.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3.“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这一内容反映的是 (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14.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出现了和平示威浪潮和武装起义,规模逐渐扩大。材料描述的是华夫脱运动的(  )
A.过程  B.背景  C.结果  D.意义
15.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学习主题中出现了以下历史人物: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
A.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D.思想解放运动
二、辨析改错(8分)
1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影响深远。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1914年,德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改正:
【 】(2)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1921年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改正:
【 】(3)1922年,美、英、中等国代表签署了《凡尔赛条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改正:
【 】(4)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民曾经向苏维埃政府提议,要求政府在收集粮食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明确地知道需要交出多少粮食后才能从事经营。为此,列宁指出:“我们必须立即向广大农民群众表明,在决不离开革命道路的条件下,我们准备改变政策,使农民能够感到布尔什维克愿意不惜一切代价马上改善他们不堪忍受的状况。”
——许蓉《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探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苏俄面临的农民问题。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做法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欧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工业化首先应当理解为发展我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发展我国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这一整个工业的神经中枢,否则就谈不到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走的是内部积累及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代价的道路。
——摘编自乔瑞雪、孟凡东《计划与市场的悖论——再评苏联模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给你的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8月,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内容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材料二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
材料三 以他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他们要求埃及脱离英国完全独立。他组织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英民主统一战线,制定26条《民族要求宪章》,广大人民热烈支持他。
材料一所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结果怎样 简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甘地发起了“文明不服从运动”,其中“不服从”的措施有哪些 该运动最终结果怎样 (3分)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他”指的是谁 (2分)
就影响来看,两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有何共同影响 (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哪一年 其简称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1.A 2.A 3.C
4.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俄国的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C 6.D
7.D [解析]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所以本题选D。
8.A 9.D 10.C 11.B 12.D 13.C 14.A 15.A
16.(1)【×】 “德国”改为“奥匈帝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
(3)【×】 “《凡尔赛条约》”改为“《九国公约》”
(4)【√】
17.(1)问题:余粮征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做法: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借助国内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原因:斯大林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
(3)依据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8.(1)结果:运动被下令停止。
原因: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2)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3)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
(4)都打击了英国的殖民势力,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9.(1)1922年年底。苏联。
(2)观点:适宜的经济政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
论述:为了克服三年国内战争引起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制定的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综上所述,只有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