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06中学2022届高三五调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据学者考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祭祀天地神鬼的祭祀用器;而西周时青铜器在生活中得到大量使用,花纹已经摆脱饕餮纹的狰狞形态,转而变成柔和抽象的图象。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的重要影响 B.青铜器工艺的不断提高
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D.王权神秘色彩逐步弱化
2.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C.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
3.汉武帝时期,圆形文字瓦当是瓦当艺术发展史的巅峰,如图是一组当时宫廷建筑常见的瓦当样式,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精美的瓦当说明当时中国制瓷技术的先进
B.圆形文字瓦当体现出汉王朝大一统的气象
C.皇帝个人喜好是影响瓦当样式最主要因素
D.瓦当中的文字标志着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4.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马钧木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据,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而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请。该工具为
A.耧车 B.翻车 C.水排 D.筒车
5.唐代谏官可以向皇帝提意见,也可指陈宰相得失,因此唐代谏官与史官有着严格的界限。“谏官谏朝改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则领史职者,不兼谏议“。 同时规定宰相的儿子不得做谏官。这主要说明唐朝
A. 宰相地位受到威胁 B.中央官制不断的发展完善
C.谏议制度职权分明 D.重史的风气影响皇帝行为
6.有学者指出:“纵观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元战争的重要战役……宋的军事失败基本上都发生在宋发动的进攻战役方面,而宋在境内抵抗来自辽、西夏、金、蒙元进攻的防御战,则宋军多能取得不俗的战绩。”这反映了两宋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 C.守内虚外 D.分化事权
7.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8.朱熹认为儒家道德集中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与民众所崇尚的敬天法祖、长幼有序、崇德报功等心理相吻合。他编写的(家礼),为“明世系““建祠堂”祭祖先“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朱熹的这一做法
A.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促进了宗法制度的重建
C.迎合新兴市民阶层需要 D.推动了理学的世俗化
9.明代中后期以后,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江渐地区因“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成为北方商品粮的主要输人地,闽广等地也因弃稻种植经济农作物,造成粮食供应紧张。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10.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 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 击”作用的是
A.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B.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11.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
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 B.七国之乱影响巨大
C.史家思想受到限制 D.商品经济日趋衰落
12.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
C.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13.《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通过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时缔结契约的方式,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认的方式。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严格限制所有权转让 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条文繁琐且程序复杂 D.充分保障了平民利益
14.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此现象说明
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 B.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
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 D.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
15.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欧洲
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涌入大量美洲白银
C. 封建贵族奢侈享乐 D.社会经济遭遇危机
16.184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在《论力的守恒》中认为:“我们最终发现,所有涉及到的物理学问题都能归结为不变的引力和斥力。只要把自然现象简化为力,科学的使命就终结了。”这反映了
A.滥用概念不利于科技进步 B.科学进步推动思想解放
C.经典力学存在一定局限性 D.工业革命推动科学发展
1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提出:“他们(执政者)只不过是主权者任命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托付给他们的权力的。主权者在高兴的时候,可以对托付给他们的权力加以限制、修改或收回。”据此,他意在强调
A.人民主权的神圣性 B.分权制衡的科学性
C.社会契约的关联性 D.天赋人权的进步性
18.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A.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B.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19.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彩纷呈五花八门”,一般每个州的汽车牌照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A.文化的多元包容 B.国家结构的特点
C.州权主义的盛行 D.地方治理的低效
20.有学者指出《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该观点意在强调,《权利法案》
A.扩大议会权力 B.巩固革命成果 C.有效限制王权 D.标志制度成熟
21.1765年英国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外国,违者褫夺国籍没收家产,并对招募者处以一年内的监禁和100英镑罚款; 1788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类似法律直至1824年才撤销。这种变化反映出英国
A.政府政策阻碍工业革命 B.意在保证技术垄断优势
C.经济发展推动法律变化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2.根据表格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一英亩土地平均养活人数变化表
年份 1700 1800
数量(人) 0.18 0.26
一个农业生产者平均养活人数变化表
年份 1700 1800
数量(人) 1.7 2.5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B.殖民扩张助推农业发展
C.工业革命条件更加成熟 D.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
23.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 1832 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
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 D.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24. 19世纪80年代,有学者呼吁英国集中精力增加生产力,并将生产转移到那些拥有比较优 势的工业中,但英国却选择了最为省事的措施―贸易,并提出“要么死亡,要么贸易”的 口号。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B.专注于传统工业的升级
C.缺乏工业生产社会条件 D.对海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2分)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2 图3
据图2、图3,可以看出元代陆路交通与秦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提取两个变化并加以说明。
26.(13分)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的……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7.(12分)“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
材料一 英国传统纺织业以毛纺织为主。17世纪,印度棉织品和印花织物大量流入,引起了毛纺织业者的不满和骚乱。英国议会在 1700—1721年间颁布多项法令,禁止进口和使用印花棉布。兰开夏毗邻重要的贸易港口利物浦。当地技术工人在市场需求刺激下,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1735年,议会颁布法令将棉麻混合织物排除在禁令外。此后,兰开夏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于兰开夏的贫困家庭。他曾是理发师和假发经销商,后来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1年,他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除女工、童工外,还专门招聘了技术工人。他获得大量投资,陆续兴建十多个纺纱厂,创制了统一的工厂标准化管理体系。1790年,他引进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许多企业家向他购买生产纺纱机的许可权或机器,借鉴其成功经验。阿克莱特还曾受封为爵士,当选过德比郡郡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兰开夏成为英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条件。(4分)
(2)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阿克莱特的成功之路。(8分)
28.【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5、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传统主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黑死病”之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助长了迷信和宗教情绪。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6世纪早年至1570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及庆典活动上。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1570年以后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严肃性道德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9 分)
高三调研考试(五)
历史 参考答案
01—10:AABBC CDDDD 11—20:CCBBA AAABB 21—24:CCDD
25.(12分)
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范围更广;(2分)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2分)
说明:
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域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带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26.答案要点:(13分)
(1)内涵: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历史背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2)略
27.(12分)参考答案示例:
(1)英国传统毛纺织业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殖民扩张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印度棉织品的传入刺激了英国国内市场;法律的调整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兰开夏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获取原料;这里的技术工人首先仿造印度棉织品,为棉纺织业提供了技术基础。
(2)(略)
28.(15分)
(1)传统主义文化泛滥;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社会资源浪费严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任答 3 点即可得6 分)
(2)分阶段逐步推行;注重道德教化,改良社会风气;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涉及宗教活动与世俗生活;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任答 4 点即可得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