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溜索
情景导入
同学们坐过缆车吗?
在云南的怒江大峡谷有一种交通工具——溜索,当地的人们就靠它穿梭于峡谷之间。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阿城的小说《溜索》去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峡谷之旅吧!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背景介绍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溜索是过去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关于“溜索”
自主学习
盘桓 绞 两腮
战战兢兢 跺脚 呕吐
驮子 蓦地 锱 铢
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
huán jiǎo sāi
jīng duò ǒu
duò mò zī zhū
探视:
盘桓:
顷刻:
涓涓:
森气:
蓦地:
迟疑:
战战兢兢:
锱铢:
千钧之力:
自主学习
词语解释
察看。
回环旋绕。
极短的时间。
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严可畏的气势。
出乎意料的;突然。
拿不定主意;犹豫。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形容很微小。
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开端(1-5):
发展(6-17):
高潮(18-20):
结局(21-25):
整体感知
小说结构
“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 地运到对岸。
“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问题探究
1.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找出这些描写,并说说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②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
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
问题探究
③牛溜索渡河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也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怒江峡谷不同寻常的险恶。
问题探究
2.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加简洁、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出“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问题探究
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语言赏析
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2.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中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
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语言赏析
这一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移来移去”一词看似普通、直白,却真实地写出了人居高向下看到的飞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足见作者观察、用笔之细致。大鹰在汉子身下十余丈,而且翅膀尖上的羽毛也被风吹得抖,反衬出瘦小汉子的英勇。
3.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语言赏析
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领队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1.侧面烘托
写作特色
本文想通过写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反衬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淡定的姿态。而对怒江峡谷地势险恶直接描写的句子很少,都是通过动物的反应、“ 我”的观察和感觉来表现的。牛的恐惧,“我”的恐惧,“我”看汉子溜索时的恐惧,诸多恐惧叠加在一起,更加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的地势险恶,烘托出溜索难度之大。
本文对诸多事物都有传神的描写,首领的“懒懒”是一种沉着、从容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 “皮肉乱抖”表现出牛们的极端恐惧,“惨叫”“手划出血来”“腿子抖得站不住”突出“我”的恐惧,“一 缕黑烟”“弯弯”描摹了马帮汉子溜索的利索、洒脱,鹰的“斜移着”“一裁身”“一鼓一鼓地扇动”等,写出了鹰的从容淡定、自由翱翔的姿态。
2.描写传神
写作特色
1、给加黑的字注音
腮( ) 坠( ) 盘桓( )
涓涓( ) 锱铢( ) 顷刻( ) 战战兢兢( )
课堂练习
sāi zhuì huán
juān zī zhū qǐnɡ jīnɡ
2、“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 )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D
回顾梳理
溜 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
对比烘托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溜索》这篇小说描写了“我”和一群马帮汉子在怒江峡谷的一次溜索经历,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赞美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尝试使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作文。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