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说》同步练习
班别 姓名 学号
一、总体把握:
(一)初步翻译,了解内容。
1、翻译文段一:
世 有 伯 乐,然 后 有 千 里 马。千 里 马 常 有,而 伯 乐 不 常 有。
译文:
故 虽 有 名 马,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
不 以 千 里 称 也。
。
2、翻译文段二中加点词: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 ) 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 )能千里也?
3、请把文段三中翻译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文段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用尽它的才能, 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
改错: 21世纪教育网
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
。21世纪教育网
(二)理解课文,深入思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章中心句是 。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 ;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
3、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4、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了
的心情。
5、有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文中“
”这句话。
二、巩固练习。(24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2、解释一词多义。(12分)
①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②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 策之不以其道( ) ④是 是日更定(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斯是陋室( )
执策而临之 (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⑤虽 故虽有名马( ) ⑥其 欲穷其林(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其真不知马也( )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2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4、翻译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
三、随堂检测(每题2分,共14分)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出淤泥而不染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5、下面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7、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四、拓展训练(共20分)
(一)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 (2)比行百余里( )
(3)犹可二百里( ) (4)受大而不苟取
2、用“/”线给划线句子划分节奏(2分)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6.这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则人之食于虎也( ) ②于人不啻倍也( )
③虎利其爪牙( ) ④故人之为虎食者( )
2、用“/”线给划线句子划分节奏。(2分)
虎 利 其 爪 牙 而 人 无 之 又 倍 其 力 焉 则 人 之 食 于 虎 也 无 怪 矣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4、作者说虎的目的是为了讲名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2分)
。
《马说》练习答案
一、(一)略
(二)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食马者;千里马;善用人才的圣明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二、
1、⑴通“饲”,喂养(喂) ⑵一样、同样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①喂养 吃 ②表转折 表承接 ③鞭打 记
3、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①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食马者)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1、C 2、D 3、D 4、B 5、B 6、D 7、B
四、(一)
1、(1)但是、然而 (2)及,等到 (3)还 (4)勉强
2、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21世纪教育网
(二)
1、①被 ②只 ③以……为利 ④吃
2、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3、①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
4、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