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29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第29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3 15: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29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60分,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
1.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尊天”的同时,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观念。这表明西周比商代更加
A.重视神权统治 B.强调等级秩序
C.关注现实世界 D.注重血缘关系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C.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ji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内阁法定地位丧失
C.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5.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C.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6.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枢密副使 D.知府
8.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旧上海由殖民者强行占地建造供其赌博享乐的跑马厅改建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和人民广场。人民政府旨在
A.开启大城市规划改造的新局面 B.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历史痕迹
C.践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D.构建与新政权一致的意识形态
9.1984年,福建省长乐县委提出,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经商。这反映了当时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被明显削弱
B.经济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0.雅典曾颁布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
A.民主政治发达 B.城邦利益至上
C.法律体系完备 D.公民素养较高
1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1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3.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权力制衡
14.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C.天朝观念已被摒
D.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15.《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
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
16.在海湾战争过去6年之后的1997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记忆犹新地写道:“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材料反映的信息最能说明的是
A.科技水平决定战争的胜负
B.巡航导弹的熟练操作决定战争的胜负
C.知识经济决定战争的胜负
D.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战争时代
17.1978年8月,中国农业代表团应邀到加拿大访问,代表团重点考察加拿大的农牧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研究、农场管理经验、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
A.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B.学习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
C.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
D.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8.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帮,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D.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19.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20.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A.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B.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21.据史料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欧洲价格革命
C.工厂制的建立 D.新航路的开辟
22.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下列各项成就与这一技术密切相关的是
A.中国制成第一架飞机
B.“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3.《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
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
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
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
2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关于三网融合中的计算机网说法正确的有①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②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③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④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与传统的生鲜食品销售模式相比,冷链物流产业
A.增加营销环节,降低销售成本
B.使生产企业不必致力于市场开拓
C.促进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D.增加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26.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有人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B.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8.“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基础上做出的重要论断,其中,“站起来”“富起来”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辛亥革命 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胜利 新中国成立
C.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
2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30.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B.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
31.(16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国家似乎最有可能成为乌托邦的施事者。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进行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国家承担社会责任采取的主要行动
国家关注的领域 国家采取的主要行动 结果
医疗卫生 实施健康教育;关注公共卫生;建造医院,政府支付医疗费用 控制或根除以前曾是致命的疾病;吸烟人数减少;预期寿命增加;穷人、老人和曾被忽视的群体享受卫生保健。
教育 通过公共拨款普及高中教育,通过资助和拨款支持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 高识字率和科技教育的提高带来创新和社会变革;失业率下降;人口素质提高。
福利 通过直接付款、扶持教育和实施公共卫生计划帮助儿童和穷人 提高了穷人的平均寿命、教育程度和就业率;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保险 强制要求雇主和雇员缴纳退休、失业保险金等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贫困程度大幅下降;提供了更好的卫生医疗。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规定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为承担社会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及作用。(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后1/4时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承担社会责任所作出的政策调整。(4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推动我国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32.(1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从2008年的奥运外交到2010年的世博外交,这是中国与世界全面交融互动的两次大跨越,揭开了中国外交大发展的新篇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参与本届世博会的,既有周边睦邻,也有远方来客;既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既有国家机构,也有国际组织。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对外关系的特点。(2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从建国初到新时期我国外交格局发生的变化。(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后疫情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谈谈中国政府采取的对策。(4分)
33.(14分)阅读关于“科技革命”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机、收音机、VCD、DV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请回答:(1)列举工业革命中“动力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4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和材料二中反映的科技革命,举例分别说明“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4分)
(3)结合中国政府制定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谈谈材料二所提到的“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4分)
答案
1、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共30个小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A C A B C D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D A D A D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D C C A D B C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
31.(16分)答案:
(1)国家为承担社会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主要在教育、医疗卫生、福利、保险等方面。(2分)这些行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进步。(2分)
(2)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减轻政府责任;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自由竞争;推动私有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共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如果言之有理也即可得分。)
32. (10分)答案:
(1)特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分)
(2)从“一边倒”发展到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国际交际从重视意识形态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4分)
(3)对策:顺应全球化趋势,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办好自己的事;团结国际社会,坚定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合作共赢,反对霸凌主义,妥善处理中美分歧与摩擦;坚定地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站在一起,维护公平正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33.(14分)答案:
(1)动力的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2分)
运输的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蒸汽机车;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2分)
影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2分)
(2)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2分)
新科技革命: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高科技犯罪;不良信息传播等。(2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3)认识:本问开放性答题,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网络文明安全等。中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每个人应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参与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中。(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