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优化方案】苏教生物必修3(江苏专用)知能过关演练: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优化方案】苏教生物必修3(江苏专用)知能过关演练: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0-14 19:00:07

文档简介

1.下列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
A.培养皿中的乳酸菌菌落
B.培养基被污染后,除乳酸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D.在北京汇聚的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集合种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培养皿中的乳酸菌菌落为同一种菌种形成的,故为一个种群;同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或鲤鱼)也均为一个种群;本题最易错选的是D项,有些人认为不同人种分别为一个种群,而事实上整个人类为一个种群,黄色、白色、棕色人种只是亚种而已;B选项是指培养基中的所有生物,因此它构成了群落。
2.(2011年陕西安康高二检测)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地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相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相同
C.不同池塘中各种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D.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选D。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群落,物种越多,其结构越复杂。由概念可知,物种丰富度不可用来表示群落中部分种群的数量,故A、B错误。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一定相同,故C错。
3.(2011年江苏常州高二检测)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下列情况下最激烈的是(  )
A.一个种群的数量远远多于另一个种群
B.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C.两物种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
D.两物种的生殖方式相同
解析:选C。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相互防碍作用的现象。种群间生存条件越接近,竞争的激烈程度越大。
4.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选C。生物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合理密植是减小种群密度,降低种内斗争的强度。除草和除虫都属于除去农作物的竞争成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使农作物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使能量较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图示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t1~t2温度范围内两物种的竞争力(  )
A.物种1大于物种2
B.物种1小于物种2
C.物种1等于物种2
D.没有变化
解析:选B。物种1在较低温和较高温时,数量都超过物种2。在t1~t2温度范围内物种2数量多于物种1数量。
6.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两种草履虫的关系是________。
(2)A、C两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知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两种草履虫因为食物和烧杯这一空间的共性而构成竞争关系。一般地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间,生物数量较多者为被捕食者,生物数量较少者为捕食者,所以由图中纵坐标和曲线位置知A为枯草杆菌,C捕食A,又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后”,即双小核草履虫加入的最晚,所以B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则C表示大草履虫。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大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捕食枯草杆菌并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大草履虫在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中失败而逐渐被淘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聚集在一起
解析:选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除丰富度之外还有生态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优势种等许多问题。
2.为了降低一种真菌(甲)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真菌(甲)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乙),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
解析:选B。让两种真菌进行资源竞争,从而控制毒性较强的真菌(甲)的数量,利用了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3.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 D.捕食、寄生
解析:选D。紫腹巨蚊的幼虫专以毒蚊的幼虫为食,为捕食关系。而紫腹巨蚊的成虫仅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有人误认为是“捕食”,其实紫腹巨蚊成虫是通过口器从竹类植物体表吸取叶汁花浆为生,维持自己的生活,属于寄生。
4.(2011年河南周口高二检测)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光照强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土壤盐碱度 D.人类活动
解析:选B。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成片状分布;影响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有地形、光照、湿度、盐碱度、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
5.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种仓库害虫,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的实验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相对数量(%)的变化如下表,这两种拟谷盗的关系属于(  )
仓库条件 高温高湿 高温干燥 中温高湿 中温干燥 低温高湿 低温干燥
赤拟谷盗 100 10 86 13 3 0
杂拟谷盗 0 90 14 87 97 100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竞争 D.种间互助
解析:选C。首先要明确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个物种,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种间关系。由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湿度的变化,赤拟谷盗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而杂拟谷盗的数量逐渐增多,据此可选出正确答案。
6.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解析:选B。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选项包括植物、动物和大型真菌,不包括小型真菌、细菌等其他生物,不能构成群落,而A、C、D三项均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
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
C.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
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解析:选C。本题容易错选A、D两项。首先,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地下层主要是一些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及某些昆虫等;草底层主要是一些昆虫及爬行类、啮齿类动物等;草本层(即草本植物或灌木枝条的上部)主要是另一些不同昆虫及其他动物(如某些鸟)。其次,因为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不同。
8.(2010年高考安徽卷)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选C。由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类群的物种数目比乙类群的少,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对于物种4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明显小于乙类群的;对于物种7来说,甲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41个,乙类群中的种群密度大约是27个,所以C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9.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B.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C.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D.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解析:选AB。菟丝子生长于果树的树冠层,影响到果树对阳光的吸收,进而影响到果树的光合作用;莬丝子营寄生生活,从果树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10.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dD.M、N将呈现“S”型增长
解析:选CD。坐标图中的横坐标为摄取食物的种类,两曲线不重叠时,仅表明M、N的食物不重叠,但两种生物在其他方面可能会存在竞争,如生存空间;b越大,表示生物摄食范围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三、非选择题
11.(思维拓展题)如图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四幅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你认为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________。
(2)你认为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其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
(3)你认为哪个图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________。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________。
(4)图④表示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图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
解析: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数量变动关系,首先a数量先达到峰值即为被捕食者,随后b随a的变化而变化,故为捕食者;图②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生态位完全重叠会出现竞争排斥现象,图②曲线反映的是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竞争结果;图③曲线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图④曲线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宿主种群数量增加时,寄生生物感染的机会也增加,一开始往往是宿主种群在发展,但寄生生物的种群也随之发展,由于寄生生物会对宿主造成伤害,使宿主的死亡率提高,导致宿主种群数量的下降。
答案:(1)③ (2)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3)② b (4)寄生生物 宿主
12.以下曲线图显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兔和狐狸从1989年到2009年间数目的变化。
(1)以上曲线图显示兔和狐狸的关系是________。
(2)根据图中曲线,试指出兔的数目从1994年到1999年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试推测以上曲线图没有显示而可能引起兔的数目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个)。
(3)解释在1999年兔的数目最少时,狐狸的数目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兔的数目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曲线图,预测在2014年:兔的数目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种间的关系及识图分析能力。
(1)由曲线图看出兔与狐狸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两者之间应是捕食关系,其中兔出现先增加先减少现象,应是被捕食者。
(2)在1994~1999年间,狐狸数目增多,导致被捕食者兔的数目减少,另外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不足或传染病等。
(3)由于食物不足,捕食者的数目会下降,从而又会使得食物的数量增加,即狐狸的数目下降又会引起兔的数目增加。
(4)由曲线图看出:兔大约十年一个繁殖高峰,因此在2014年应是一个高峰期,其数目应在120 000~130 000只之间。
答案:(1)捕食
(2)狐狸的数目增加 食物不足;藏身地不足;传染病增加;其他捕食者增加(答出两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狐狸数目下降 食物不足,导致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兔的数目会上升
(4)125000(120000至130000的范围内)
13.(实验探究)(2010年高考江苏卷)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铜绿微囊藻在实验培养条件下呈“J”型曲线增长,是因为该生物具有单细胞、个体小、世代周期较短、无性繁殖等优势;铜绿微囊藻与加入的粉绿狐尾藻构成竞争关系,因竞争阳光、氧气、无机养料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繁殖明显受到抑制。在验证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实验设计中,应注意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答案:(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
(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1.(2011年江苏徐州高二检测)近几十年来,厦门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选C。直接决定人口密度的因素有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厦门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展,继而引起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
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产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选D。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保证较多的幼小个体得以生存,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控制网眼尺寸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3.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①→②→③→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解析:选A。对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采用的是样方法,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正确的程序是:①→②→③→④。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选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故种群数量=≈161,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实际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实际应小于161只。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解析:选B。由题干所示的曲线可知,种群增长率大于0,该种群是增长型;同时曲线从t0→t2,种群增长率由低变高,然后再降低,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因素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_______的影响;在与其他生物之间受限制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此,种群数量按b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解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环境中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环境中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称为环境阻力,它包括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加剧、疾病蔓延、捕食者因捕食对象的增多而增多等,从而导致死亡率升高、出生率降低,最终趋向平衡。研究“S”型曲线,可以为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渔业捕捞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答案:(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捕食 竞争 零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的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年龄结构的类型分别为(  )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选A。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甲中,幼年个体数少,而成年和老年个体数相对较多,为衰退型;种群乙中,幼年个体数多,成年个体数很少,为增长型。
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选D。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K为种群数量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3.下列关于使用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B.选取样方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越多越好
C.统计完成后以样方种群密度的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
D.调查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一般都要统计在内
解析:选A。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统计完成后以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调查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一般取任意两相邻边线上的个体参与计数,另两边线上的个体不计。
4.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6 7 5 10 7 9 8 4
该物种的种群密度是(  )
A.6 B.6.5
C.7 D.9
解析:选C。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来估计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7(株/m2)。
5.下面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B.在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且严格按照数学模型曲线增长
C.种群的增长一般表现为S型曲线
D.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在自然种群数量变化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光滑、典型,常常表现为两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型。
6.(2011年陕西榆林高二检测)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解析:选B。BC段虽然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是种群中个体数目仍然是增加的,种群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
7.(2011年江苏盐城高二检测)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某岛屿。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驼鹿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开始5年内驼鹿数量几乎不变
B.驼鹿数量最少的是第15年
C.20年后驼鹿种群增长率几乎为0
D.引起30年内驼鹿种群数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大肆捕杀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识图能力。由图示知:在1~5年内λ值不变,且大于1,那么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驼鹿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20年后λ值一直是1,那么增长率是0。
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所具有的特点。“S”型曲线的特点是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即进入指数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增长速度变慢,最后增量和减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增长速度为零,此时的环境条件刚好维持生物的生活,所以种群的数量暂时会保持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
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K值表示该湖泊所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在K/2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选CD。在K值时,种群数量达到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大数量,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降为零。捕捞时,要持续获得最高产量应取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K/2时开始捕捞。
10.右图所示为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使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灭鼠最好在cd段进行
解析:选ABC。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增长、波动、下降。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降至种群值(b点)以下,种群增长速率很慢,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种群数量为值时,即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C项正确。灭鼠最好在ab段进行。
三、非选择题
11.“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答案:(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12.(思维拓展题)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图乙是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________型,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________年。
(2)人口也可以当成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成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________(填图乙中的字母)点。
(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动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分析图示的能力。
(1)由甲中的三幅图看出:1982年人口的出生率很低,是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的一年。
(2)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个自然地域的个体,而且一个班的学生也不包括各阶段的年龄组成。
(3)在a~c曲线的时间段内,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说明环境较适宜,食物较充足,当数量达到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时,增长率为0。
(4)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刻,若控制有益生物的数量应使其保留在c点时。
(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地域后,若环境适宜则出现乙图曲线,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死亡。
答案:(1)增长 1982
(2)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地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年龄段的个体
(3)食物充足,天敌较少(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 0
(4)c
(5)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适应环境只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
13.(实验探究)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有两种,在有氧气且营养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可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较快。如A组和B组营养物质浓度一样,但培养液体积不一样,B组中培养液多,气体交换面积减小,种群获得的氧气少,不利于酵母菌的繁殖。测定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显微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取样时注意将酵母菌悬液摇匀,同时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1.(2011年江苏南京高二检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选B。从概念可知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原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一些生物痕迹,如大量有机物、孢子、种子等。
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的方向 D.永远进行、不终止
解析:选D。当群落演替日益完善后,其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我们视为群落演替完成。因此群落演替不是永远进行的,如由裸岩演替为森林自然群落。
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选C。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白桦→云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4.(2011年河南新乡高二检测)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解析:选A。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发展,并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光裸的岩地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驱物种如________等的生长,会使岩石逐渐碎裂形成________,为________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
A.地衣、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及各阶段特点。裸岩上首先出现地衣,它能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表面,为苔藓植物的出现打下基础。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应在草本植物阶段进入该群落。
答案:(1)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表 土壤 苔藓植物 (3)草本植物阶段
(4)A B
6.某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方焦土。但几个月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首先是青青的绿芽出现在黑土地上,接着小树也开始生长了,然后森林奇迹般地恢复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火之后群落的形成属于________演替,引起这种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完全一样?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火之后,原来的植被已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在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引起该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及人类活动等。(2)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与原有群落不一定相同,因为火灾过后的土壤及环境条件与火灾前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1)次生 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及人类活动等
(2)不完全一样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同时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选A。群落演替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森(树)林的形成需要比较丰富的降水,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不会发生草原→森(树)林的演替。
2.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解析:选A。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环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为水生环境。
3.(2011年新疆伊犁高二检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选A。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最后终止于一种稳定状态。也就是物种多样性增加而导致群落稳定性提高。
4.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5.一块玉米田因地震遭到破坏而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玉米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玉米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选C。弃耕的玉米田变成杂草地属于自然条件下的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物种多样性越来越多、稳定性越来越强。
6.(2011年江苏盐城高二检测)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
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C.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多而增加
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解析:选B。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是原生演替,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6个阶段。其中地衣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越来越丰富;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因此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7.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选D。废弃池塘中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植物出现的顺序为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8.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自动调节能力 强 弱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解析:选C。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二、多项选择题
9.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解析:选ABC。光照会影响动物群落的分布,如蚯蚓喜阴暗、潮湿环境。
10.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演替
C.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体现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选ACD。演替应是群落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的过程,即使没有灾难,群落也会发生演替,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三、非选择题
11.(思维拓展题)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C(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绘成如图曲线,据图回答:
(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在e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应了后一种群的需求。
(4)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__,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______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它既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消失 比例 演替
12.观察下列群落演替图回答问题:
(1)此图代表________的演替过程,是由最初的________阶段,发展到____________阶段,随着____________的入侵,逐步演替成________________群落。
(2)若三图自上至下分别用字母A、B、C代替,那么演替的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
(3)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此群落演替的动力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它包括________以及__________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变化。
(5)C图中所示群落被火烧光,那么形成的裸地称____________。在此之后的演替称为__________;引起这种演替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是主要因素。
解析: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表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或有序的变化,水生群落演替的阶段为:水生植物(浮水、沉水植物等)阶段→湿生植物(沼泽、草地植物等)阶段→陆生植物阶段。
答案:(1)水生植物群落 水生植物 湿生植物 灌木和乔木 陆生植物 (2)A→B→C (3)植物的入侵 定居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4)外界因子的变化 群落本身 (5)次生祼地 次生演替 火灾、虫害等自然因素 过度砍伐、放牧垦荒等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湖泊—沙丘上发生了群落演替。沙丘是在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它从未被任何生物占据过,湖水退却过程中形成的陆生群落沿湖边向外围的方向依次为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最外侧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在外侧森林中还出现了蜗牛和蚯蚓等生物。
材料二:某地一农场弃耕后第一年内,首先出现的是飞蓬占优势的先锋群落;第二年飞蓬的优势让位给紫菀,并且群落中出现相当数量的须芒草个体;第三年须芒草代替了紫菀占据了优势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牧草和灌木共占优势,而后形成松林群落,最后稳定为栎-山核桃林。
(1)材料一中描述的演替类型与材料二中的是否相同__________,它们的演替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沙丘上的基质条件是____________性质的,弃耕农田的基质条件是____________性质的。
(3)材料一植物群落的演替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群落演替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和材料二先趋物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综合分析演替的相关知识。沙丘属于原生裸地,发生在其上的生物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其演替过程从材料一可得出顺序为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农场弃耕农田属于次生裸地,发生在其上的生物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材料二分析出其演替过程顺序为飞蓬、紫菀、须芒草、牧草和灌木、松林群、栎-山核桃林。因此,两地演替的先驱物种分别为桧松柏林、飞蓬。
答案:(1)不同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2)原生裸地 次生裸地 (3)桧松柏林、黑栎林、栎-山核桃林、山毛榉-槭树林群落 飞蓬、紫菀、须芒草、牧草和灌木、松林群、栎-山核桃林 桧松柏林 飞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