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哪些层次的保护战略和措施( )
①遗传 ②细胞 ③组织 ④物种 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选D。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在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2.下列哪项是环境保护工作所不允许( )
A.彻底消灭有害生物 B.植树造林
C.建造植物园 D.放牧牛羊
解析:选A。彻底消灭有害生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对其只能控制,不能使其灭绝。
3.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这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能体现出( )
A.潜在价值 B.直接价值
C.间接价值 D.生态价值
解析:选B。对人类而言,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苍蝇的平衡棒原理被应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中,属于直接价值。
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选C。淀粉无法生产可再生能源;农药治虫会造成污染;开垦湿地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是最合理的。
5.(2010年高考江苏卷)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解析:选B。小草作为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也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若小草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小草的存在则对该种害虫来说就是有害的,所以B项错。
6.简要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1)生物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能力差的动物,如大熊猫,还需另外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先进手段进行拯救。
解析:解答此题应从如下两步进行分析:第一步通过回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有关知识,掌握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控制的。而蛋白质又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决定着生物的性状。由于DNA上基因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多种多样,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步仔细阅读题目,依据题意作答。生物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对那些繁殖能力差的动物,仅靠保护也很难使它们数量增多,只有采取克隆、细胞培养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其数量增多。
答案:(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生活的多种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克隆、细胞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中,最核心并关系到其他两层次存亡的是(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选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是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遗传和物种的多样性。
2.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生态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直接价值
解析:选D。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中的科学研究价值。
3.(2010年高考上海卷)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解析:选D。据图可知,啮齿类密度较小时,植物多样性较差;啮齿类密度适中时,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啮齿类密度较大时,植物多样性下降,即啮齿类的密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或者说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A、B项正确;在啮齿类数量较为庞大的时候,植物种类数明显减少,说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植物时有所偏好,C项正确;从图中看,植物多样性最大时,啮齿类动物数量并不是达到最大值,因此其密度也并非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项错。
4.保护环境的两大重要措施是( )
A.治理“三废”和植树造林
B.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
C.封山育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D.减少城市规模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选B。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5.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
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解析:选C。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则。酸雨气候已成为全球问题,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治理完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为了保护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在陕西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为了防止数量极少的野马绝灭,进行集中圈养。以上措施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迁地保护
C.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D.迁地保护、就地保护
解析:选C。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进行集中圈养,属于将动植物迁移到新环境中进行保护的迁地保护。
7.(2010年高考江苏卷)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选D。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质,D项错误。
8.(2009年高考上海卷)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选B。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对生态的破坏。选项中A、C、D所述均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
二、多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或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C.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D.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要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解析:选ABC。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生物的多样性由蛋白质的多样性来表现,而蛋白质的多样性又是由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决定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下列哪些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选ABD。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过程来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原则。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生长量;在农业生产中,从土壤中输出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少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如投放食物等)。在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量,必须施用大量的无机氮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这与可持续发展是不矛盾的。
三、非选择题
11.下图是南京古泉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建立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所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蘑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同属于这一成分的还有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比一般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是____________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典型事例。
答案:(1)①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②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分解者 蚯蚓 (3)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 (4)植被
12.(2011年江苏连云港高二检测)下表记录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所占比例。
原因动物 偷猎 丧失栖息地 生物入侵 其他原因
哺乳动物 31% 32% 17% 20%
鸟类 20% 60% 12% 8%
(1)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各种原因,纵轴表示其所占比例。
(2)数据显示,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继续研究使鸟类受到威胁的这一“原因”是如何产生的,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出课题的题目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图表能力。由表中数据看出,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32%)和偷猎(31%);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60%),若要研究使鸟类受到威胁的这一“原因”是如何产生的,可再进行一些调查,如环境污染与鸟类栖息地被破坏现状的调查等。
答案:(1)
(2)丧失栖息地和偷猎
(3)丧失栖息地 环境污染与鸟类栖息地被破坏现状的调查;人类活动对小白鹭栖息地的影响的调查;气候的改变与鸟类丧失栖息地的关系探究;自然灾害(大洪水和火灾)导致鸟类丧失栖息地的调查等(合理即可)
13.(创新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稻草丛矮缩病是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
材料二:在我国的某海岸,对某些特殊品种的鱼类适时、适量地捕捞成鱼。
材料三:古巴比伦王国曾经经济繁荣、显赫一时,该国森林繁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但由于人口增长、毁林开荒,结果造成了水土流失,河道阻塞,连年洪水成灾,终使土壤沙漠化、盐渍化,最后该国成为一片废墟。
请分析回答:
(1)材料一中,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用上述基因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叫________。
(2)材料二中,对某些特殊品种鱼类的成鱼适时、适量地进行捕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捕捞时必须控制网眼不能过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废墟的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破坏因素及人类在保护自然时可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自然资源持续为人类造福。
(1)材料一主要表明利用该野生水稻抗病毒基因可培育抗病毒型水稻新品种,从而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2)材料二表明为更新鱼类资源应及时捕捞成鱼。
(3)材料三则警示人们盲目、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进而使生态系统崩溃。
答案:(1)直接 基因工程
(2)强调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网眼过小会将幼鱼捕捞上岸,从而影响鱼类资源的更新与持续发展
(3)由于人口增长,掠夺式地砍伐森林,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最终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011年江苏连云港高二检测)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人口素质高 ③人口农村化 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2.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顶峰,作出这个预测的依据是( )
A.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B.出生率与死亡率比例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
解析:选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选B。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大,还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选D。潮汐是因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及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由于缺乏碘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所以④⑧与环境污染无关。水俣病为环境中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导致缺氧,致使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5.如下图所示为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据图回答:
(1)甲国人口年龄组成属于( )
A.增长型 B.衰退型
C.稳定型 D.都不是
(2)甲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 )
A.就业困难、生活贫困
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
C.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
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
(3)乙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 )
A.控制人口增加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甲国人口中,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而幼年个体相应比例则较小,属于衰退型。甲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出生率则很低,就业人员不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福利事业的压力将加大,增加国家的经济负担。再来分析乙国的年龄组成,可以看出,乙国人口中,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大,而老年个体占的比例很小,属于增长型,乙国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出生率上升,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口一多,就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乙国的人口保持一个稳定的低增长态势,人为地降低人口总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控制后,使得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最大负荷量以下,人口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这样的国家每个方面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
答案:(1)B (2)C (3)A
6.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197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口政策得力,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50~1975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人口比较多,引起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等。
答案:(1)上升 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3)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江苏无锡高二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人口增长,生活排污量增大,易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C.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造成的污染更严重
D.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人地矛盾,也会在某种意义上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引起或加重环境问题,但只要人的意识和素质提高,生产发展就会减缓人口增多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不能说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选A。人口增长要满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人均耕地减少,需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粮食减产,继续开垦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3.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1~35岁,如果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的比35岁以上年龄段快,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有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上升,人口数量上升
C.出生率上升,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解析:选B。由于该国家生育年龄段人口增长比35岁年龄段增长快,说明该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口数量将上升。
4.解决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包括( )
A.杜绝人口出生
B.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C.通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D.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选A。解决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通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5.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种群出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数不同
解析:选D。影响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育龄人口的数量,每个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个数,疾病等。
6.(2011年河南周口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为老龄化严重
B.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
C.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发达国家
D.中国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解析:选D。中国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通过计划生育降到较低水平。
7.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84亿吨,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解析:选B。粮食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只有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
8.如图是某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幅画所倡导的意义,主要是为了缓解哪种环境问题(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锐减
解析:选B。推行低碳经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CO2的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9.以下几种措施,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是( )
A.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
B.少用原煤做燃料
C.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
D.开发清洁能源
解析:选ABD。形成酸雨的原因是SO2的排放,主要是由于含硫煤的燃烧。我们可以对煤燃烧产生的尾气进行脱硫处理,如用碱石灰吸收等;对原煤应进行洗选加工,既能减少煤炭中的硫含量,又能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也是减少硫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无法减少SO2的排放。
10.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
B.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漠化大面积扩大的标志
C.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D.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解析:选ABCD。土地沙漠化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以及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等。防止土地沙漠化就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三、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列两幅图,据图答题: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乙可知,到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领悟图示的含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据图甲及题干数据可知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非常宝贵。(2)据图乙中人均耕地曲线图可知:2000年时人均耕地约为建国初期的1/2。(3)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再加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污染等导致可用淡水及人均耕地迅速减少。
答案:(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12.下图是梅托斯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2)简要说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3)从总的趋势分析该模型存在的缺陷。
(4)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解析: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口数量发生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了人口数量的增多。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1)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2)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3)未考虑到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
13.(创新探究)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的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2)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a、b两曲线的区别就是“S”型曲线与“J”型曲线增长的区别;在K/2时环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3)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时(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人类获得的能量将由a/55变为a/28,则是原来的55/28=1.96倍。
(4)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如,若20岁生育,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100年只繁殖4代,我国人口基数大,少生一代,新出生人口就会有明显减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个体数。两个措施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