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刚收获的小麦种子水的含量约占65%,此时活细胞内的水分是( )
A.全为自由水 B.全为结合水
C.主要为自由水 D.主要为结合水
答案:C
2.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 )
①参与新陈代谢 ②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③细胞内的良好的溶剂 ④储存能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有: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提供场所等。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主要是脂肪,而不是水。
3.(2011年重庆西师附中高一检测)某细胞中的含水量为:自由水∶结合水=90∶10,在水分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温度,则两种水的含量的比值变化是(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答案:A
4.适时补充镁元素可使绿色观叶植物正常生长,因为( )
A.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B.镁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C.镁能促进植物吸水
D.镁是合成核酸的原料
答案:A
5.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 B.碳酸型饮料
C.蛋白质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选A。酷暑室外作业,人体出汗较多,除散失水分外,还会排出大量无机盐。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及细胞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多喝一些盐汽水既可补充散失的水分,又可补充损失的无机盐。
6.小儿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医生建议他平时要补充( )
A.新鲜水果和蔬菜 B.钙片和维生素D
C.谷物种皮和胡萝卜 D.蛋白质和糖类
解析:选B。小儿患佝偻病以及发烧时出现抽搐现象,都是由于缺钙造成的,应补充钙。但是单纯吃钙片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小肠对钙片中的钙盐难以吸收,需要在吃钙片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此外儿童常晒太阳也可预防佝偻病,原因是晒太阳可使皮下组织中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利于钙的吸收。
1.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会( )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变化与此无关
解析:选B。一般而言,生物体生命活动旺盛的程度与自由水的含量成正比。生命活动越旺盛,自由水含量越多;反之,则越少。
2.生活在新疆沙漠中的胡杨树,是一种极度耐旱的高大乔木,被新疆人民誉为沙漠的脊梁或英雄树。它具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三千年情怀”。这里说它“倒而一千年不朽”的主要原因是( )
A.沙漠中缺少腐生细菌
B.胡杨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
C.沙漠中温度过高
D.沙漠中严重缺乏水分
解析:选D。木质变朽的实质是其在腐生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不断腐烂,而沙漠中严重缺乏水分的因素,则限制了这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故倒在地上的胡杨树干极难腐朽。
3.一种在干木材中生活的蠹虫,其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是( )
A.结合水 B.自由水
C.结晶水 D.结合水和自由水
解析:选D。生活在干材中的蠹虫,与所有生物一样,体内的水也具有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种存在形式。
4.下列符合自由水生理功能的是( )
A.作为溶剂,只能使无机盐成为离子状态
B.溶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C.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
D.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解析:选B。自由水在细胞中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物质溶解在自由水中。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大都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这部分水。与其他物质结合,参与细胞结构的水是结合水。
5.一头牛突然得病,并发生全身抽搐。兽医除必须对症下药外,还需注射一定量的( )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溶液
C.葡萄糖酸钙溶液
D.淀粉和蔗糖
解析:选C。无机盐对于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动物血液中钙的含量太低,就会引起抽搐,因此,这头牛需注射一定量的钙盐。
6.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质量50%以上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水
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语是“占细胞质量50%以上”。在构成各种组织(包括脂肪组织)的细胞的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高,占鲜重的80%~90%。 另外,还要区分占细胞干重最多的是蛋白质,占干重的50%以上。
7.棕熊开始冬眠时,体内水分的变化状况是( )
A.自由水增加,结合水减少
B.自由水和结合水都增加
C.自由水和结合水都减少
D.自由水减少,结合水增加
解析:选D。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较大时,新陈代谢就旺盛;冬眠的动物新陈代谢减弱,相应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较小。
8.若一个桃花水母的质量为1000克,其体内结合水的质量约为( )
A.4.5克 B.45克
C.450克 D.43.65克
解析:选D。因桃花水母体内的水分含量为97%,其中结合水占4.5%,故这个水母体内结合水的质量为1000%×97%×4.5%=43.65克。
9.(2011年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的蛙心脏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脏时,蛙心脏不能维持收缩;用含有少量钙的生理盐水灌注时,蛙心脏可持续跳动数小时。该实验说明钙盐( )
A.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D.为蛙心脏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解析:选B。无机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但题目强调的是无机盐具有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10.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的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
A.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对于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B。考查无机盐离子的生理作用。Mn2+能够激活硝酸还原酶,使硝酸发生化学变化后被植物体利用。这说明Mn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不是无机盐的其他三项生理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无机盐离子的作用。
11.血红蛋白和叶绿素所含的无机盐离子分别是( )
A.Ca2+和Mg2+ B.Fe2+和Mg2+
C.Fe3+和Na+ D.Ca2+和Na+
解析:选B。无机盐是细胞中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并且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选项中涉及5种无机盐离子:Na+、Mg2+、Ca2+、Fe2+、Fe3+,其中,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Mg2+是叶绿素的成分。
12.
“一片两片三五片,香山红叶红满天。”同学们都知道秋末冬初的香山红叶是北京西郊的一大壮丽景观。香山红叶主要是黄栌的秋叶。其艳丽的色泽关系不大的元素为( )
A.PO B.Fe3+
C.HPO D.HCO
解析:选B。秋末冬初随着气温的下降,叶肉细胞液中的pH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使细胞的花青素显现出橙红色,又因A、C、D三项均与细胞液的pH有重要关系,而Fe3+与pH基本无关,故B符合题意。
13.(2011年广州六中高一检测)科学实验表明: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增大,而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自由水/结合水的值减小。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自由水随着发育期的不同和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自由水占细胞鲜重的绝大部分,是细胞的良好____________,有利于物质的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所以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自由水的含量就____________。
(2)干种子内含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水,抗旱性强的植物结合水的含量____________,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自由水含量____________。
(3)结合水和自由水是可以__________的。
解析:主要考查生物体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输养料和废物。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水和结合水能进行转化,生命活动旺盛时,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就高,反之则低。
答案:(1)溶剂 运输 生物化学反应 高 (2)结合 高 低 (3)转化
14.铁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成分,人体缺铁可引起贫血症。食物中的铁一般是有机铁,人体只能吸收利用其中的10%左右,铁锅中却含有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无机铁,用铁锅烧菜,对防治缺铁性贫血症大有好处。钙在人体内的总量达1300 g,其中99%存在于骨骼中,一旦离子态的钙在血浆中的浓度明显下降,神经肌肉兴奋性会大大增加,出现手足抽搐症;相反,血钙过高会引起心脏、呼吸衰竭。
(1)贫血症患者血液运输____________的能力低。一般的贫血症患者除要补充铁以外,还应多吃一些含__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2)人体中含钙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 )
A.肌肉 B.骨骼
C.上皮组织 D.神经组织
(3)人在长跑后,因流汗过多常出现抽搐现象,这是因为身体中____________含量太低。( )
A.K+ B.Na+
C.Ca2+ D.Mg2+
(4)由上述铁、钙在人体中的作用可以说明无机盐在生物体内有哪些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O2 蛋白质 (2)B (3)C (4)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是( )
A.增加细胞总表面积和蛋白质种类
B.赋予不同种类细胞特异的蛋白质及其结构和功能
C.使细胞球形化并增强代谢
D.导致水、酶、色素的含量均增多
解析:选B。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即由于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从而赋予不同种类细胞特异性的蛋白质及其结构和功能。
2.下列对细胞凋亡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蝌蚪在变态期,尾部细胞将发生凋亡,能转变成正常的成体蛙
B.细胞的凋亡有助于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
C.细胞凋亡是由致病因子引发的急性损伤,引起细胞破裂,导致炎症反应
D.细胞凋亡的特征是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无炎症反应
解析:选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细胞凋亡并非是由致病因子引发的。
3.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细胞内含有个体发育所需全部基因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内在条件
C.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有力证据
D.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细胞,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解析:选D。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其内在的遗传基础是细胞内仍然具有个体发育所需要的全部基因,植物组织培养形成试管苗就是细胞全能性的表现,A、B、C三项均正确。D项动物细胞培养形成大量细胞,没有“完整个体”产生,不能证明细胞具有全能性。
4.下列叙述中,不一定属于衰老细胞的是( )
A.细胞内水分减少
B.细胞内色素积累,阻碍细胞内物质交流和信息传导
C.细胞萎缩,体积减小,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解析:选A。B、C、D三项均是细胞衰老的特征,而单纯的细胞内水分减少则不一定是细胞衰老,如细胞的渗透失水等。
5.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B.白化病病人的头发白色是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速度减慢
解析:选B。正常人由于衰老头发变白是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而白化病病人的头发白色是遗传物质异常所致,与衰老无关。
6.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常用的有效疗法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在患者体内( )
A.正常生长 B.增殖并分化成多种细胞
C.分泌抗体 D.杀死各种病原菌
解析:选B。考查理解能力。白血病又称血癌,病人产生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量减少。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7.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
―→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选C。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凋亡相关基因在机体中本来就存在,是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表达,从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C项不正确。
8.下列的一些饮食习惯,不能延缓衰老的是( )
A.多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B.多吃水果和蔬菜,特别是黄色和绿色蔬菜以及柑橘类水果
C.多吃各类食物,不过量摄入蛋白质
D.多吃含钙食品
解析:选A。主要考查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宜的体育锻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有益于延缓衰老。多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易导致血液的黏稠度增高,从而引发一些相应的疾病,影响人的健康。
9.细胞凋亡的特点是( )
A.突发性 B.程序性
C.无序性 D.随意性
解析:选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例如,胚胎发育中人尾的消失,蝌蚪尾的消失。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草履虫来说,细胞的衰老就是个体的衰老
B.从总体上看,多细胞生物衰老的过程,也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
D.在衰老的生物体内,没有细胞增殖
解析:选D。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从总体上看,多细胞生物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但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并不代表个体的衰老,在衰老的个体中,仍然存在细胞增殖,产生新的细胞;同样,新生个体中,也存在衰老的细胞。
11.儿童早衰症的病因是( )
A.细胞发生病变 B.细胞分化速度降低
C.细胞衰老速度加快 D.细胞新陈代谢速度过快
解析:选C。个体的衰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衰老。儿童早衰,原因在于其体内正常细胞过早衰老。
12.老年人有老年斑,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C.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
D.细胞内脂褐素堆积占有的面积增大
解析:选D。老年斑是由于细胞内的色素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造成的。衰老细胞中出现色素聚集,主要是脂褐素的堆积。
13.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与死亡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B.大猩猩在胚胎早期具有尾
C.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受阻是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
D.细胞的编程性死亡具有严格的生理控制机制
解析:选A。如果细胞的产生与死亡始终保持平衡,那么,机体的细胞数目就不会增加,生物就无法完成发育,故A是错误的。
14.影响细胞衰老的内部因素是( )
①生物体的发育年龄 ②物种的寿命 ③细胞质的发育年龄 ④细胞核的发育年龄 ⑤周围相邻的细胞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答案:A
15.下列哪种正常生命现象对于实现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是非常有利的( )
A.红细胞的寿命只有百余天
B.肌细胞数量变少,细胞更纤细
C.胸腺萎缩造成T淋巴细胞生成能力下降
D.代谢缓慢,耗能降低
解析:选A。红细胞的快速更新使血液中始终有足够量的新生红细胞来运输氧气,其正常衰老对于实现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是非常有利的。
16.机体肌细胞逐渐衰老,不会出现以下何种现象( )
A.肌细胞更加纤细
B.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
C.机体肌肉萎缩,行动迟缓
D.会产生新的肌细胞,总数不变
解析:选D。肌细胞是一类功能细胞,人出生后其数目就已经固定,随年龄增长,肌细胞逐渐衰老,其数量将会越来越少。
17.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一种与细胞衰老有关的复合体结构,其组成物质全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其中一些物质是由线粒体中DNA控制合成的,由这种复合体结构变化引起的细胞衰老( )
A.只受细胞核控制
B.只受细胞质控制
C.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控制
D.不受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
解析:选C。本题是信息给予试题。由题干可知,这种复合体是由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共同控制产生的。
18.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发育成各种血细胞。但在体外某些因素的诱导下,也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肝细胞。其根本原因是造血干细胞( )
A.还没有完全分化
B.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C.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
D.能合成神经细胞或肝细胞需要的蛋白质
解析:选C。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不同功能的细胞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含有本物种的全部的遗传物质,即具有与受精卵相同的遗传物质。
19.有人把分化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地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下列属于“奢侈基因”表达产物的是( )
A.ATP水解酶 B.呼吸酶
C.膜蛋白 D.血红蛋白
解析:选D。因“奢侈基因”,即能得到选择而表达的基因,在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相应的基因,就属于这类基因,它在红细胞内控制合成血红蛋白,进而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20.高等动物随着胚胎发育,仅有少数细胞依然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和构建组织器官的能力,这类细胞称为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下图中最能完整显示正常机体内干细胞基本特征的是( )
解析:选D。干细胞的特点是具有不对称分裂的能力。即干细胞可以分裂产生干细胞,也可以分裂产生其他类型的细胞,但其他类型的细胞不能产生干细胞。D项符合干细胞的基本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5分)认真观察下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①→②、①→④的过程叫做________。
(2)①→③的过程叫做________。
(3)③→⑤的过程叫做________。
(4)组成②③④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________。
(5)①~⑤所示各细胞群中,具有分裂能力的是标号________所示细胞群。
解析:分析图,可以得出细胞群②③④均是细胞群①经有丝分裂产生的。②③④三个细胞群细胞的形态不同,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②④发生了特化,如②的细胞壁较厚,④的液泡较大。依据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原理,②③④的细胞功能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组织。从①→②、①→④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这种变化叫细胞的分化。①→③,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这是细胞的分裂;③→⑤,细胞的体积由小变大,这是细胞生长。③⑤细胞群和①细胞群的细胞均有壁薄、质浓、核大、液泡小或无的特点,均具有分裂能力。
答案:(1)细胞的分化 (2)细胞的分裂 (3)细胞的生长 (4)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组织 (5)①③⑤
22.(15分)目前,采用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指出下列概念与有关知识的联系。
(1)造血干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________,并能分化出血细胞。
(2)白血病:白血病患病的病因是,患者血液内的________癌变,从而无限制地繁殖。
(3)骨髓移植:骨髓的取得是从骨髓提供者体内抽取________,并分离出________,再将后者移植到白血病患者体内。
(4)正常骨髓细胞的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请从理论上推断给药间隔时间并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及癌症治疗的相关知识。由于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短、恢复快,白血病细胞周期长,在第一次给药后,待骨髓细胞数量恢复正常而白血病细胞数量尚未恢复前重复给药,从理论上是可以杀灭白血病细胞的。所以给药时间间隔应是2天以后10天以内。
答案:(1)分化潜能 (2)白细胞
(3)骨髓 造血干细胞
(4)由于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短、恢复快,白血病细胞周期长,在第一次给药后,待骨髓细胞数量恢复正常而白血病细胞数量尚未恢复前重复给药,从理论上是可以杀灭白血病细胞的。所以给药时间间隔应是2天以后10天以内。
23.(12分)下图是胎儿手的发育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既有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又有细胞的________,而后两者是________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在此过程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说明机体的发育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胞凋亡与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一样,都是机体完成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细胞凋亡是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答案:(1)分裂 分化 凋亡 基因
(2)有助于机体正常发育的完成
(3)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
24.(8分)科学家从正常生活状态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三只小白鼠体内的相同部位分离出相同大小的骨骼肌三块,分别标号为A、B、C,然后测定这三块骨骼肌释放CO2的量,其比为1.3∶1.2∶1。据此分析:
(1)年龄最大的是________,其CO2的释放量不同,可能是细胞内________(细胞器)的功能减弱所致。
(2)三块骨骼肌细胞内,酶活性最强的是________,物质交换能力最差的是________。
(3)三块骨骼肌内,代谢废物沉积最多的是________。
答案:(1)C 线粒体 (2)A C (3)C(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惟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解析:选D。无氧条件下,通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ATP;在有氧的条件下,叶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可以合成ATP,在有光的条件下,叶绿体内在光反应阶段可以合成ATP;叶绿体内合成ATP不需要氧;细胞质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用小刀将数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后研成粉末状。取两支试管,标上甲、乙,各加入2 mL水和等量的萤火虫发光器研磨粉末,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均有短时间黄色荧光出现。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以及分别处理后出现的结果如下:
甲 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黄色荧光消失 加入2 mL ATP溶液,试管中又出现黄色荧光
乙 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黄色荧光消失 加入2 mL葡萄糖溶液,试管中不出现黄色荧光
由此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葡萄糖不是能源物质
B.萤火虫发光不需要消耗能量
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D.葡萄糖氧化分解可产生ATP
解析:选C。甲和乙两试管开始发光的原因是其中含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一段时间后荧光消失的原因是能源物质消耗完毕。再加入ATP的试管又出现荧光,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另一组没有发光,不能说明葡萄糖不含能量,也不能说明葡萄糖氧化分解后可以产生ATP。
3.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2个磷酸基团组成
B.线粒体内大量合成ATP的部位是基质
C.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ATP的速率大于产生ADP的速率
D.叶绿体内ATP的运输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基质
解析:选D。ATP连续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变成RNA的单位之一——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ATP最多,发生的场所不是线粒体基质而是线粒体内膜。剧烈运动时ATP与ADP之间仍处于动态平衡。叶绿体内ATP的运输方向是类囊体薄膜→基质。
4.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成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则细胞色素C合成的场所及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核糖体和细胞核
C.核糖体和线粒体 D.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解析:选C。细胞色素C由氨基酸组成,所以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它在ATP的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注意该物质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所以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能是叶绿体)。
5.光能转化成骨骼肌细胞内ATP中的能量,需经过的主要生理过程依次是( )
①光合作用 ②细胞呼吸 ③消化吸收 ④主动运输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解析:选A。光能转化成骨骼肌细胞内ATP中的能量,需要经过的过程为: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食物(有机物)营养物质进入人体进入骨骼肌细胞能量释放ATP中。
6.三磷酸腺苷中任何高能磷酸键水解后均可放能30.54 kJ/mol,那么,1 mol ATP中所有磷酸键储存的化学能为 ( )
A.34.54 kJ/mol
B.61.08 kJ/mol
C.91.62 kJ/mol
D.介于61.08 kJ/mo1与91.62 kJ/mol之间
解析:选D。ATP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一个磷酸基团与腺苷形成一般磷酸键。1 mol ATP中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的能量61.08 kJ,再加上一个磷酸基与腺苷形成一般磷酸键断裂释放的能量一定大于61.08 kJ小于91.62 kJ。
7.对于转换式“ATPADP+Pi+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
B.所有生物体内ATP的生成都只来自呼吸作用
C.这一反应在活细胞内无休止地进行
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中能量的供应
解析:选B。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中能量的供应,它在活细胞中无休止地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释放与储存,对于动物来说合成ATP的途径主要是呼吸作用,而对绿色植物来说,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来自光合作用等。
8.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温度降到0 ℃时依然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叶绿素吸收的光能要转移给ADP形成ATP
D.光反应和碳反应都有许多酶参与催化作用
解析:选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单位,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全部的酶都在叶绿体中,科学家在研究叶绿体的结构和光合作用过程时都是通过离体叶绿体进行的,所以说离体叶绿体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
9.在光合作用的碳反应图中①和②的化学过程是( )
A.①氧化,②还原
B.①固定,②还原
C.①分解,②氧化
D.①还原,②氧化
解析:选B。光合作用的碳反应有两个重要过程:①CO2的固定和②C3的还原。
10.下列关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叶片反射绿光故呈绿色,因此日光中绿光透过叶绿体的比例最小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需氧呼吸产生的
D.光合作用强烈时,碳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B选项正确;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由光反应产生的,C选项错误;光合作用碳反应中CO2的固定是由1分子CO2和1分子C5形成2分子C3,而不能直接将3个CO2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D错误。
11.右图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片中两类色素吸收不同波长光波的曲线图,试判定A、B分别为何种色素( )
A.类胡萝卜素、叶绿素
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C.叶黄素、叶绿素
D.叶绿素a、叶绿素b
解析:选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分析曲线中对应的吸收高峰可以得出A、B分别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12.将植物栽培在光照、温度适宜和CO2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C5和ATP含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
A.上升;下降;上升 B.下降;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上升 D.上升;下降;下降
解析:选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碳反应,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当CO2突然减少时,这个过程必然受阻,因而导致C5的含量上升和C3含量下降。而C3的减少,又使碳反应中C3还原成葡萄糖的过程受阻,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量也减少,使细胞中ATP含量上升。
13.某同学提取得到叶绿体色素溶液后,取一圆形滤纸,在滤纸中央滴一滴色素提取液,再滴一滴层析液,色素随层析液扩散得到如图的结果,则1、2、3、4四条色带依次表示( )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叶黄素、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D.叶绿素b、叶绿素a、胡萝卜素、叶黄素
解析:选A。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由于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故“跑”得最远,选A。
14.叶绿体中的________缺乏时不仅会影响光能的吸收,还会影响光能向电能的转换。( )
A.叶绿素a B.叶绿素b
C.叶黄素 D.胡萝卜素
解析:选A。叶绿体中的反应中心色素,既有吸收光能的作用,还有接受其他色素传递来的光能,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作用,而叶绿素a正是这种反应中心色素,故A符合题意。
15.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内进行着极为复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与这些化学反应相关的酶约有( )
A.20种 B.60种
C.120种 D.240种
答案:C
16.1 mol葡萄糖在乳酸菌内分解为乳酸后,共放出的能量为( )
A.2870 kJ B.1161 kJ
C.196.65 kJ D.61.08 kJ
答案:C
17.呼吸底物不是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体积并不相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两套,设为甲、乙,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下列构思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测定O2释放量,乙装置在黑暗下测定CO2释放量
B.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CO2释放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
C.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
D.甲装置烧杯中盛放CO2缓冲剂(可吸收和放出CO2),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
解析:选C。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因为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在光下进行该实验。两套装置,一套测定装置内总气体体积的变化,该装置烧杯中要放清水;另一套装置中放吸收二氧化碳的液体如NaOH溶液,以测定种子呼吸的耗氧量。测出两个数据后就可以进一步得出种子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18.下表是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速率(单位鲜重在单位时间耗氧量μL·g-1·h-1)
植物器官 呼吸速率(O2) 植物器官 呼吸速率(O2)
胡萝卜 根 25 大麦 种子(浸泡15 h) 胚 715
叶 440 胚乳 76
苹果 果肉 30 叶 266
果皮 95 根 960~1480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呼吸速率有明显差异
B.种子内胚的呼吸速率比胚乳高,表明胚的能量代谢较旺盛
C.测定大麦种子呼吸速率前先浸泡,是为了提高种子内自由水含量
D.不同植物的同类器官呼吸速率不同,与其结构有关而与功能无关
解析:选D。由表格数据可看出: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呼吸速率有明显差异。种子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的O2速率可以表示呼吸速率。由胚与胚乳的呼吸速率数值可知:胚的能量代谢较旺盛。细胞的代谢强度与其自由水含量有关,所以,测定大麦种子呼吸速率前先浸泡。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不同植物的同类器官呼吸速率不同,与其结构和功能都有密切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19.水稻根尖细胞呼吸过程中,若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其原因是( )
A.分解了脂肪
B.进行了无氧呼吸
C.只进行无氧呼吸
D.有氧呼吸强度大于无氧呼吸强度
解析:选B。若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同时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但差值大小不能得知,所以也无法比较两种呼吸的强度大小。
20.下图是某同学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B.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下种子光合作用的干扰
C.种子的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
D.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的缘故
解析:选B。该实验装置是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因为本实验是通过检验B中的种子能否产生CO2为观察指标的。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浓度等,光照不对呼吸作用产生影响。如果C瓶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经过有氧呼吸产生了CO2。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4分)用含14C标记的CO2提供给绿藻进行光合作用,图甲、图乙表示一部分实验结果。图甲是进行光照15 min后,突然变成黑暗。图乙是在光照条件下,供给浓度为1%的CO2 5 min后,在横轴为0时将CO2浓度降低为0.003%,10 min后再换成1%浓度的CO2 5 min。曲线a、b、c表示C6(主要是葡萄糖)、C5和C3三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
(2)由图甲与图乙都可看出,c物质曲线不断上升,而在一定时间内a物质和b物质中的14C量保持不变,形成两曲线平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AB段中14C量突然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EF段中14C量突然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CD段中14C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提高大棚作物的光合效率,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甲图分析可以知道,c物质含量不断上升,当黑暗时,对CO2+C5―→2C3的反应影响不大,C5不断被消耗,C3不断生成;而对C3+[H]+ATP―→C6+C5的反应影响较大,因为随着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逐渐被消耗,被还原的C3会越来越少,生成的C6和C5也越来越少,这两个反应同时考虑,细胞中积累的C3会越来越多,C5越来越少,因此a曲线表示C3,b曲线表示C5。温室中可以通过调节光照、水分、矿质营养、温度等因素来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而大田作物只能通过调节水分和矿质营养。
答案:(1)C3 C5
(2)光反应和暗反应速率保持动态平衡
(3)黑暗条件下,C3还原受阻 CO2量突然减少,固定CO2所消耗的C5少,积累的C5多 CO2量突然增加,固定CO2生成的C3多
(4)光照强度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
22.(10分)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
(1)若乙装置为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小时,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4 cm。
(3)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________环境中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1.5 cm。
(4)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________cm。
解析:为防止装置自身的物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对照组中应用死亡的植物代替正常生长的植物;该实验是通过测定氧气的变化来反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故其他气体的量应该固定不变。在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需要碳酸氢钠为其稳定地提供CO2,在测定细胞呼吸时需要用氢氧化钠将装置中的CO2固定为0。光合作用使装置中的氧气增加,气压增大,故液滴应向右移动,细胞呼吸过程中,装置中的氧气减少,气压减小,液滴应向左移动。实际光合强度应为净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之和,故实际光合强度=(4-0.5)+(1.5+0.1)=5.1 cm。
答案:(1)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 (2)NaHCO3 右
(3)NaOH 黑暗 左 (4)右 5.1
23.(13分)如图是生物体内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过程,据图回答:
(1)反应①、②、③、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粮食储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________________。
(4)人在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但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消失,请就图中信息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④ (2)细胞有氧呼吸产生水 (3)②
(4)酸痛是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致。乳酸产生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细胞中转变为丙酮酸,丙酮酸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因此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感消失
24.(13分)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番茄,CO2充足。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请回答问题。
(1)6~8 h间,光合速率________(大于、小于)呼吸速率,容器内的O2含量________,CO2含量________,植株干重________。
(2)9~10 h间,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10 h时不再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若此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此时另一细胞器即________停止ATP的合成,________成为ATP合成的惟一场所。
(3)若在8 h时,将容器置于冰浴中,请推测呼吸速率会出现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6~8 h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则容器内的O2含量上升,CO2含量下降,植株干重增加。9~10 h间,光合速率迅速下降,因CO2充足,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只能是光照突然减弱,如晴转阴。10 h时光合速率为零,叶绿体不再产生ATP和O2,但呼吸继续消耗O2,导致容器内的O2耗尽,有氧呼吸无法进行,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此时线粒体无法产生ATP,只有细胞质基质可以合成ATP。若8 h时,将容器置于冰浴中,由于温度降低,导致酶活性下降,而致使呼吸速率下降。
答案:(1)大于 上升 下降 增加
(2)光照强度 叶绿体 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3)呼吸速率下降,相关酶的活性因降温而下降1.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
B.癌症是由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
C.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同
D.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解析:选D。只有接触致癌因子才有可能患癌症,接触癌症患者不一定会患癌症,选项A错误;癌症是由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随年龄增加而变大,选项B错误;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侵染,患癌症的几率高于正常人,所以选项C错误;亚硝酸盐通过改变核酸的序列来导致基因突变。选项D正确。
2.2011年4月15~21日是第1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致癌因素使与癌有关的基因缺失,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B.癌细胞易侵袭机体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C.癌痛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肿瘤直接压迫并刺激神经
D.癌细胞因膜上蛋白质改变,易被免疫细胞识别而裂解
解析:选A。致癌因素使原癌基因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因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癌细胞易转移;肿瘤直接压迫并刺激神经导致癌痛;癌细胞因膜上蛋白质改变,易被免疫细胞识别为抗原,并与其结合而使癌细胞裂解。
3.(2011年重庆西师附中高一检测)鼻咽癌是种族差异非常明显的恶性肿瘤,我国南方几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下列关于鼻咽癌发病诱因及防治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用咸鱼过多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
B.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鼻咽癌高危家族存在的原因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D.鼻咽癌的化疗主要是利用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间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癌变、预防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腌制食品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为致癌因子。鼻咽癌高危家族存在致癌相关基因并能稳定遗传。化疗利用药物抑制DNA复制。
4.下列哪项不是癌细胞具有的特征( )
A.无限增殖 B.形态结构变化
C.易分散转移 D.代谢速率减慢
解析:选D。本题考查癌细胞的特征。癌细胞的特征主要有三:(1)正常细胞经过一定次数的分裂,就走向衰老和凋亡。癌细胞却能无限增殖,在体内表现为长成肿瘤,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传代下去。(2)体内正常的细胞有多种不同的形态,细胞癌变后则转变成球形。(3)癌细胞的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5.如图是四种人体细胞的培养结果,图中所示细胞最可能是癌细胞的是( )
解析:选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没有接触抑制现象,而正常细胞在分裂时若相互接触便会相互抑制,停止分裂。故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将长满瓶壁的细胞脱落下来,稀释后再分瓶培养。
6.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引起细胞癌变的内在因素是( )
A.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B.致癌因子激活原癌基因
C.长期受到电离辐射或X射线照射
D.霉变或熏制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癌物质
解析:选B。引起癌变的外界因素大体分为三类,即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C和D属于其中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属于外界因素。A选项中“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可导致人体内黑色素含量减少,例如,头发变白、皮肤白化等。而原癌基因激活则属于引起细胞癌变的内在因素。
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哪些主要特征(多选)( )
A.癌细胞的分裂常有“多极分裂”的现象
B.癌细胞对不良的环境一般都有较强的抵抗力
C.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
D.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细胞
解析:选ABC。考查癌细胞的特征。A、B、C三项均为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但不是癌细胞的特征。
2.人体中的某一体细胞,如果连续分裂60次以上还在继续分裂,此细胞很可能是发生了( )
A.分化能力增强 B.全能性增强
C.衰老 D.癌变
解析:选D。人体正常细胞一般连续分裂50~60次后就不能再进行分裂了,而某一细胞连续分裂60次以上还在继续分裂,则此细胞很可能是发生了癌变,因为癌变后的细胞才可以连续分裂、无限增殖。
3.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癌细胞( )
A.通过减数分裂不断增殖
B.都有染色单体
C.都在合成蛋白质
D.DNA量都相等
解析:选C。癌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在间期形成染色单体,在前、中期存在染色单体,后期因着丝点的分裂而使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因此不是每个时期都有染色单体。同样在间期因DNA的复制,而使DNA加倍,在末期因染色体平均分配至子细胞中而使DNA恢复正常,因此各时期的DNA的量是不一定相等的。每个细胞时刻都在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一是为细胞分裂作准备,二是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酶,三是为细胞提供组成材料。
4.(2011年清华附中高一检测)癌症是癌细胞在机体内恶性增殖形成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症状的一种疾病。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癌细胞是由体内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
B.由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摘除癌肿瘤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
C.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
D.从媒体广告上看,有的治癌药物的药效在95%以上,因而癌症的治疗并不困难
解析:选D。此题考查知识点涉及癌细胞的特征、癌变的原因以及癌症的治疗。就癌细胞的形成和特征来看,题目中A、B、C三项是正确的。但由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手术摘除癌肿瘤的患者,其原来癌肿瘤周围的淋巴液中也存在残余癌细胞,并且癌细胞不受机体控制,易于恶性增生。目前对于癌症的治疗有一定进展,但并无特效药。
5.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B.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C.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解析:选B。细胞发生癌变与人的体质、身心状况有关。每个人的染色体上都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腌制食品、油炸食品中含有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明显减少,使癌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6.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协调表达
C.致癌因子导致原癌基因发生突变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突变
解析:选C。人和动物正常细胞的染色体上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状态下,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二者协调表达,细胞不发生癌变。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7.在澳大利亚人们患皮肤癌的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 )
A.紫外线的辐射强烈
B.人们的饮食中致癌物多
C.致癌病毒的流行
D.原癌基因活化性高
解析:选A。能够诱发癌症的致癌因子有多种,但每一种致癌因子所诱发的癌症并不相同。题干中已经指出所患的是皮肤癌,所以与紫外线辐射强烈有关。
8.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癌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经常食用烧烤的食品
B.夏天应尽可能延长日光浴时间
C.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罐头
D.焦油含量低的香烟不会诱发癌症
解析:选C。本题考查癌症的预防知识,应尽量远离致癌因子。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等。香烟中的焦油等是化学致癌因子。夏天日光浴时间过长,紫外线辐射过强,而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子。
9.(2011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二战后,在日本广岛生活的人癌症发病率很高,原因是受什么作用( )
A.物理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 D.煤焦油
解析:选A。广岛直接遭受原子弹侵害和受到原子弹放射影响的被害人数达49万,尤其是癌症发病率一直很高,原因是受到了放射线和热辐射等物理致癌因子的作用。
10.下列关于原癌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
B.和抑癌基因共同调控细胞周期
C.原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D.可被某些致癌因子影响导致突变的正常基因
解析:选A。原癌基因是细胞中的正常基因,它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受某些致癌因子影响使原癌基因突变,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11.回答以下问题:
(1)据临床统计,吸烟者患肺癌的机率远远高于不吸烟者。试运用癌变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许多实验室广泛地传代使用的“海拉细胞系”是从黑人妇女海拉的宫颈癌细胞分离建立的,分离出来的癌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传代下去,这说明癌细胞能________;这些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使这些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从遗传角度来看,应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香烟中含有很多化学致癌因子,会激活原癌基因,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肺癌
(2)无限增殖 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小,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改变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成为正常的遗传物质
1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癌细胞,从生物学角度看癌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认识到的致癌因子可归纳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细胞癌变与细胞分裂、分化的关系是____________;癌变发生机理已被证实为由于________被激活,正常的细胞发生________而引起的。因此,要防止正常细胞发生癌变,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尽量避免________;二是注意增强体质;保持________健康,养成良好的________。
答案: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癌细胞只分裂不分化 原癌基因 转化 接触致癌因子 身心 生活习惯(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周期概念的理解。细胞周期是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到第二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全过程。不同的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周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生物体积的增大,不仅要靠细胞体积的加大,也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实现的。生殖细胞成熟后,必须经过受精作用成为受精卵才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间期中的S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些为分裂期打好了物质基础。
2.要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板结构,所选择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的(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解析:选D。细胞板形成于有丝分裂末期,故D符合题意。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之比是1∶2的时期是( )
①前期 ②中期 ③后期 ④末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有染色单体存在的时期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之比是1∶2。前期、中期染色体已复制,但着丝粒未分开,所以有染色单体存在,后期、末期着丝点已分开,无染色单体存在,染色体:DNA=1∶1。
4.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含量加倍
B.在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周围发出的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
C.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染色单体
D.在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解析:选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是完全相同的。两者区别之一是分裂前期出现纺锤体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纵行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细胞是由两组中心粒周围发出无数条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
5.若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虑,下面圆饼图(如图)表示四种植物(见表)细胞的细胞周期(缺口部分代表分裂期),如果从四种细胞中选择一种用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好选用( )
植物种(选项) 细胞周期时间(h)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物种1 10.6 0.4
物种2 18 0.5
物种3 3.5 1
物种4 10.4 2.3
A.物种1,丁 B.物种4,甲
C.物种3,丁 D.物种4,丁
解析:选C。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所以间期细胞易观察,分裂期细胞难观察。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选择分裂期时间较长,而且分裂期与间期比值较大的材料,其分裂期细胞数目多,才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
6.下列物质变化示意图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解析:选D。A图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B图可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的变化规律;C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2∶1的时期,如前期、中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DNA∶染色单体=2∶1的时期,所以选D。
7.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h)。据表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细胞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细胞周期
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
肿瘤细胞 18.0 0.5 18.5
成纤维细胞 19.3 0.7 20.0
A.分裂期和细胞周期均最短的是肿瘤细胞
B.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的是十二指肠细胞
C.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都是同步进行的
解析:选C。从表中可以看出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
8.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将某种动物的分裂期细胞与G1期(DNA复制前期)细胞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复制
B.融合细胞中的DNA含量是G1期细胞中的2倍
C.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
D.两细胞融合后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
解析:选C。本题是对细胞分裂过程和解决新情景下问题的能力的考查。DNA复制前期,染色体呈染色质形态,若此时加入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则染色质应开始凝集。将分裂期的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后,染色质凝集,因此染色质无法进行复制;融合细胞中的DNA含量应是G1期细胞中的3倍;两细胞融合后是一个细胞,不可能进行不同时期的两种变化。
9.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用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B.实验材料需要用醋酸洋红液解离
C.解离后的实验材料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内原生质流动
D.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减少
解析:选D。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不再进行分裂。解离用的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解离后,细胞已死亡,无原生质流动现象。
10.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别,与两类细胞结构上的差别有关。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无中心体星状射线
B.植物细胞:有中心体纺锤丝
C.动物细胞:无高尔基体细胞壁
D.植物细胞:有高尔基体细胞壁
解析:选D。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而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重要关系,故D是正确的。
11.右图为某一高等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物为一种植物
B.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解析:选B。因为图中细胞两极的两组染色体相同,故可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相应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
12.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依次为( )
A.23、23、23 B.46、0、46
C.92、92、92 D.92、0、92
解析:选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处于暂时加倍的过程,每条染色单体含1个DNA分子,故D符合题意。
13.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
B.核增大,染色质固缩
C.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
D.酶的活性降低
解析:选A。癌细胞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下降,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即游离组织。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形态结构上发生了畸形变化。衰老的细胞只是本身发生衰变,不会成为游离组织。
14.癌细胞在动物机体内恶性增殖形成肿瘤,下列有关肿瘤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中都可见到染色单体
B.通过减数分裂不断增殖
C.所有细胞中DNA含量都相同
D.所有细胞中都能合成蛋白质
解析:选D。癌细胞属于异常的体细胞,其增殖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DNA分子数加倍,末期,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NA分子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之后、着丝粒分裂之前存在染色单体,其他时间不存在染色单体。
15.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的是( )
A.电离辐射 B.X射线
C.红外线 D.苯
解析:选D。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其中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之多,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苯、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都是化学致癌因子。
16.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大多数人不患癌症,而只有少数人患癌症,其原因是( )
A.原癌基因不能被激活
B.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
C.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造成的
D.大多数人体内有抵抗癌细胞的免疫功能
解析:选B。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如果在紫外线、化学药物等的刺激下,使原癌基因本身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使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变成激活状态,从而使正常的细胞发生癌变,成了癌细胞。吸烟者容易患肺癌就是香烟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刺激了肺部细胞中的原癌基因,使之癌变。
17.备受关注的“苏丹红事件”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苏丹红一号”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苏丹红一号”是一种含有致癌物质的添加剂,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它在人类的肝细胞中显现出可致癌的特征
B.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C.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苏丹红一号”有可能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
D.目前医学上常用化学药物强烈地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
解析:选D。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分裂间期。
18.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最明显的副作用是( )
A.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
C.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
D.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
解析:选C。抗癌药除可以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外,也能抑制正常细胞的DNA复制,从而抑制正常细胞的增殖。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而A、B、D三项的物质合成过程中都不涉及DNA的复制。
19.据有关资料统计,80%左右的肝癌患者是由乙肝病人转变而来的,这说明( )
A.乙肝病人的肝细胞中存在着致癌基因
B.乙肝病人又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
C.乙肝病人又长期误食含黄曲霉素的食物
D.乙肝病毒使病变的肝组织发生癌变
解析:选D。诱发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很多,生物病毒就是其中之一。
20.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正常体细胞有所不同
B.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C.细胞癌变后,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
D.细胞癌变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癌症是不治之症
解析:选D。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与正常体细胞有所不同;癌细胞的特点有: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细胞表面由于糖蛋白减少,而导致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癌细胞是由基因突变所致,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能再突变为正常基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2分)下图是具有六条染色体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分析回答:
(1)乙图所示分裂的时期是________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细胞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的是________图。
(3)染色体数目加倍开始发生在________图。
(4)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和活动都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适应的。染色体的活动决定于________作用。
解析:乙图染色体排列无规律,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丙、丁图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相同;染色体数目在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而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及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1)前 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2)丙、丁 (3)丁 (4)染色体及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纺锤丝牵引
22.(12分)下图是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不同时期DNA含量的测定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整的细胞周期从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为止(用字母表示)。
(2)细胞核膜开始解体,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体形成在________段。
(3)着丝粒数目加倍,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在________段。
(4)观察和研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在________段。
(5)从图中可以发现,母细胞与子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分子的数量是稳定的,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连续分裂的细胞,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在这个细胞周期内分裂期又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2)在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中,核膜、核仁解体消失,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前期。
(3)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4)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显微镜下观察的最好时期。
(5)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母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使生物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性状的稳定性。
答案:(1)e k (2)bc(或gh) (3)de(或ik) (4)cd(或hi) (5)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12分)对恶性肿瘤患者而言,肿瘤的早期发现对治疗至关重要。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系副教授王善祥带领的跨校合作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校内教授,共同开发出的生物检测芯片仅通过血样样本的检测就可以判断得出体内是否含有癌蛋白,可以达到对原发性肝癌、前列腺癌等10种常见癌症的快速检测,尤其适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癌症普查,经临床验证准确率高达80%。
(1)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成果的运用可以增大________疗法的可靠性。
(2)用手术切除疗法常会在其他部位发生癌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基因水平来分析老年人癌症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癌细胞的特点,癌变原因及癌症治疗。题中所述成果能快速检测早期肿瘤,增大了手术治疗的可靠性。
答案:(1)化疗 放疗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 (2)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下降,使癌细胞易于分散和转移。
(3)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这是一种累积效应,因而老年人癌症发病率较高
24.(14分)在做“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常常因解离固定时间不当,使所取材料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很少,影响实验效果。如果我们能了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周期,确定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其根尖分生区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在此时取材解离固定,实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分裂期细胞较多(设分裂期时间为半小时)。
(1)实验需要的解离液及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龙胆紫溶液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你设计的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每隔半小时取材一次,连续切取若干次,并记录好每次取材的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把漂洗后的根尖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依次观察上述装片。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1∶1) 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2)②依次将切取的材料分别放入盛有解离液的培养皿中(可按序编号),分别解离3~5 min后取出,依次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10 min
③盛有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 min,用镊子将染色的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④视野中处于分裂期最多的装片对应的时间为洋葱根尖在一天中分生区有较多细胞处于分裂期的时间1.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B.细胞分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C.随着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中遗传物质种类会发生改变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保持着全能性
解析:选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遗传物质中基因的选择表达,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并未发生改变,仍保持其全能性。
2.治疗白血病经常用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来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这是因为造血干细胞是( )
A.未经分化的细胞
B.高度分化的细胞
C.进行了一定程序的分化,产生的新细胞最终完成分化的细胞
D.癌细胞
解析:选A。因为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具有专项功能的血细胞,故其是未分化的细胞。
3.下列人体细胞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是( )
A.胚胎干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胰腺细胞 D.肌肉细胞
解析:选A。胰腺细胞和肌肉细胞是成熟体细胞,分化程度较高。造血干细胞只能分化为血细胞,而胚胎干细胞能分化为各种体细胞,所以分化程度最低。
4.细胞全能性的基础是( )
A.染色体 B.染色质
C.细胞内的全部遗传物质 D.细胞质
答案:C
5.下列属于干细胞的是( )
A.骨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D.脑神经细胞
解析:选C。因骨膜中成骨细胞可通过分裂、分化形成新的骨细胞,故其属于干细胞。
6.(2011年山师大附中高一检测)通过特殊方法,科学家将小鼠和人已分化的体细胞成功地转变成了类胚胎干细胞。有关分化的体细胞和类胚胎干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
B.分化的体细胞丢失了某些基因
C.二者功能有差异,但形态没有差异
D.二者基因组相同,且表达的基因相同
解析:选A。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细胞的能力。类胚胎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特性,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
1.细胞分化与细胞增殖的主要区别是( )
A.细胞数量增多
B.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相同
C.细胞的生理功能相同
D.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解析:选D。 细胞增殖是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使细胞数量增多,分裂完成后细胞遗传物质保持不变,使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保持了相似性,而细胞分化则是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下列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的是( )
A.B淋巴细胞形成产生抗体的细胞
B.胚胎干细胞形成神经细胞
C.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复原
D.蜥蜴断尾再生
解析:选C。质壁分离植物细胞的复原只是细胞内部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形成新类型的组织细胞,不符合细胞分化定义。
3.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不使细胞数目增加
B.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
C.细胞分化的方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决定,不能逆转
D.动物细胞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可能
解析:选D。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方向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从理论上说,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4.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稳定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是( )
A.可逆性的 B.不可逆转的
C.发展变化的 D.无序可循的
答案:B
5.(2011年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时期
B.细胞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C.细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D.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解析:选A。细胞的分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一种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细胞的形态、结构上,也反应在功能上。它不仅发生在胚胎时期,也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与生物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6.下列哪种细胞的全能性最容易表达出来( )
A.青蛙的上皮细胞
B.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
C.大白鼠的肝脏细胞
D.人皮肤生发层细胞
解析:选B。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因此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更容易表现;青蛙的上皮细胞、大白鼠的肝脏细胞、人皮肤生发层细胞均为动物细胞,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为植物细胞。
7.如图所示的是细胞分化的实例,其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选B。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组织。
8.人的胰岛素基因的存在部位和产生胰岛素的部位是( )
A.所有体细胞、胰岛细胞
B.胰岛细胞、胰岛细胞
C.所有体细胞、所有体细胞
D.胰岛细胞、所有体细胞
解析:选A。因人体内所有体细胞均是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而来,故所有体细胞中均含有胰岛素基因;因胰岛细胞是受精卵分化而成的一种胰岛素基因能得以表达的体细胞,故其是专门合成胰岛素的细胞。
9.下列哪种细胞的全能性容易表达出来( )
A.蛙的口腔上皮细胞 B.蚕豆的叶肉细胞
C.蛔虫的卵细胞 D.水螅的神经细胞
解析:选B。蛔虫的卵细胞表达全能性不如植物细胞容易,而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了限制。
10.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解析:选C。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植物细胞就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11.(2011年福建福州中学高一检测)下图是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图B表示________过程。图C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
(2)图中a、b、c、d具有相同的________。由许多相同的b共同组成的结构叫________。
(3)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________。
(4)图C中细胞有染色体________条,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经过分裂间期________形成的,高尔基体与________的形成有关。
解析:由同一种细胞经过分化后可形成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图C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b、c、d、e是由同一细胞a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故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了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现象说明该细胞具有全能性。图C中的细胞有8条染色体,①和⑤是同一染色体在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形成的。高尔基体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1)细胞分化 后 (2)遗传物质(或遗传信息或染色体数) 组织 (3)全能性 (4)8 复制 细胞壁
12.下图是有关生物细胞生活史的概括,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③所示的变化,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2)F→G→H过程的技术,在植物学上叫_____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该植株的产生与“克隆羊”的产生都属于________繁殖。
(3)⑥所示的过程叫________。
解析:(1)③显示来自同一细胞的后代具有了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故应为分化过程。(2)F→G→H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实现了细胞的全能性,属于无性繁殖。(3)⑥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形成愈伤组织F的过程,应为脱分化。
答案:(1)细胞分化 (2)组织培养 细胞的全能性
无性 (3)脱分化(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学说的科学价值主要是( )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证明了生物彼此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C.说明了动植物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解析:选B。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首先要做到的是准确记忆,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分析和推论。如:A项中的“所有的生物”不等同于“一切的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组成”不同于“动植物细胞一样”;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基础,根据这一共性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存在着亲缘关系。
2.如下图所示,欲获观察数目较多的细胞应选用的正确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解析:选C。①②为物镜;③④为目镜;⑤⑥为观察时物镜与玻片标本距离大小。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反相关;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距玻片标本的距离越大。要观察数目较多的细胞,就应选用较小的放大倍数组合。
3.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调光和观察时操作者的两眼应( )
A.左眼注视目镜,右眼闭着
B.右眼注视目镜,左眼闭着
C.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着
D.右眼注视目镜,左眼睁着
解析:选C。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调光和观察时操作者的两眼一般是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着协助绘图。
4.细胞内含有N元素的生物大分子是( )
A.核苷酸和糖原 B.胰岛素和核酸
C.氨基酸和乳糖 D.血红蛋白和纤维素
解析:选B。胰岛素是蛋白质含有N,核酸含有含氮碱基,故B符合题意。
5.假定一个正常的细胞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含水量不变,则有关温度对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影响的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结合水比例减小,自由水比例增加
B.温度升高,结合水比例增加,自由水比例减小
C.温度降低,结合水比例减小,自由水比例增加
D.温度降低,结合水和自由水比例不变
解析:选A。因为温度升高时细胞代谢旺盛,而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的自由水相对增多,结合水相对减少,故A是正确的,B、C、D均是错误的。
6.兔子细胞中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
A.纤维素、淀粉 B.淀粉、脂肪
C.糖原、脂肪 D.糖原、胆固醇
解析:选C。兔子属于动物,而动物细胞中储藏能量的主要物质是糖原和脂肪。
7.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水对人体重要性的是( )
①水和糖类、脂肪、蛋白质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
②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
③水的比热小,有利于维持体温
④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离不开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物体中水的生理作用,解答本题时应先明确生物体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生理功能,再逐个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水在人体内不能提供能量,①错误;钿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有水参加,没有水,这些化学反应将不会发生,②正确;水的比热比较大,对体温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仍保持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③错误;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没有水,营养物质的运输难以完成,④正确。
8.几十年前,新西兰有一个牧场的大片牧草长势很弱,即使施用了大量氮、磷、钾肥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偶然发现牧场内的一条带状牧草长得十分茂盛,原来,这一小片“绿洲”的附近有一座钼矿,矿工上下班总是抄近路走,他们的鞋子上粘有钼矿粉,正是矿工鞋子踩过的地方,牧草长得绿油油的。经科学家的化验和分析,一公顷牧草只需150克钼就足够了。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化学元素
B.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C.钼是一种高效肥料,只要有了钼,植物就能正常生长发育
D.植物虽然对钼的需要量很少,但钼的作用不可用其他化学元素代替
解析:选C。由于植物对钼的需要量很少,它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因此钼是一种植物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
9.尽管桃花水母细胞内几乎全是水,但其细胞膜和其他膜结构并未被水溶解。这主要与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的哪种特点有重要关系。( )
A.亲水性 B.疏水性
C.稳定性 D.特异性
解析:选B。水是极性分子,故凡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分子都易溶于水,而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质具有疏水性,故生物膜不会被细胞内的水所溶解。
10.下列哪种物质能把RNA染成红色( )
A.甲基绿 B.焦宁
C.H2PO D.NaOH
答案:B
11.下列是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和乳糖
B.淀粉和糖原属于多糖,麦芽糖和乳糖属于二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麦芽糖和葡萄糖皆为还原糖
解析:选C。生物体内的多糖有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等。糖原为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淀粉和纤维素为植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在动物、植物体内都有葡萄糖的存在,所以不能根据能否利用葡萄糖来辨别是动物体还是植物体。
12.收集健康人的4种液体,分别用斐林试剂鉴定。鉴定方法、液体和现象相匹配的一组是( )
A.不加热、尿液、不变色
B.隔水加热、血清、砖红色沉淀
C.酒精灯直接加热、唾液、不变色
D.不加热、胃液、蓝色
解析:选B。考查还原性糖的检测试剂、方法和现象。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性糖的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与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性糖生成砖红色沉淀。健康人的这四种液体中,只有血清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在隔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13.在活细胞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所共有的元素是( )
A.C、H、O B.H、O
C.C、H D.C、H、O、N
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两者共有的元素有H和O。
14.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
C.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相同
D.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解析:选C。斐林试剂和还原性糖在50~60 ℃水浴加热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检测脂肪一般用花生切片,需要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见颜色的变化。鉴定蛋白质和还原性糖的试剂不同,鉴定还原性糖用的斐林试剂的甲液(0.1 g/mL的NaOH)和乙液(0.05 g/mL的CuSO4)是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而鉴定蛋白质用的双缩脲试剂则是先加A液1 mL(0.1 g/mL的NaOH),再加B液(0.01 g/mL的CuSO4)4滴。使用的方法及浓度都不同。
15.下面是一肽链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肽链由4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B.图中含有的R基是②④⑥⑧
C.该肽链中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D.该肽链中含有2个游离的氨基
解析:选C。根据肽键的写法(NHCO)找出了3个肽键:③⑤⑦,因此该肽链由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再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找出这四个氨基酸的R基是②④⑥⑧。每一肽链中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位于两端,计数氨基和羧基时,我们要注意看一下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通过观察发现在②里有一个氨基,⑥⑧里各有一个羧基。因此,该肽链中含有3个游离的羧基和2个游离的氨基。
16.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质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由两条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则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近于( )
A.12800 B.12544
C.11036 D.12288
解析:选C。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失去水分子数,故本题中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总数是98+2=100。形成过程中共失去98个水分子。故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128-98×18=11036。
17.如图为过氧化氢被分解速率的曲线,此曲线能说明酶的哪一特性( )
A.专一性,催化功能
B.高效性,专一性
C.多样性,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D.高效性,催化功能
解析:选D。从图中曲线可知,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够催化H2O2的分解,都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说明催化剂都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特性;从曲线的分布可知,加入过氧化氢酶后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比加入Fe3+后达到平衡的时间短,说明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效率比Fe3+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必须要有比较的对象才能说明,催化反应的条件通过比较才能说明问题,但题干和图中均没有这些条件,所以这两项在本题中不能成立。
18.下图中纵轴为酶促反应速率,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关系的是( )
解析:选B。在酶促反应中,酶浓度较高时,酶与底物分子接触的几率高,反应速率较大;如果底物浓度足够大,足以使酶饱和,则反应速率与酶量成正比。
19.下列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分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
解析:选A。A项表示,核糖和脱氧核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糖原和乳糖为动物细胞特有,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所特有。B项中,葡萄糖和果糖应是单糖,而不是二糖;蔗糖为非还原糖。C项中,性激素属于固醇,但是固醇并不属于脂肪,固醇和脂肪同属于脂质。D项中,固醇不是由单体形成的多聚体,故不是生物大分子。
20.
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中曾讲到,生活在极地地区的棕熊具有冬眠的习性。每年进入秋季后,它的食量就会迅速增加,体重也随之迅速增加。等到冬季来临时,它的体重能增至原来的两倍多。在漫长的冬眠过程中,棕熊一直是不吃不喝。几个月醒来,它会变得十分“清秀”。冬眠前,棕熊体重增加时,增多的成分主要是( )
A.水 B.蛋白质
C.脂肪 D.糖原
解析:选C。在漫长的冬眠过程中,棕熊既需要大量的能量,又需要一定量的水分,而脂肪因其含有较多的氢元素,通过有氧呼吸既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又能生成较多的水,由此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3分)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几种多肽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如下表:
化合物 多肽化合物 蛋白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催产素 牛加压素 血管舒张素 平滑肌舒张素 猪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人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牛胰蛋白酶 人胰岛素 免疫球蛋白(抗体) 人血红蛋白
氨基酸数目 9 9 9 10 13 22 223 51 764 574
(1)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数目虽然相同,但其生理作用彼此不同,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不同。
(2)表中③与④、⑤与⑥虽然功能相似,但各自具有专一性,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
(3)⑧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⑨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⑩的生理功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作用;⑩含有4条肽链,57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中生成________个水分子。
(4)组成上述10种化合物的所有氨基酸所共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5)这些实例说明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____________,这种特点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给出了六种多肽化合物、四种蛋白质,前三种多肽氨基酸数目相同,功能不同,说明这三种多肽化合物的结构不同,造成它们结构不同的原因只能是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③与④、⑤与⑥的结构肯定也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外,它们的氨基酸数目也不相同。⑧为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⑨为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⑩为血红蛋白,有运输氧气的作用。蛋白质中缩合失去的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减去肽链的数目。从表中所列的这些蛋白质可以看出,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这种特点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答案:(1)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 (2)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3)调节 免疫 运输 570
(4)
(5)多样性 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
22.(13分)健康人的尿中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若尿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则称为蛋白尿。除了胃及肾脏的疾病会引起蛋白质外流,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也会出现暂时性蛋白尿。临床上常用双缩脲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尿中的蛋白质。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对比验证你在某次剧烈运动后出现蛋白尿。
实验原理:蛋白质有两个以上肽键,因此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产生紫色,且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的分子量及氨基酸的成分无关。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步骤:(1)取两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并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自己在剧烈运动前后的尿液各2 mL
(2)先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双缩脲试剂A,并摇匀,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并摇匀
(3)对比观察两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1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浅蓝色或稍带淡紫色,2号试管中的溶液为更深的颜色
23.(14分)如图表示生物体内与某种物质有关的内容,请分析回答:
(1)A包括____________等元素。
(2)B的名称叫__________,1分子的B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连接方式是(用图示表示)________________。
(3)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对细胞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D、E的分布,物质D被________染成__________色,物质E被______________染成______________色。
答案:(1)C、H、O、N、P (2)核苷酸 磷酸 五碳糖 含氮碱基 见下图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4)甲基绿—焦宁染色剂 甲基绿绿 焦宁 红
24.(10分)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当一次食用大量糖时,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存在?试运用对照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2)(3)。
实验材料:
正常人尿液、食糖者的尿液、试管若干、斐林试剂A和B、酒精灯、试管夹等。
实验步骤:
(1)取3支试管,分别标号1、2、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这3支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2 min左右,在加热煮沸过程中,随时仔细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解析:在1号和2号试管内各加入2 mL 正常人的尿液,3号试管内加入2 mL大量食糖者的尿液,并且2号试管中加入少量葡萄糖,然后用斐林试剂检验。1号试管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3号试管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不含葡萄糖,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尿液中含葡萄糖。
答案:(2)在1号和2号试管内各加入2 mL正常人的尿液,3号试管内加入2 mL大量食糖者的尿液,2号试管内加入少量的葡萄糖
(3)然后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刚配好的斐林试剂2 mL。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1.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
B.碳骨架是碳碳之间通过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的链状、分支状或环状的结构
C.碳骨架的碳碳之间的共价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三键
D.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仅由碳骨架的排列和长短决定
解析:选D。决定生物大分子基本性质的不仅是碳骨架的排列和长短,还有与碳骨架相连接的某些含氧、氢、硫、磷的原子团。
2.组成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原子通过不同的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碳链骨架,这个重要原子是( )
A.N B.O
C.P D.C
解析:选D。碳原子能够在生物大分子中连接成链或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碳链骨架。
3.生物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
A.核糖核苷酸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核苷酸 D.核酸
解析:选D。组成核酸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蕴涵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4.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不到的工具是( )
A.漏斗 B.显微镜
C.解剖针 D.吸管
答案:A
5.
(2011年湖南长沙一中高一检测)骆驼身躯伟岸,蹄子宽大,驼峰高耸,具有极强的耐饥渴能力,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可背负重物在茫茫荒漠中,艰难跋涉半月之久,因此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生物学家告诉我们,骆驼的这种特殊的耐渴能力跟其背部储存有大量脂肪的高大驼峰有重要关系。
下面是对这种重要关系的进一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脂肪中含有较多的碳元素
B.脂肪分子中含有较长的碳链
C.脂肪分子含有较多的N和P
D.脂肪分子中氢的含量相对较高
解析:选D。有氧呼吸过程中,氢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由此可知,驼峰中储存的脂肪可通过有氧呼吸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大量的水,进而使骆驼在不吃不喝的条件下在沙漠中长途跋涉。
6.(2009年高考广东卷)脂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多选)( )
A.构成生物膜 B.调节生理代谢
C.储存能量 D.携带遗传信息
解析:选AB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肪是生物体的主要储能物质,性激素能调节生物体的生理代谢。DNA能携带遗传信息。
7.下列生理活动与脂质有关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获得免疫力
B.促进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C.血液中氧气的运输
D.细细咀嚼馒头后,发现变甜现象
解析:选B。A项与抗体有关、C项与血红蛋白有关、D项与消化酶有关,它们都是蛋白质。B项是性激素的作用,性激素属于脂质。
8.动植物体内共有的糖是( )
①糖原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⑦脱氧核糖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⑤⑥⑦ D.①②③
解析:选C。动物体内特有的糖有糖原、乳糖,植物体内特有的糖有淀粉、蔗糖,动植物体内共有的糖是核糖、葡萄糖、脱氧核糖。
9.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二糖是( )
A.乳糖和葡萄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乳糖和蔗糖 D.葡萄糖和麦芽糖
解析:选B。
1.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基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A.RNA B.DNA
C.核酸 D.核苷酸
解析:选D。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基组成的。
2.不含有环状碳链骨架的大分子是( )
A.淀粉 B.肝糖原
C.肌糖原 D.脂肪
解析:选D。葡萄糖含有环状碳骨架,故以葡萄糖为单体构成淀粉、肝糖原和肌糖原均含有环状碳链骨架。
3.下列与有机物的多样性有重要关系的是( )
A.单体的大小 B.原子的排列方式
C.碳链的长短 D.基团的差异
答案:B
4.下列物质中不会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H3PO4 B.淀粉
C.核糖核酸 D.蛋白质
解析:选A。淀粉、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均属于多聚体,H3PO4不属于多聚体,多聚体需经水解反应才可转变为单体,故A符合题意。
5.淀粉、纤维素和RNA都含有的元素是( )
A.C、H、O B.C、H、O、N
C.C、H、O、N、P D.C、O、N、P、S
解析:选A。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C、H、O;核酸含有C、H、O、N、P。可见三者共有的元素为C、H、O。
6.细胞中各种化合物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在动物体内作为储能物质的主要是 ( )
A.乳糖和蔗糖 B.蛋白质和核酸
C.葡萄糖 D.脂肪和糖原
解析:选D。脂肪―→生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糖原―→动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乳糖、蔗糖、蛋白质、核酸、葡萄糖都是能源物质,但不是主要储能物质。
7.下列有关脂质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B.脂肪的主要作用是保温和缓冲减压
C.维生素D能够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所以在补钙的时候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
D.性激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可以促进生物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产生
解析:选A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故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D。
8.(2011年北师大二附中高一检测)人体内的遗传物质与核酸彻底水解后,分别可得到( )
①8种核苷酸 ②5种含氮碱基 ③1种五碳糖 ④4种脱氧核苷酸
A.①② B.③④
C.③② D.④①
解析:选C。人体内的遗传物质是DNA,人体内的核酸有两类:DNA和RNA。DNA水解时先形成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再进一步水解,最终形成四种碱基(A、T、C、G)、一种五碳糖(脱氧核糖)、一种磷酸。核酸(包括DNA和RNA)水解形成八种核苷酸,再进一步水解,最终形成五种碱基(A、T、C、G、U)、两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和一种磷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与氨基酸不同的是,核苷酸还可以继续水解成更小的分子。
9.将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某种物质注入金丝雀体内后,经检测,新产生的细胞的细胞核具有放射性。注入的物质可能是( )
A.脱氧核糖核苷酸 B.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核酸 D.核糖核酸
解析:选A。根据题意判断,这种物质被用作产生新细胞时合成细胞核内某种成分的原料,所以只能在A、C两项中选择。如果注射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它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的,如果注射的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它可以被吸收进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时被用来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于新细胞的细胞核中。
10.(2011年陕西西工大附中高一检测)由一分子磷酸基、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复杂化合物b,对a和b的准确叙述是( )
A.a是核糖,b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B.a是脱氧核糖,b则为核糖核苷酸
C.a是核糖,b则为核糖核苷酸
D.a是五碳糖,b则是核酸
解析:选C。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基、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核糖组成。
11.小麦叶肉细胞中的DNA存在于( )
A.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
B.液泡、线粒体和细胞核
C.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
D.细胞核、核糖体和线粒体
解析:选C。小麦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既有线粒体也有叶绿体,并且都含有少量的DNA,核糖体和液泡中都不含DNA。绝大多数的DNA分布在细胞核内。
12.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 )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B.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解析:选D。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糖类物质,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三种,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六碳糖。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结构物质。
13.完成下面有关DNA分子的概念图(填出图中所缺内容)。
解析:DNA分子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脱氧核糖连接而成,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将脱氧核苷酸分为四种。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成为脱氧核苷酸长链。在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DNA。
答案:①脱氧核苷酸 ②4种 ③脱氧核糖 ④含氮碱基(③④可颠倒) ⑤脱氧核苷酸长链 ⑥细胞核 ⑦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
14.如图所示细胞中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化合物的形成,据图回答:
―→
(1)A是指__________,有组成核酸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除上述两种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若B是由2分子单体A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则B称为________。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是______和________,人和动物乳汁中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______。
(3)若B是由大量单体A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则B称为______________,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马铃薯块茎中,主要指__________,能形成高等植物细胞壁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单糖 脱氧核糖 核糖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2)二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3)多糖 肝糖原淀粉 纤维素1.下列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组是( )
A.C、H、O、Fe B.H、O、P、Mn
C.C、H、O、N D.Cu、B、Zn、O
解析:选C。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C、H、O、N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2.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化学元素有( )
A.Fe、Mn、Zn、Mg B.Zn、Cu、Mn、Ca
C.Zn、Cu、B、Fe D.Mg、Mn、Cu、Mo
解析:选C。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化学元素是微量元素,细胞中常见的微量元素有Fe、Mn、B、Zn、Cu、Mo等。
3.关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元素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界有的元素,非生物界一定有
B.非生物界有的元素,生物界一定含有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D.不同种类生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
解析:选B。生物体内的元素只是非生物界元素的一部分,B项错误。
4.(2011年西安交大附中高一检测)“最近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注意力也不集中,是缺锌。”这是一句由著名影视演员在中央电视台说的广告词。关于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发育需要大量的锌
B.锌是人体的必需元素
C.锌在人体的含量越多,智力越发达
D.要经常给儿童大量补锌
解析:选B。吃饭和注意力都是人的生命活动,既然与锌有关,就说明锌是人体的必需元素,B项正确;锌是微量元素,人体发育并不需要大量的锌,A项错误;锌与其他必需元素一样,在人体内的含量必须适宜,C项错误;正确饮食、健康发育的儿童一般不会缺锌,经常大量补锌是错误的。
5.神经末梢麻木是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疾病。以营养成分的角度分析很可能与体内缺乏________有关。( )
A.Fe3+ B.C
C.Mg2+ D.Ca2+
解析:选D。因为Ca2+对神经末梢有重要的激活作用,故神经末梢麻木很可能与体内缺乏Ca2+有关。
6.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解析:选C。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若缺乏,会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如缺锌、缺碘,都会出现相应的病症,所以A项错误;每种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是不相同的,如O元素在玉米和人的细胞中,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4.43%和14.62%;生物体内的C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但在细胞鲜重中,O的含量是最多的(65%),C只占18%,所以B、D两项错误。
1.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
A.全部以离子形式存在
B.全部以无机物形式存在
C.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全部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解析:选C。此题考查的是细胞中的化学元素,要和细胞中的无机盐分开。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大多数都组成了水和一些有机物。
2.缺少下列哪种元素时,可能使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 )
A.N B.P
C.K D.B
解析:选D。B具有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作用,故缺B时花粉发育不良。
3.甲状腺增生会使人的脖子变粗,故甲状腺增生又叫大脖子病。相比之下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黄土高原地区 D.黄河三角洲地区
解析:选C。甲状腺增生是缺碘所致,而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严重,使该地区的人体内严重缺碘,故该地区的人易患大脖子病。
4.近年来,联合国环境署和红十字会终于查明了印度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易患肝硬化的原因。即印度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着使用铜制餐具,特别是用铜壶给儿童煮奶的习惯。结果使许多儿童铜中毒。然而,大量资料又告诉我们人体不可缺少铜。该现象说明铜是( )
A.低毒性物质
B.一种重金属
C.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D.人体可要可不要的元素
解析:选C。本题现象首先表明印度儿童体内的铜元素过多,后又告诉我们人体不可缺少铜。故可知C符合题意。
5.从化学元素来看,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
A.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具有特异性
B.生物体中有个别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中没有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种类相差很大
D.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答案:D
6.在组成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依次是( )
A.C、O、C B.C、H、O
C.C、O、H D.C、O、O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人体中最基本的元素是C,C元素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则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O;细胞中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含C元素最多,故选A项。
7.(2011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
B.在同一种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同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依其含量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D.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碳是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
解析:选B。同样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含量是不同的。同样的化学元素在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内的含量也是不同的;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是每种元素的含量却有多有少;根据元素的含量,可将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碳是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
8.研究表明缺硒可导致克山病。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增大,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急重病人可发生猝死。营养学和流行病学界认为,成人每天硒的摄取量约在40~100 μg就可满足人体需要。根据资料,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硒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C.硒的作用重大,只要有了硒,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
D.某些微量元素和人体的健康关系密切
解析:选C。首先提取题中信息:缺硒可导致严重的缺乏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成人每天摄取40~100 μg即可满足需要,说明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体的必需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是综合的,缺一不可。
9.体液中Ca2+含量太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而出现抽搐。这一事实说明Ca2+的作用之一是( )
A.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
B.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C.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D.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
解析:选C。因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属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故C符合题意。
10.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 )
A.各种化学元素
B.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C.各种化合物
D.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解析:选D。生物体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但这些元素大多不能单独完成生命活动。除部分化学元素能影响生命活动外,大多数元素通过形成各种化合物,由这些化合物来进行生命活动。
11.(2011年重庆一中高一检测)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D.促进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解析:选C。Fe2+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其他酶系统。
12.据临床调查发现,老年人比青少年和成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其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的原因是( )
A.骨质缺钙 B.骨质缺磷
C.骨质缺钾 D.骨质缺铁
解析:选A。钙元素是组成骨细胞的基本元素,使骨质坚韧,故A符合题意。
13.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缺镁引起的。现有如下材料,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证实上面的猜测哪个正确。
材料用具:三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含有植物必需元素的各种化合物。
实验原理:任何一种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根据全素培养液和相应缺锌、缺镁的培养液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判断小叶病的病因。
方法步骤:
(1)首先配制完全培养液和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______________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为A、B、C。
(2)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三种培养液中。
(3)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______________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课题为补充性实验设计,应该首先确定实验的变量,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实验设计。
答案:(1)缺镁 (4)①A ②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 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 苹果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有关 苹果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无关
14.识图作答:
(1)从图甲和图乙中你都能得出哪些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人体细胞中的元素在鲜重时含量最多的是O而在干重时则是C呢?
解析:根据图甲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鲜重)与图乙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干重)进行元素含量上的比较,对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O、H、N四种元素的含量是最多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是O,干重中含量最多的是C,组成人体细胞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在鲜重时,细胞含的化合物最多的为H2O,约占85%~90%,而H2O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在干重时,大部分H2O已失去,所以氧元素减少,C元素最多。
答案:(1)①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O、H、N四种元素的含量是最多的 ②鲜重中含量最多的是O,干重中含量最多的是C ③组成人体细胞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是不同的
(2)在鲜重时,细胞含的化合物最多的为H2O,约占85%~90%,而H2O中含有大量的氧元素,在干重时,大部分H2O已失去,所以氧元素减少,C元素最多。1.三磷酸腺苷可以简写成A-P~P~P,①②③分别为连接P的三个化学键(APPP)。当三磷酸腺苷水解形成二磷酸腺苷时,首先断裂的化学键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解析:选C。A—P~P~P中的后一个高能磷酸键较为活跃,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容易断裂释放能量。
2.对“ATPADP+Pi+能量”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应向左进行和向右进行时所需的酶都是一样的
B.反应向右进行时释放能量,向左进行时贮存能量
C.整个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D.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发生这个反应的生理过程都一样
解析:选B。这是一道综合分析ATP和ADP相互转化关系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生物体进行的“ATPADP+Pi+能量”的过程和“ADP+Pi+能量ATP”的过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发生的位置、所需的酶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两个过程是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酶作用下完成的,所以就不存在动态平衡问题,故A项、C项不对。(2)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和消耗ATP,也可以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而动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D项不对。
3.(2011年北京海淀区高一检测)下列有关人体处于不同状态下细胞内ATP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细胞产生ATP的速率下降
B.在寒冷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C.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
D.在饥饿时,细胞内产生AD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TP的速率
解析:选C。无论是寒冷、饥饿或愤怒状态下,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所以B、D错。寒冷状态下,由于相关激素的分泌,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ATP的速率不会下降,所以A错。剧烈运动时,由于需要大量的ATP为肌肉细胞提供动力,所以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产生ATP的速率增大。
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B.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全部来自ATP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解析:选D。蓝藻细胞中无线粒体,故A错。光合作用产物中的化学能主要来自ATP,还有部分来自NADPH(即[H])。一个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要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5.下列对ATP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A.ATP是主要的储能物质
B.ATP水解时释放能量
C.萤火虫发光的能量是由ADP转换成ATP时提供的
D.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吸能反应相关联
解析:选A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萤火虫发光的能量来自ATP的分解,而不是来自ATP的合成,故A、C是错误的。
1.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24 h内有40 kg的ATP发生转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在人体细胞内大量存在
B.ATP是组成人体细胞结构的主要物质
C.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D.ATP支持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解析:选C。ATP在细胞内的转化均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而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故C是正确的。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B.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ADP的含量增加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时,ADP的含量增加
D.几乎所有生物都以ATP为直接能源物质,这是生物界的共性
解析:选C。因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的形式为主动运输,其消耗的能量来自ATP的分解,故C是正确的。
3.30个腺苷和60个磷酸基团最多能组成多少个ATP( )
A.30个 B.60个
C.10个 D.20个
解析:选D。每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三个磷酸基团。
4.(2011年人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分子ATP彻底水解后得到三分子磷酸基、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
B.ATP能溶于水,制成的药剂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C.细胞内ATP的含量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对于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解析:选C。一分子ATP彻底水解后得到三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ATP是小分子物质,可以口服,并被肠道吸收。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5.下列生命现象中不伴有ATP消耗的是( )
A.神经冲动的传导
B.含羞草受到刺激小叶合拢
C.葡萄糖在小肠中被吸收
D.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选B。考查几种生命现象与ATP之间的关系。ATP是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即生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直接来自ATP的水解。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神经传导、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有丝分裂都需要消耗ATP。
6.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储存大量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B.三磷酸腺苷可简写为A~P~P—P
C.ATP中的大量能量都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D.ATP中的大量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解析:选D。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P与P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储存着大量的能量,因而称之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可以水解为一个腺苷和两个磷酸
B.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是合成ATP时的能量来源
C.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种物质
解析:选D。ATP可水解为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合成ATP利用的能量只能是光能或化学能。ATP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腺嘌呤。
8.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
B.ATP是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解析:选D。因为在肌肉上滴上ATP,会使肌肉很快发生收缩,故说明ATP为肌肉细胞提供了能量,是细胞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9.(2011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在活细胞中,如图循环过程永不停止地进行着。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面ATP与ADP循环中的有关问题:
(1)ATP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________物质,其分子结构简式为________,在②过程中,是由于________键的断裂而释放出能量。
(2)在绿色植物的根细胞内,与①相应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中进行的。
(3)A1和A2分别起什么作用?二者相同吗?
(4)①中能量E1的来源有哪些?
②中能量E2的去向有哪些?
解析: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ATP的水解和合成分别由水解酶和合成酶催化。植物根细胞产生ATP的部位主要是线粒体。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分别来自色素吸收转化的光能和糖类等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ATP水解后,能量转化为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有化学能、机械能、电能、渗透能等。
答案:(1)直接能源 A-P~P~P 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
(2)线粒体
(3)A1起催化作用,催化ATP的水解,是水解酶,A2起催化作用,催化ATP的合成,是合成酶。二者不相同
(4)植物细胞中E1中能量来自于色素吸收转化的光能和糖类等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动物细胞中E1中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中糖类等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以及其他一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分解。E2中能量的去向是转化为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有化学能、机械能、电能、渗透能等。
10.人的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仅够剧烈运动时3秒钟以内的能量供给。某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过程中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变化如图。据图完成问题:
(1)a~b的变化过程中,说明ATP被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________。
(2)b~c过程中,ATP含量增加说明________加强,释放更多________,供ADP形成ATP,以补充细胞中ATP含量的不足。
(3)从整条曲线来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题图,a~b阶段,ATP在消耗,能量用于肌肉收缩;b~c阶段,ATP在增加,这时呼吸作用加强,从而释放更多的ATP用来维持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从整个曲线来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细胞中ATP有一定量的储存。
答案:(1)肌肉收缩 (2)呼吸作用 能量
(3)细胞中ATP有一定量的储存1.细胞通讯的信息类型不包括( )
A.调节生长发育的信息 B.遗传信息
C.数字化信息 D.神经信息
答案:C
2.人在幼儿时期若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就会患侏儒症;若把草鱼的生长激素注射到鲫鱼体内,鲫鱼就会加快生长。这说明生长激素属于( )
A.胞内信号 B.神经递质
C.遗传信息 D.调节生长发育的信息
答案:D
3.有关“生物天线”——受体的错误叙述是( )
A.存在于细胞表面或内部
B.氨基酸是合成受体的重要原料
C.受体对胞间信号具有极强的识别能力
D.受体接受信息的实质是产生电信号
解析:选D。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或内部,受体接受信息的实质是其与化学信号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故D是错误的。
4.(2011年巴蜀中学高一检测)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5.为证明核仁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采用的染料是( )
A.甲基绿 B.焦宁
C.碱性染料 D.酒精
解析:选B。核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采用焦宁染色,能使RNA变为红色。
6.用动物的受精卵做以下实验:
(1)提取受精卵的细胞核,将核单独培养,不久核退化消失。
(2)把去掉核的细胞质单独培养,细胞质不久也消失了。
(3)把去掉核的受精卵的细胞质重新移植上新核进行培养,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进行细胞增殖。
以上实验说明了( )
A.细胞的全能性
B.细胞核缺少营养供应
C.细胞的完整性
D.细胞质内没有遗传物质
解析:选C。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保持细胞的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题干所述实验现象符合细胞的完整性结论。
7.细胞内信息传递的基础是( )
A.胞间信号分子 B.蛋白质
C.外界刺激 D.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解析:选D。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些化学物质的传递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
①细胞感受 ②机械刺激 ③传导环境刺激 ④形成第一信使 ⑤调节代谢反应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
2.属于植物细胞胞间化学信号的是( )
A.水杨酸 B.乙烯
C.脂肪酸 D.丙酮酸
解析:选B。乙烯是一种化学物质,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着信息,故其属于植物细胞间的化学信号。
3.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
A.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B.活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解析:选B。活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是细胞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体现,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无关。
4.多细胞生物体内实现各个细胞间的功能协调依赖于( )
A.细胞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D.A和B两项
解析:选D。多细胞生物体内,各细胞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生物体才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这种协调,依赖于细胞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5.(2011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取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将其细胞都分散成单个后混合培养,发现这两种细胞能够结合在一起;但将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不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后,混合培养,会发现这两种细胞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________有关( )
A.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B.细胞间的免疫作用
C.细胞的分泌作用 D.细胞间物质交流
解析:选A。
6.下列属于胞间信号的是( )
A.肾上腺素 B.蔗糖
C.糖原 D.CAMP
解析:选A。因肾上腺素随血液流动到达肝细胞或肌细胞后,可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为复合物,进而通过一系列反应增加血液或肌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故其属于胞间信号。
7.下列哪一项最能代表细胞核的功能( )
A.细胞核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关
B.细胞核与生命的连续性有关
C.细胞进行分裂时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D.细胞核是DNA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解析:选D。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其中A、B、C三项不是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8.如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把它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a:纤毛b:细胞核c:根部)(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解析:选B。原生动物喇叭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9.(2011年深圳中学高一检测)以下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膜为双层膜,外膜的外表面附着有很多核糖体
B.不同的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都是一定的
C.细胞核内的液体叫做细胞液
D.核孔是包括DNA在内的高分子物质通过的通道
解析:选A。在不同的细胞内,核仁的大小和数量是不同的,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中,核仁的数目较多,体积较大,这是因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对于植物细胞主要是指液泡中的液体。核孔虽是某些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但并不是任意物质通过的通道,并且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一般只在核内储存或复制,并不进入细胞质。
10.伞藻是一种海生的单细胞藻类,细胞核位于伞柄基部的假根中。如图所示为伞形帽伞藻和菊花形帽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示意图。
(1)上述实验的大体过程是:①将伞形帽伞藻的部分________嫁接到菊花形帽伞藻的________上。
②将菊花形帽伞藻的部分________嫁接到伞形帽伞藻的________上。
(2)该实验的结果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看出,种甲的帽为伞形,种乙的帽为菊花形。将种甲的带核部分与种乙的伞柄(不带核)嫁接,长出的帽形状与种甲的帽形状相同,为伞形;将种乙的带核部分与种甲的伞柄(不带核)嫁接,长出的帽形状与种乙的帽的形状相同,为菊花形。说明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答案:(1)①伞柄中段 带核的假根段 ②伞柄中段 带核的假根段
(2)①伞形帽伞藻中段长出菊花形帽 ②菊花形帽伞藻中段长出伞形帽
(3)细胞核内有控制性状发育的物质,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1.分泌蛋白的运输方向是( )
A.游离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附着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C.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D.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结合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
凡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都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2.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这说明高尔基体具有( )
A.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B.合成脂肪的能力
C.合成多糖的能力 D.合成核酸的能力
解析:选C。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属于多糖成分。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3.(2011年北京四中高一检测)松树和松鼠的体细胞中都含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线粒体 ④叶绿体 ⑤中心体 ⑥核糖体 ⑦内质网 ⑧染色体
A.①②⑥⑦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⑧
解析:选B。松树是高等植物,细胞壁和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松鼠是动物,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为二者共有。
4.科学家用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各项表示a、b、c所代表膜结构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其中正确的是( )
A.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C.a高尔基体→c内质网→c细胞膜
D.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解析:选D。小泡从内质网转移到高尔基体,再由高尔基体移到细胞膜。
5.人的心肌细胞中比腹肌细胞中数量明显增多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解析:选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代谢越旺盛的部位含线粒体越多。心肌细胞比腹肌细胞生命活动旺盛。
6.下列关于一种细胞器的部分生物膜转移到另一种细胞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达到特定部位
B.从高尔基体直接到内质网
C.高尔基体直接到达细胞膜
D.通过形成具有膜的囊泡而转移
解析:选D。
7.为了观察叶绿体、细胞质流动、质壁分离现象以及进行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现按下表进行各组实验:
组别 材料 实验条件 观察内容
A 新鲜黑藻 清水、光照、5 ℃ 细胞质流动
B 新鲜黑藻 清水、光照、25 ℃ 细胞质流动
C 新鲜黑藻 清水、黑暗、25 ℃ 细胞质流动
D 紫色洋葱磷片叶 0.3 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E 紫色洋葱磷片叶 3 g/mL蔗糖溶液 质壁分离
F 菠菜叶 清水 叶绿体
G 浸泡过的花生种子 清水、苏丹Ⅲ、染液、50%酒精 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黑藻是观察细胞质流动的理想材料,原因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若观察时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细胞质流动,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一例)
(2)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B组材料作C组处理后再观察,则与原B组实验相比,显微镜下细胞质的流动情
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一般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组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F组实验中,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表皮,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叶片薄而小 ②叶绿体明显,可作参照物 在阳光或灯光下照射15~20 min或水温25 ℃或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2)盖玻片 载玻片 (3)减慢或不流动 可能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 (4)鉴别花生种子含有脂肪 (5)菠菜叶表皮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1.内质网有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两种类型,下面是有关粗面内质网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常分布在细胞核周围
B.上面附着有大量的线粒体
C.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
D.上面附着有大量的核糖体
解析:选B。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大量的核糖体而未附着线粒体。
2.下面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B.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
C.一个核糖体仅能与一个mRNA结合
D.呼吸酶很可能是由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
解析:选C。在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它可同时与多个核糖体相结合,故C是错误的。
3.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与其相关的不正确叙述是( )
A.它们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重要关系
B.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
C.与一氧化碳有较强的亲合力
D.是运输氧气的重要载体
解析:选A。因为血红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而属于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故其形成过程与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关系不大。
4.将正在分裂的洋葱根尖细胞放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其附近有较多的高尔基体的是(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细胞板 D.细胞两极
解析:选C。高尔基体与新细胞壁组成物质的合成有重要关系,而细胞板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新细胞壁,故C符合题意。
5.人体肝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肝糖原,这些肝糖原的合成很可能是在( )
A.核糖体 B.高尔基体
C.叶绿体 D.滑面内质网
解析:选D。肝糖原属于糖类物质,而滑面内质网与糖类的合成有关,故D符合题意。
6.我们的细胞表面,尤其是免疫细胞表面均有一些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这些糖蛋白最终形成是在( )
A.核糖体 B.内质网
C.胞质溶胶 D.高尔基体
解析:选D。糖类在高尔基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糖蛋白。
7.含高尔基体较多的细胞是( )
A.心肌细胞 B.肠腺细胞
C.肾小管管壁细胞 D.骨细胞
解析:选B。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和分泌活动有重要关系,而肠腺细胞具有分泌消化液的重要功能,故其含有较多的高尔基体。
8.(2011年云南昆明一中高一检测)唾腺细胞要不断地向外以分泌颗粒的形式分泌唾液淀粉酶,分泌颗粒的实质是一个膜性小泡。该膜性小泡是由________的一部分脱落而成的( )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解析:选C。唾腺细胞合成的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质,它最终由高尔基体加工成“成品”,接着集中于高尔基体扁平囊的边缘膨大部分,随即该膨大部分从扁平囊上脱落下来成为分泌颗粒,故C符合题意。
9.溶酶体含有一些蛋白质水解酶,与这些酶的形成关系不大的是( )
A.叶绿体 B.核糖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解析:选A。因为蛋白质水解酶属蛋白质,它必须经过核糖体的初步合成,然后再经过内质网的运输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浓缩,最终保留在溶酶体,故它的形成与B、C、D关系至密而与叶绿体关系不大。
10.胞质溶胶具有一定的黏滞性,与其有重要关系的是富含有( )
A.多糖 B.无机盐
C.水 D.蛋白质
解析:选D。因为蛋白质具有的黏着性,故D为正确答案。
11.
如图所示为黑藻细胞的胞质溶胶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
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胞质溶胶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解析:选B。因为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像为倒立的像,故B符合题意。
12.(2011年重庆外语学校高一检测)下列细胞器中,可被称为“蛋白质的生产机器”和“有机物的合成车间”的分别是( )
A.核糖体、高尔基体
B.核糖体、内质网
C.内质网、叶绿体
D.内质网、高尔基体
解析:选B。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蛋白质的生产机器”,内质网与细胞中蛋白质、脂质等有机物的合成有关,所以被称为“有机物的合成车间”。
13.有关高尔基体的功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一:Palade与他的同事用哺乳动物胰腺细胞做同位素标记实验。给动物注射氢(3H)标记的亮氨酸,发现标记的亮氨酸首先出现在粗面内质网上;标记17分钟后,发现有标记氨基酸的蛋白质出现在高尔基体及其附近的分泌小泡中。
实验二:给大鼠喂食富含脂肪的食物,然后在2~3小时内将其杀死。在肝细胞内发现了400埃左右的脂蛋白颗粒,这些颗粒首先出现在滑面内质网中,然后进入高尔基体的囊内,并积累于囊的边缘膨大处,最后与高尔基体囊脱离,形成分泌小泡。
实验三:大鼠结肠内的一种细胞向肠道分泌一种黏液糖蛋白,给大鼠注射3H葡萄糖后1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放射性物质集中到高尔基体中,20分钟后放射性物质开始出现在黏液蛋白中,而4小时后带有放射性标记的黏液蛋白被排出到达肠腔中。
实验四:Whaley等研究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认为由高尔基体分泌出小泡,这些小泡在赤道板区融合而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1)分析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可得出高尔基体有哪些功能?
(2)分析实验四,证明了高尔基体具有什么功能?
(3)综合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与分泌蛋白(如脂蛋白、糖蛋白)的运输、加工和分泌有关。
(2)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3)高尔基体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也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但其功能却存在差异。1.细胞的下列哪一变化不属于细胞凋亡起始的特征( )
A.染色体固缩,内质网膨胀
B.细胞皱缩,细胞连接消失
C.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流出
D.水分较少,新陈代谢减慢
解析:选C。细胞凋亡开始时先是细胞内部发生染色体固缩、代谢减缓等一系列变化,最终才是细胞膜发生变化,故C是错误的。
2.下列与细胞凋亡过盛有关的疾病或现象是( )
A.儿童早衰
B.老年人行动迟缓、抗病力差
C.肿瘤的发生
D.再生障碍性贫血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可通过下图来分析:
3.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器官发育和形态建成进行“雕凿”的过程离不开( )
A.细胞增殖 B.细胞凋亡
C.细胞衰老 D.细胞坏死
解析:选B。“雕凿”的实质是通过细胞凋亡,使一些这组性组织器官消失,故B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主要特征的叙述,属于结构改变并且错误的是( )
A.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减少
B.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
C.核孔是离子、水分子等的运输通道
D.人的衰老细胞萎缩,体积变大
解析:选D。A选项属于功能改变且是正确的;B选项属于结构改变且是正确的;C选项不属于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衰老阶段的特征,而且是错误的;D属于细胞衰老阶段的主要特征,描述的是衰老细胞的结构特征,但“体积变大”的说法是错误的。
5.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细胞衰老的原因是( )
A.自由基损伤线粒体
B.自由基损伤端粒
C.自由基导致衰老基因启动
D.自由基损伤了细胞膜
答案:C
6.(2011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一检测)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②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 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④呼吸速率上升 ⑤色素积累增多
⑥呼吸速率减慢 ⑦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⑧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发生改变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⑧
解析:选C。衰老细胞共有下列五个特征:(1)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缓慢;(2)酶的活性降低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导致头发变白;(3)色素积累,如老年斑;(4)呼吸减慢,核增大,染色质固缩;(5)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根据以上特征判断:①②③⑤⑥⑦⑧都符合衰老细胞的特征,由于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应除去⑦。
1.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
B.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
C.细胞凋亡是基因调控的,细胞坏死是外界因素引起的
D.细胞凋亡是急性的,细胞坏死是慢性的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阶段,由特定基因控制的自杀程序引起的正常的自然死亡,是细胞主动发生的自杀现象。细胞坏死是由强烈的外界因素造成的细胞损伤和急性死亡。细胞坏死是意外的、被动性的死亡,故又称病理性死亡。
2.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B.细胞死亡是细胞凋亡的同义词
C.细胞坏死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D.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答案:AD
3.关于细胞坏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极端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
B.是受细胞遗传机制控制的
C.可使机体引起炎症
D.其DNA的断裂是随机的
解析:选B。细胞坏死是由极端因素或病理性刺激引起的,而不是基因调控下的编程性死亡,故B是错误的。
4.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过程等于个体衰老过程
B.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个体衰老过程中组成机体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C.细胞不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
D.年幼的个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没有衰老的细胞
答案:A
5.(2011年重庆一中高一检测)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解析:选B。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够不断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使细胞保持旺盛的代谢,对生物体有积极意义。
6.下列生物机体发生的变化,不属于正常细胞凋亡结果的是( )
A.蝌蚪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
B.女性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脱落
C.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爪之间存在的蹼状物在破壳后消失
D.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
解析:选D。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正常的细胞凋亡出现问题引发的。
7.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B.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
D.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解析:选C。衰老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细胞核体积增大,故C是错误的。
8.科学家为了进一步探究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见下表: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殖代数 50 20 2~4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见下图。
实验三:将老年男性细胞和年轻女性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旺盛分裂。
实验四: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另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完整细胞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能够旺盛分裂。
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实验三的设计是否严密?怎样改进?
答案:(1)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或寿命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
实验二: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实验三:细胞的衰老速度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实验四: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生物的物种、年龄、性别、细胞核的变化等。
(3)实验设计不严密,应该增加2个对照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组:同年龄的男性细胞和女性细胞混合培养,看实验结果,以探究性别对细胞分裂能力有什么影响。
第二组:同性别的男性或女性细胞分不同年龄一起混合培养,探究在同一条件下年龄对细胞分裂能力的影响。1.生物体内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选A。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蛋白质
解析:选C。酶虽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体内,只要条件适宜,体内体外都可起催化作用,例如探究活动“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中过氧化氢酶就是在试管中发挥作用的。故A项不正确。酶的催化作用表现在多方面,有的酶促进物质合成,有的酶促进物质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进消化,故B项也不正确。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有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酶对代谢过程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故C项正确。
3.下面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由氨基和羧基组成的
B.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氨基酸的种类共约有20种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解析:选D。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这些氨基酸的共同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氢原子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4.在活细胞中,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 )
①染色体的重要成分 ②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主要的能源物质 ④能组成多种酶 ⑤性激素的主要成分 ⑥调节细胞代谢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解析:选D。①②说明了蛋白质是重要的结构物质;③说法错误,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④表明蛋白质的催化功能;⑤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不是蛋白质;⑥细胞中的很多激素是蛋白质,能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或RNA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解析:选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也是酶。生物的新陈代谢由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组成,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所以新陈代谢离不开酶。
6.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分别属于( )
A.自变量和因变量 B.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C.无关变量和自变量 D.因变量和自变量
解析:选C。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pH是自变量,而反应温度、反应底物的量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7.(2011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900,由此可推知此蛋白质分子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52、52 B.50、50
C.52、50 D.50、49
解析:选C。在氨基酸分子的脱水缩合过程中,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根据题目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900,则失水数为50,氨基酸数为52。
1.下列四种化合物哪种是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 )
解析:选D。A、B两项中都是有羧基没有氨基,C项中有羧基也有氨基,但二者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都不是构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D中有羧基也有氨基并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R基是“HOOC-CH2-CH2 -”。
2.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选B。有氨基酸800个,氨基总数810个,羧基总数808个,说明R基团中含有氨基10个,羧基8个,它们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800-2=798,氨基数=肽链条数+R基团中氨基数=2+10=12,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团中羧基数=2+8=10。
3.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是( )
①氨基酸 ②C、H、O、N等化学元素 ③肽链 ④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重点考查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C、H、O、N等化学元素→氨基酸→肽链→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4.(2009年宁夏、辽宁理综卷)下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解析:选B。低温只能降低酶活性,而不能使酶失活,在酶最适温度以前,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增强,如t1到最适温度。超过最适温度以后,酶活性降低的原因是酶的结构逐渐被破坏,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t2时不适合酶的保存。
5.(2009年高考广东卷)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
A.在4 ℃条件下易变性
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
D.含有羧基
解析:选D。该物质为淀粉酶,在低温下活性降低但不会变性。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至少含有C、H、O、N等元素。酶具有专一性,所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的合成。蛋白质至少具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6.(2010年高考上海卷)如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C.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D.若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解析:选C。根据图解可以判断,若E1催化的反应受抑制,则A的消耗减慢,故A项错误;若E5催化的反应受抑制,则A的形成速度减慢,进而导致B因为底物减少也减慢,所以B项错误;因为E3和E4作用的底物相同,因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同样方法判断D项错误。
7.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B.各种蛋白质均含有20种氨基酸
C.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D.蛋白质是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解析:选B。A项属于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正确;C、D两项是关于蛋白质功能的叙述,均正确;由于R基的不同,使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不是每种蛋白质都含有20种氨基酸,也可以少于20种。
8.现有100个氨基酸,共含有116个羧基和106个氨基,这些氨基酸缩合而成的6条多肽链中共含有“-NH2”个数是( )
A.6 B.12
C.22 D.100
解析:选B。此6条多肽链中的肽键数目为100-6=94,每形成一个肽键就减少一个“-NH2”,故这6条多肽链中共含有“-NH2”个数为106-94=12。
9. 如图是某物质的结构通式,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类物质的名称叫__________,它是构成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2)该通式的结构特点是:每种该分子至少含有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若此物质中有两个羧基,它们的位置应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它与另一个同类分子相结合时,与氨基相结合的是通式中的__________,此结合方式称为__________,形成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反应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 蛋白质
(2)氨基 羧基
(3)一个与氨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另一个在R基上
(4)-COOH 脱水缩合 肽键(-NH-CO-) 二肽
10.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35 ℃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_______。
(2)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时,催化效率都降为0,但在恢复到35 ℃时,__________图催化效率可望恢复,请在该图中画出恢复曲线。由此表明,__________图中酶的结构已遭到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催化作用与温度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麦淀粉酶在35 ℃时催化效率最高,当温度降低到0 ℃或温度升高到100 ℃时,其催化效率均为0。但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温度升高到100 ℃时,酶的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即蛋白质变性),从而使酶失去活性,当温度再恢复到35 ℃时,酶也不会再有活性。而温度降到0 ℃时,酶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当温度又恢复到35℃时,酶的活性会慢慢恢复。
答案:(1)最高 (2)0 100 甲 恢复 曲线如下图 乙1.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生物是( )
A.大肠杆菌 B.蓝细菌
C.支原体 D.乙肝病毒
答案:D
2.蓝细菌所含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_上。(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核糖体 D.光合膜
答案:D
3.炭疽杆菌是制作生物武器的常用生物材料。该菌能产生一些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的毒素,与这些毒素相关的基因很可能存在于________中。(多选)( )
A.染色质 B.拟核
C.核糖体 D.质粒
解析:选BD。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炭疽杆菌既有含DNA的拟核,也可能含有携带DNA的质粒,故B、D符合题意。
4.下面不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肺炎双球菌 B.乳酸菌
C.草履虫 D.白喉杆菌
解析:选C。原核生物是指细胞中含拟核,不具真正细胞核的生物,而草履虫细胞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故其不属于原核生物。
5.(2011年重庆西师附中高一检测)某人经常使用抗生素,虽然治好了一些炎症,但却明显影响了________的功能。( )
A.神经系统 B.肝脏
C.肾脏 D.肠道
解析:选D。乳酸杆菌、双歧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构成了人体肠道中的生态系统,维持着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故经常使用抗生素很容易打破肠道的菌系平衡状态,进而影响肠道的功能。
6.脊髓灰质炎病毒依靠囊膜表面的________识别其专一性寄生脊髓灰质前角细胞。( )
A.磷脂 B.糖蛋白
C.脂蛋白 D.糖链
答案:B
7.可恶的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T淋巴细胞中后,其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DNA,并很快整合到T淋巴细胞的DNA分子中。当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时,才会移动出来,继续增殖,危害机体。故艾滋病病毒属于( )
A.烈性病毒 B.活性病毒
C.隐性病毒 D.噬菌体
答案:C
1.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是( )
A.孢子生殖 B.二分裂
C.接合生殖 D.卵式生殖
答案:B
2.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素中最毒的一种,1 mg肉毒素足以杀死10亿只老鼠。肉毒杆菌的代谢类型与________相似。( )
A.甲烷细菌 B.醋酸杆菌
C.固氮菌 D.枯草杆菌
解析:选A。因肉毒杆菌能在罐头中生活,而罐头是一种缺氧环境与沼气池的环境相似,故其代谢类型与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相似。
3.下列生物的细胞中,不具有核膜的是( )
A.鱼和鲸 B.玉米和棉花
C.乳酸菌、蓝藻和铁细菌 D.蘑菇、木耳和酵母菌
解析:选C。因乳酸菌、蓝藻、铁细菌均属于原核生物,故其均无核膜。
4.下列四组生物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变形虫、水绵、香菇
B.小麦、番茄、大豆
C.烟草、大肠杆菌、草履虫
D.灵芝、酵母菌、豌豆
解析:选B。小麦、番茄、大豆均是真核生物中的高等植物,故其细胞结构最相似。
5.下列对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无核糖体
B.原核生物的细胞无膜结构
C.原核生物可以进行细胞分裂
D.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
答案:C
6.(2011年哈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关于病毒的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B.病毒的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功能
C.所有病毒都仅由核衣壳组成,核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D.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解析:选C。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二者合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仅有核衣壳构成。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囊膜,生有刺突。
7.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
B.一种病毒一般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C.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D.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病毒
解析:选C。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必须生活在活细胞中,离开活细胞的病毒不具有生命现象,所以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活。病毒的寄生生活还具有专一性,根据宿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8.近年来发现的类病毒和朊病毒更简单,类病毒只由一个RNA分子构成,朊病毒只由蛋白质分子组成。我们却把它们都列入生物界,你认为其主要理由是下列的哪一项( )
A.由有机物组成
B.都具有细胞结构
C.能使其他生物致病
D.能复制产生自己的后代
解析:选D。复制产生自己后代的实质是繁殖,而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故D符合题意。
9.研究表明:引起世界恐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ARS病毒体内仅有A、T、C、G四种碱基
B.SARS病毒属于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C.SARS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SARS病毒进入人体后,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开始增殖
解析:选D。SARS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含T碱基而含有U碱基,它不具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体细胞内,SARS病毒属于隐性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10.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的是( )
A.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毒
C.T2噬菌体 D.引起AIDS的病原体
解析:选C。A、B、D均属于RNA病毒,只有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11.利用流感病毒制备成的疫苗,作用时间很短暂,原因是( )
A.病毒善于隐蔽
B.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
C.病毒的突变率很高
D.病毒的增殖速度极快
解析:选C。不仅流感病毒群体大,而且其遗传物质为单链的RNA,故流感病毒的突变率较高,制备的疫苗的有效作用时间较短。
12.下列是自然界中一些生物细胞的模式图,可代表的细胞依次是( )
A.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单细胞藻类、原核细胞
B.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单细胞藻类、原核细胞
C.动物细胞、单细胞藻类、高等植物细胞、原核细胞
D.单细胞藻类、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原核细胞
解析:选A。图1所示细胞有中心体、无细胞壁,是动物细胞;图2所示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是高等植物细胞;图3所示细胞有细胞壁,又有中心体,为低等植物细胞,如单细胞藻类;图4所示细胞是细菌。
13.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降解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别运输到相应部位
解析:选C。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细胞器则只有核糖体,故A、B、D三项错误。
14.(2011年巴蜀中学检测)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20多年前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胃病的医学教条。下图为幽门螺杆菌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细胞由于没有________,因此被称为原核细胞。
(2)幽门螺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结构[②]荚膜,它能防止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这一结构的适应性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幽门螺杆菌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在培养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在某种细菌(简称W细菌)的周围,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研究小组成员作出如下假设:W细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的物质。
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以验证上述假设:
A.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甲、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幽门螺杆菌。
④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
B.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无核被膜,即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幽门螺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结构——荚膜,它是对蛋白酶环境的一种积极的适应。
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或核被膜)
(2)使幽门螺杆菌能在富含蛋白酶的胃液中生存
(3)寄生 (4)A.方法步骤:②在甲培养基上接种W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W细菌;在乙培养基上不接种W细菌,作为对照
B.预期实验结果:甲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受到限制,不能繁殖;乙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15.如图是某种病毒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病毒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其中[ ]________是病毒的核心。
(2)组成“3”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病毒为噬菌体,结构中不应有的是[ ]________;当它侵染细菌时,只有[ ]________进入细菌体内。
解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组成,衣壳是由衣壳粒组成的,其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1)核酸 衣壳 4 核酸
(2)蛋白质 氨基酸 (3)2 囊膜 4 核酸1.有丝分裂间期实为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具体的准备内容不包括( )
A.DNA复制 B.蛋白质合成
C.能量准备 D.赤道板合成
解析:选D。因赤道板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故其不需准备。
2.强烈的紫外线和激光的照射,均会使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停留在中期。其根本原因是紫外线和激光会( )
A.破坏细胞膜 B.打断微质
C.破坏ATP D.破坏着丝粒
解析:选B。由微质构成的纺锤丝是牵动染色体的结构,若微质被破坏,则染色体的移动就会停止下来,故B符合题意。
3.只能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是( )
A.肝细胞 B.胚乳细胞
C.肌细胞 D.蛙的红细胞
答案:D
4.下面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一次,海胆细胞可分裂6次
B.人的肝细胞分裂一次,海胆细胞可分裂11次
C.人的肝细胞分裂一次,洋葱根尖细胞可分裂2次
D.小麦根尖细胞在冬天的细胞周期短于春天
解析:选D。小麦在长期适应环境中已形成了冬天细胞分裂慢,春天细胞分裂快的特点,故D是错误的。
5.某同学检查了洋葱根尖1000个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其中有692个处于前期,105个处于中期,35个处于后期,168个处于末期。据此可判断洋葱根尖有丝分裂( )
A.周期中各期相对持续时间是前期>末期>中期>后期
B.进行得比较旺盛
C.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持续的时间比分裂间期要短
D.分裂期中前期持续的时间最短
解析:选A。由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个数,可推知该时期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长短,处于某时期的细胞个数越多,该时期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越长。
6.(2011年广西南宁二中高一检测)下图表示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 )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①⑤④③② D.⑤④③②①
解析:选C。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染色质状态,故应首先选①,排除了B、D两项。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都包含两条染色单体,但是,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因此⑤表示分裂前期,④表示的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后期的变化特点是每个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因此,③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②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
7.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
A.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解析:选A。菠菜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无中心体这种细胞器,故选A。
1.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实质是指( )
A.染色体数加倍 B.同源染色体数加倍
C.染色单体数加倍 D.DNA数加倍
解析:选D。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完成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所以说染色体的复制实质上是DNA的复制。
2.下列为细胞无丝分裂特征的是( )
A.有纺锤体出现
B.无遗传物质的复制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C.无染色体变化
D.有核膜、核仁的消失
答案:C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解析:选AC。无丝分裂在低等动物细胞中比较常见,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等高等动物细胞中很少见,在植物的各种器官的薄壁组织、胚乳细胞中也存在无丝分裂,因此,无丝分裂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动植物细胞中的;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但存在染色质的复制;动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有3种,即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不同,导致了它们有丝分裂的不同,这是因为植物细胞( )
A.有叶绿体和细胞壁 B.有细胞壁和液泡
C.有细胞壁和无中心体 D.有叶绿体和液泡
解析:选C。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密切联系的,根据有丝分裂过程,导致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和中心体。
5.下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三个阶段,a是染色体数,b是染色单体数,c是DNA分子数,a、b、c的数量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解析:选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其数目关系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符合图甲所示;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其数目关系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符合图丙所示。
6.(原创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2009年8月1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文章入选了Nature亮点推荐,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葫芦科植物中发现一种着丝粒复位,着丝粒的激活与休眠和染色体大量的遗失和获得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关于着丝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染色体与着丝粒的数目总是相等的
B.在有丝分裂中期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C.着丝粒的分裂总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后期
D.在细胞分裂间期,着丝粒随染色体的复制而数目加倍
解析:选A。着丝粒的数目等于染色体的数目,故B、D不对,着丝粒的分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在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7.下面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赤道板的最佳时期是①
B.②内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④内有8条染色体
C.产生CO2的场所一定是线粒体
D.观察染色体数目最好选③
解析:选C。赤道板是位置而不是结构,A项错误。②内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而不是8条姐妹染色单体,④内有8条染色体,B项错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D项错误。动物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只有有氧呼吸,场所只有线粒体。
8.以下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无丝分裂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B.有丝分裂能保持亲代和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C.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D.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解析:选C。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可以保持亲代与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洋葱表皮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所以C错误。
9.(2011年黄冈中学高一检测)甲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中DNA含量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该细胞并培养几小时后,DNA含量的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
A.抑制DNA复制的起始
B.刺激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
C.在任何阶段都抑制DNA的复制
D.抑制细胞质分裂
解析:选D。由图中信息知道,甲图正常细胞在间期DNA复制,含量少,而且间期细胞数目最多,分裂期细胞数目少,DNA含量高。乙图表示加入某物质后分裂期细胞数目增多,而且DNA含量高,最可能的原因是分裂期细胞不能分裂,说明该物质抑制了细胞质的分裂。
10.下图为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时间(单位:h)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B.BC阶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
C.CD阶段完成与DNA复制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
D.一个细胞周期(可表示为CD+DE)等于17.3 h
解析:选B。通过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图包含了两个细胞周期,BC+CD和DE+EF。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时间较长;分裂期主要完成细胞分裂,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时间较短。细胞周期是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的过程。
11.下列有关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较短,分裂期时间较长
B.分裂完成后两个正常子细胞的DNA序列相同
C.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D.间期发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解析:选A。细胞周期中,间期大约占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周期的5%~10%。
12.下图中能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与发出纺锤丝的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的曲线是( )
解析:选D。从后期开始,着丝粒分列后形成的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开始向两极移动,所以着丝粒与相应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13.如图为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动物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A表示________,此期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此期细胞核中发生______的规律性变化。乙图中细胞正处于______分裂______期。
(2)乙图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目之比为________。分裂结束时,每个子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乙图中C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细胞生物体以此方式增加__________的数量。细胞在分裂后,可能出现的细胞周期以外的三种生活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图为一个细胞周期的两个时期的示意图,A为有丝分裂间期,B为分裂期。乙图表示的分裂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前期。
答案:(1)有丝分裂间期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 染色体 有丝 前 (2)2∶1 2
(3)中心粒 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4)体细胞 继续增殖、暂不增殖、永不增殖
14.下图A、B、C三图是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________。理由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2)A图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期是________期,该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__个,该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________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________条。
(4)B图处于分裂的________期。
(5)B图中共有染色体_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__个,染色单体________条,该种类的生物细胞中含有染色体________条、________对。
(6)C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图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C图代表的生物,细胞内有染色体________条,该图下一时期细胞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 无中心体
(2)前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纺锤体
(3)6 12 2 6
(4)后 (5)8 8 0 4 2
(6)动物 后 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向两极移动
(7)6 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1.含有较多溶酶体的是( )
A.草履虫 B.骨骼肌细胞
C.叶肉细胞 D.神经元
解析:选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其吞食的食物颗粒,全靠溶酶体内的酶消化分解,故其含有较多的溶酶体。
2.溶酶体内不会含有的酶是( )
A.ATP水解酶 B.蛋白质水解酶
C.脂肪水解酶 D.溶菌酶
解析:选A。因ATP的水解过程不会发生在溶酶体内,故溶酶体内不会含有ATP水解酶。
3.上皮细胞内死亡的细胞器靠________清除掉。( )
A.白细胞 B.巨噬细胞
C.溶酶体 D.内质网
解析:选C。上皮细胞内死亡的细胞器靠上皮细胞自身的溶酶体分解、消化处理,因为溶酶体含有很多种水解酶。
4.下列有关生物膜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膜之间的转化是不可逆的
B.不同生物膜之间的转化需要靠膜的融合
C.不同生物膜之间的转化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D.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膜之间转化的前提条件
解析:选B。间接联系的生物膜间,一种生物膜一部分靠“出芽”的方式离开该膜,转移到另一种生物膜上,靠膜的融合又成为后一种膜的一部分,并且两膜之间这种转化是可逆的。完成膜之间的转化不管是出芽方式形成囊泡还是与膜融合,都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流动性。
5.下列结构不全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
A.核膜、高尔基体、内质网
B.内质网、溶酶体、核糖体
C.叶绿体、细胞膜、线粒体
D.膜泡、高尔基体、溶酶体
解析:选B。因核糖体不具膜结构,故B符合题意。
6.(2011年北大附中高一检测)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下列能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结构有( )
①细胞膜 ②高尔基体膜 ③线粒体膜 ④核膜 ⑤液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解析:选B。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紧密联系,有的直接相连,如内质网膜通常内与核膜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内质网膜还与线粒体膜相连;有的可以间接转化,如内质网膜可以“出芽”形成膜泡,膜泡可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1.胞质溶胶的功能不包括( )
A.选择性吸收营养物质
B.调节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的分布状态
C.加快物质的运输
D.维持细胞的形态
解析:选A。选择性吸收营养物质是生物膜的功能。
2.人在十分饥饿状态下,胰岛细胞合成的胰岛素的原料有相当部分来自( )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解析:选C。人在十分饥饿的状态,食物几乎不能为胰岛细胞提供合成胰岛素的原料——氨基酸,此时溶酶体内的蛋白质酶会分解细胞中的部分蛋白质来为胰岛素的合成提供原料。
3.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将细胞培养在含药品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合成糖蛋白的糖侧链,则此药品可能作用于糖蛋白合成及运输过程中的哪一个细胞器上(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溶酶体
解析:选C。糖蛋白是在内质网上加的糖基团合成的糖侧链,由此推测X作用于内质网。
4.(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解析:选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必须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故B是错误的。
5.组成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 )
A.在结构上相连的生物膜
B.细胞内所有的膜
C.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D.具膜细胞器和核膜
解析:选B。根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及细胞内所有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它们之间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6.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共有的膜系统是( )
A.内质网 B.细胞核
C.细胞膜 D.线粒体
解析:选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内质网、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7.连接沟通细胞膜、高尔基体膜、核膜,使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是( )
A.中心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高尔基体
解析:选C。内质网能外连细胞膜,内接细胞核膜,还能以小泡的形式将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联系在一起。
8.(2011年重庆八中高一检测)内质网腔内的分泌蛋白运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在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通过生物膜的层数是( )
A.4层 B.3层
C.2层 D.0层
解析:选D。内质网腔的分泌蛋白运输到高尔基体是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腔内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后,由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蛋白质包在其中运输到细胞膜,小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在整个过程中,蛋白质分子没有直接穿过膜,故应选D项。
9.作为一个生命系统,细胞内部的各种结构及其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实验中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判断图甲中的a、b、c曲线所代表的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高尔基体在此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判断图乙中的d、e、f曲线所代表的生物膜所属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f曲线先增加后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途径可知,a、b、c曲线所代表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高尔基体的作用是对来自于内质网的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2)由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可通过产生具膜小泡进行相互转化,故可判断d、f、e曲线所代表的依次为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之间的生物膜面积的大小变化。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 (2)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3)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
10.图1表示某种膜结构以及物质进出膜方式,图2表示某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几种生物膜的面积。请据图回答:
(1)癌细胞失去了细胞的识别作用导致易扩散和转移,与图1相比,发生变化的结构是[ ]________。
(2)若图1为红细胞膜,则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钾离子的吸收过程。
(3)请在图2中画出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这几种生物膜的面积变化。
(4)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可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生物膜有________。
(5)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_______性。
解析: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于扩散。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是逆浓度进行且需要消耗能量。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伴随着膜面积的变化,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作为中介的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合成旺盛的细胞,由于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较多且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同时内质网膜与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
答案:(1)C 糖蛋白 (2)a
(3)如下图
(4)核膜、细胞膜、线粒体膜
(5)选择透过1.对高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最有效的光是( )
A.白色光 B.红色光
C.绿色光 D.蓝紫光
解析:选A。白色光包含B、C、D等多种光的复合光,故其对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最有效。
2.阳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如果将一瓶叶绿体色素滤液放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中就会出现一些黑色条带,这些条带应位于( )
A.绿光区
B.红光区和绿光区
C.蓝紫光区和绿光区
D.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解析:选D。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光吸收较少,故黑色条带应位于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3.(2009年高考安徽卷)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解析:选D。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是进行光反应阶段的必需条件。叶绿体基质是进行碳反应阶段的场所,而淀粉就是碳反应阶段合成的。
4.如果将一株绿色植物栽培在含HO的完全培养液中,给予充足的光照,经过较长时间后,18O可能存在于下列哪一组物质中( )
①周围空气的氧气中 ②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ADP中 ③周围空气水分子中
A.只有①是正确的
B.只有①③是正确的
C.除③之外都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解析:选D。将一株绿色植物栽培在含HO的完全培养液中,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周围的空气中,没有蒸腾散失的水分被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在光反应中,HO被光解产生氧气,并能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在暗反应中,ATP被水解,若参与水解的水分子为HO,则ADP中会有18O。
5.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即可发现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浓度
C.升高CO2浓度
D.降低CO2浓度
解析:选D。在光合作用碳反应中,五碳化合物能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成糖类和五碳化合物。植物体内五碳化合物增多,说明C3还原正常进行,CO2的固定减弱,只可能是CO2浓度降低所致。
1.(2010年高考重庆卷)下图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示意图,U、V、W、X、Y代表参与光能转换的物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U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B.V吸收光能后被激发,使H2O分解,产生电子流
C.W为CO2的还原剂,其能量是稳定化学能来源之一
D.U至Y的能量转换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进行
解析:选D。光能转换成电能再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是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
2.如图把叶绿体色素溶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在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不变暗的主要区域是( )
A.B区域 B.A区域
C.C区域 D.以上都不对
解析:选A。叶绿体色素吸收可见光用于光合作用。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部分,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部分,因此,A、C区域变暗;B区域为黄光、绿光、青光部分,色素基本不吸收,故B区域不变暗。
3.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所需要的能量分别来自( )
A.ATP和光能
B.ATP和NADPH
C.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及NADPH
D.光能和ATP
解析:选C。水光解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C3的还原,其能量来自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
4.利用小球藻培养液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在其中加入抑制碳反应的药物后,发现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叶绿素吸收光能的效率下降
B.NADPH等的积累,使光反应速率减慢
C.合成ATP所需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D.碳反应中生成的水减少,使光反应的原料不足
解析:选B。生物体是一个整体,当碳反应受抑制后,NADPH与ATP的消耗减少,而光反应的进行又会使NADPH与ATP积累,产物的积累会使光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释放O2的速率下降。
5.下图是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进行的实验示意图。则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
A.1∶2 B.2∶1
C.8∶9 D.9∶8
解析:选C。由题目可知,A物质和B物质均为光反应阶段所释放出的氧,这些氧来自水的光解。但这两个试管中的水是不同的,A物质来自普通水,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6×2,B物质来自含同位素18O的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8×2,所以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16×2)∶(18×2)=8∶9。
6.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氧气、葡萄糖中的碳、葡萄糖中的氢、葡萄糖中的氧依次来自于( )
①二氧化碳 ②气孔直接吸收 ③水的分解 ④叶绿素的分解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③①③① D.①③①③
解析:选C。光合作用产物中O2中氧全部来自于水,而葡萄糖中的碳和氧均来自CO2,葡萄糖中的氢来源于H2O。
7.(2009年高考海南卷)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 )
A.C3和C5都迅速减少
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D.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解析:选C。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突然停止光照,使光反应产生的ATP、[H]减少,C3的还原迅速下降,因而C3的量增加,同时CO2与C5的结合不受影响,导致C5量迅速减少。
8.如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解析:选C。由图可知,该膜结构上可完成光能的吸收和转化过程,所以该膜结构为叶绿体基粒囊状结构(类囊体)的薄膜,它是光反应的场所,在此能完成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该过程产生的ATP全部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9.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解析:选B。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绿体具有放氧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所以应给予光照。有无氧气产生是利用了好氧细菌生存需要氧气的特征来进行检测的。实验开始装片下应无氧气,NaHCO3稀溶液的作用是分解放出CO2,供光合作用利用。
10.(2009年高考四川卷)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实验,测得数据如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欧洲蕨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石楠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μmol·mol-1
解析:选C。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539 μmol·mol-1的CO2比355 μmol·mol-1的CO2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高,施磷肥比不施磷肥净光合速率高,且施磷肥比不施磷肥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大于CO2浓度升高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值,A正确;6.76-1.37=5.39,3.74-2.18=1.56,5.39>1.56;15.62-5.43=10.19,5.81-3.62=2.19,10.19>2.19,B正确;植物消耗等量的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越多,越适合在干旱环境下生存,由表中数据看出,欧洲蕨更适应干旱环境,C错误;两种植物在539 μmol·mol-1的CO2下比在355 μmol·mol-1的CO2下净光合速率高,即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μmol·mol-1,D正确。
11.将单细胞绿藻置于25 ℃适宜的光照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然后停止光照,发现绿藻体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下列解释不符合的是( )
A.光反应仍进行,形成[H]和ATP
B.光反应停止,三碳化合物还原受到抑制
C.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继续形成三碳化合物
D.由于没有[H]和ATP供应,三碳化合物不能形成(CH2O),三碳化合物含量上升
解析:选A。突然停止光照后,[H]和ATP供应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到抑制,但CO2的固定即三碳化合物的形成仍在继续,所以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
1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由主要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据图完成问题:
(1)该生理活动的名称是________。
(2)它主要是在叶肉细胞内被称为________的细胞器中进行的。
(3)图中字母A、B、C各自所代表的物质的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4)图中编号①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5)如果在该细胞器基质中的酶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则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中,最先受到影响的阶段是________。
(6)色素吸收的________能,在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阶段部分被转移到________中,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再经过这一生理过程的________阶段,转变为________化学能。
答案:(1)光合作用 (2)叶绿体
(3)ATP [H] 糖类(主要为C6H12O6)
(4)水的光解 (5)Ⅱ(碳反应)
(6)光 Ⅰ(光反应) ATP Ⅱ(碳反应) 稳定的
13.(2010年高考浙江卷)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图甲 图乙
请回答: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________和________更高。
(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 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________。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___和___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解析:甲图中的曲线上反映出的信息有两方面: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所以(1)应该填写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CO2浓度过高会抑制呼吸作用,乙图中的曲线b~c段上升缓慢的原因就在于此;c~d段急剧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消耗大量CO2所致,d点时大气中CO2浓度比瓶内高,所以打开培养瓶塞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不仅需要较强的光照,还需要适宜的CO2浓度,CO2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限制光合速率。
答案:(1)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2)CO2浓度过高使细胞呼吸减弱 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2 提高
(3)适当提高CO2浓度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1.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用于( )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
C.与[H]结合生成水
D.氧化有机物
解析:选C。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并产生大量能量。
2.(2009年高考广东卷)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洒精,此过程不生成( )
A.ATP B.CO2
C.三碳化合物 D.乳酸
解析:选D。乳酸是乳酸菌等进行乳酸发酵或无氧呼吸的产物,故D符合题意。
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细胞呼吸
解析:选D。因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而不是细胞呼吸的条件,故D是错误的。
4.花匠养花时都会在花盆底部钻一小孔,其目的是( )
A.多余的水能够流出
B.根细胞得到更多的营养
C.排出多余的气体
D.向根细胞提供氧气
解析:选D。根在花盆的土壤中进行有氧呼吸需要氧气,而花盆中通气条件较差,氧气较少,故D符合题意。
5.临床上医生常用充氧的方法为病人驱逐蛔虫,其根本原因是蛔虫( )
A.属于低等生物
B.在肠道中营寄生生活
C.属于爬行动物
D.在肠道中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选D。人体肠道内是一个缺氧环境,寄生在这里的蛔虫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故可用充氧的方法对其进行驱逐、杀灭。
6.现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农村仍有用土窖贮藏红薯的习惯做法。当贮藏时间较长,刚刚打开窖口时,人们往往会闻到一种( )
A.臭鸡蛋味 B.醋酸味
C.酒味 D.甜味
解析:选C。土窖是一个缺氧环境,窖中的红薯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一定量的酒精,故C符合题意。
1.能够完成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结构单位是( )
A.呼吸系统 B.线粒体
C.细胞 D.肺泡
解析:选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成于胞质溶胶内,第二、三阶段完成于线粒体,故C符合题意。
2.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出现在有氧呼吸的( )
A.三个阶段 B.第一阶段
C.第二阶段 D.第三阶段
解析:选C。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脱羧产生CO2。
3.细胞内的丙酮酸在一系列酸的作用下分解为CO2和[H],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叫做( )
A.脱羧反应 B.分解代谢
C.无氧呼吸 D.中和反应
答案:A
4.下面含有较多线粒体的是( )
A.水绵细胞 B.蓝藻
C.菠菜叶肉细胞 D.山羊肝细胞
解析:选D。因为动植物相比较,动物细胞所含的线粒体多于植物细胞,故D为正确答案。
5.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与我们相比( )
A.肌肉数目较多
B.肌肉细胞内线粒体较多
C.神经纤维较长
D.胰岛细胞内高尔基体较多
解析:选B。因为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而刘翔肌肉细胞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能量,故B符合题意。
6.叶绿体和线粒体常被人们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主要原因是其含有一定量的( )
A.RNA B.双层膜
C.DNA D.酶
解析:选C。因为叶绿体和线粒体含有一定量的DNA,其中携带着一些遗传信息,从根本上控制着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功能,故这两种细胞器被人们称半自主性细胞器。
7.(2011年成都七中高一检测)2 mol葡萄糖在人体心肌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即通过有氧呼吸共净生成几个ATP( )
A.60个 B.36个
C.72个 D.76个
解析:选D。1 mol葡萄糖在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共净生成38个ATP,故2 mol共净生成76个ATP。
8.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食用泡菜的习惯,试想小红的妈妈在腌制泡菜时,哪项做法是错误的( )
A.将泡坛口与泡坛盖密封
B.间隔一定时间掀开泡坛盖
C.泡制前一定要蔬菜洗净
D.选择无纹裂和沙眼的泡坛
解析:选B。腌制泡菜的实质是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过程,而经常掀盖就会破坏坛内的无氧环境,影响泡菜的腌制,故B做法是错误的。
9.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是最高级的生物,但人的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仍然能进行无氧呼吸,使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这说明( )
A.人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B.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形成的
C.人体内需要一定的乳酸
D.人与乳酸菌的关系最近
解析:选B。因为地球早期的生活环境是无氧的,那时生物的呼吸方式均为无氧呼吸,后来地球上出现了氧气,生物便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形成了有氧呼吸,故B符合题意。
10.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是合成部分氨基酸等物质的原料,故有人称细胞呼吸为生物代谢的枢纽( )
A.[H] B.丙酮酸
C.乳酸 D.酒精
答案:B
11.下面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草履虫吞食食物颗粒离不开细胞呼吸
B.接种疫苗后的发热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伤口处的发热有利于愈合
D.向粮仓内充N2可使种子细胞得到N元素
解析:选D。向粮仓内充N2的目的是降低温度,抑制种子的细胞呼吸,进而减少种子内有机物质的消耗,故D是错误的。
12.按下表的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的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细胞器完整) 甲 25 mL 75 mL 无氧
乙 25 mL 75 mL 通氧
50 mL 未处理 丙 25 mL 75 mL 无氧
丁 25 mL 75 mL 通氧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的能量转化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酵母菌的呼吸类型。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13.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O2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O2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
(2)该器官的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细胞呼吸方式是________,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所用的底物是________。
(3)当外界氧气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解析:无氧时非绿色器官的全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加。
答案:(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葡萄糖
(3)1.5
14.(2011年南开中学高一检测)如图A装置用以测定大麦种子(主要成分是淀粉)萌发时的呼吸速率,装置中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的生命力)。每隔一段时间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体积的变化。气体体积的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B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1)实验开始前应对装置进行________检查,每次测量气体容积前要调整X、Y管的液面至同一水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中K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6小时内气体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种子始终保持活力的情况下,曲线在10小时以后保持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消毒剂对装置A中的大麦种子进行清洗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量的变化就是由萌发种子引起的,原因是该实验缺少________,请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的实验如果由于温度的上升引起气体膨胀,或者外界大气压强降低,则可能造成Y管中的液面________。
(7)如果用等量的蒸馏水替代KOH溶液,其他条件不变,重复装置A的实验,若发现Y管内液面高度没有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采用带叶的幼苗来代替萌发的种子做上述实验,要对试管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气密性 确保测量数值的精确性
(2)吸收大麦种子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3)种子萌发时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的CO2被KOH吸收,故装置中的气体体积减少
(4)此时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被KOH吸收
(5)灭菌,防止种子表面的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或吸收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6)对照实验 增加对照试验,把装置中萌发的大麦种子改为等量的已死亡的种子,其他处理方法不变 下降
(7)萌发的大麦种子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O2和产生的CO2体积相等
(8)遮光 使该幼苗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面对生物膜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膜就是指细胞膜
B.细胞间的识别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细胞中的各种膜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彼此不能相互转化
D.细胞中的膜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
解析:选B。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在生物膜的化学成分中,能体现功能的是位于其上的蛋白质,如细胞间的识别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功能不同,膜的组成成分也不同。
2.下列不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A.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B.直接参与各种蛋白质的合成
C.在人体内有利于脂质物质的运输
D.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
解析:选B。磷脂只能参与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故B是错误的。
3.
右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解析:选C。③的化学本质是磷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甘油、乙醇、苯等有机小分子可自由通过,故C是错误的。
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组成
B.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体现
C.不同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是相同的
D.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不是静止的
解析:选C。不同细胞的细胞膜具有不同的识别功能,控制出入细胞的物质也不同,而这些功能均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故C是错误的。
5.科学研究发现,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下列哪种是由核糖体合成且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 )
A.血红蛋白 B.呼吸氧化酶
C.胃蛋白酶原 D.性激素
解析:选C。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胃腺细胞外面的胃膜,故C符合题意。
6.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
A.细胞膜上几乎没有木糖载体
B.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
C.木糖的浓度太低
D.以上三项都正确
解析:选A。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决定着细胞吸收物质的种类和速度。木糖只能由木糖载体蛋白来运输。
7.假定将甲、乙两个同种植物的成熟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细胞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选B。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可发生渗透作用。甲、乙两细胞均处在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的环境中,开始时,甲、乙两细胞都要发生质壁分离,但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所以甲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细胞液的浓度升高,细胞吸水,导致质壁分离复原。
8.浸入1 mol/L 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的现象,此过程中没有发生( )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 D.渗透作用
解析:选B。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K+、NO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胞内,从而引起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渗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复原。
9.
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概范围。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右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a~d四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是下列哪两个细胞之间( )
A.b~d B.a~c
C.a~d D.d~c
解析:选D。a~d四个图像中,a、d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紧贴在一起,且a图的液泡较d图大,说明a发生了渗透吸水。c图刚发生质壁分离,d图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所以细胞液浓度应介于这两个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
10. 下列生理过程必须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是(多选)( )
A.大部分维生素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红细胞从血浆中摄取K+
C.鲨鱼将血液中的多余盐分通过鳃排出体外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解析:选BC。K+进出细胞的形式均为主动运输;海水中无机盐的浓度高于血浆,故鲨鱼将血液中多余盐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11.
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该蛋白( )
A.无法继续合成 B.可以进入高尔基体
C.可以被加工成熟 D.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
解析:选D。 理解P肽段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经过内质网的加工是分泌蛋白的必经环节。如果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不能进入内质网,则分泌蛋白最终无法形成。注意:A项中的合成过程是在核糖体中进行的。
12.
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定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对水的吸收
解析:选B。由图看出两种离子在细胞内的浓度均可高于细胞外,所以吸收方式都为主动运输;细胞内离子甲的浓度高于离子乙的浓度,说明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两种离子均能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也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培养液中的离子已全部被吸收,所以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不再增加。
13.艾滋病(AIDS)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病毒所引起的。HIV病毒具有囊膜,囊膜是HIV病毒从宿主细胞内出来时裹上的生物膜。下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IV病毒的囊膜基本结构与甲基本相同
B.从结构上看,HIV病毒和乙、丙都具有双层膜,这些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丁和HIV病毒的组成物质完全相同
D.HIV病毒与乙、丙、丁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解析:选A。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HIV病毒具有囊膜,囊膜是HIV病毒从宿主细胞内出来时裹上的生物膜”知囊膜的基本结构与细胞膜相同,题图中甲可代表细胞膜的结构,故A正确。HIV病毒的囊膜与细胞膜基本结构相同,为单层膜结构,故B错;丁为核糖体,其组成物质为RNA和蛋白质,故C错;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乙和丙的遗传物质是DNA,故D错。
14.
如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进行“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在细胞分泌的同时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解析:选D。胞吞和胞吐是膜流动性的具体体现。胞吞是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被识别并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细胞分泌是高尔基体以“出芽”形式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到膜外,因此,部分高尔基体膜的成分转移到细胞膜上;排出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直接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
15.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后使水变甜
B.新鲜萝卜放在清水中变硬
C.干大豆种子浸在水中逐渐胀大
D.春天放在空气中的NaCl潮解
解析:选B。由于清水的渗透压低于新鲜萝卜细胞液的,故清水中的部分水可透过细胞膜、液泡膜等膜性结构进入萝卜的细胞液中,进而使萝卜变硬。
16.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全相同
B.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C.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D.细胞内的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解析:选A。由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可知,不同的生物膜中蛋白质、脂质和糖类三种化合物的含量是有差别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故A项错。
17.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解析:选D。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具有不同的功能,说明组成它们的蛋白质不同,故D是错误的。
18.U形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R及S,并被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图a中黑色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当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溶液表面是一样高还是不一样高?渗透压是相等还是不相等?(参看图b)( )
A.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
B.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
C.左侧较高,且右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
D.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即浓度相等
解析:选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且溶液浓度S>R,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相互渗透时,从R侧渗透到S侧的水分子较多,使S侧液面上升。判断两侧溶液的浓度时,应考虑到S侧高出来的液柱的压力作用。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B.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其方式不属于主动运输
D.大肠杆菌吸收K+需要载体和能量,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选A。果脯在腌制时慢慢变甜是由于糖浓度过高导致水果细胞失水,进而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膜,糖分子进入变甜。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20.变形虫体内相当于我们体内肾脏的是( )
A.食物泡 B.伸缩泡
C.溶酶体 D.线粒体
解析:选C。因为溶酶体具有清除某些代谢产物、衰老死亡细胞、细胞器的功能,故其相当于人体的肾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2分)下图是细胞膜结构图及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对照表。据图和表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mol/L)
被测物质 钾离子 氯离子
海水 0.01 0.50
细胞液 0.59 0.04
(1)图中1是________,2是________,3是________。
(2)图中1是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图中2在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时起________作用。
(3)从表中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________离子并向海水排出________离子。由此可见,该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________性。
(4)钾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多糖分子(糖侧链)
(2)基本支架 载体 (3)钾 氯 选择
(4)主动运输 钾、氯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22.(13分)下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该细胞是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有[ ]______,而无________、细胞壁和________。
(2)图中③为________,它是________的主要场所。
(3)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 ]________。
(4)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的是[ ]________。
(5)结构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
解析: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识别、细胞各部分结构的识别以及它们的组成和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答案:(1)动物 ⑤ 中心体 叶绿体 液泡 (2)线粒体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 (3)⑥ 核糖体
(4)④ 高尔基体 (5)磷脂和蛋白质
23.(12分)某实验小组要对“温度变化是否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进行实验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渗透装置(如下图所示)三套,分别编号为1、2、3。
②在三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保持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三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1组用水浴锅加热至80 ℃,2组用水浴锅加热至40 ℃,3组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三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漏斗的液面刻度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会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缺乏空白对照,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可能的结果与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变化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因而温度变化是自变量。
(2)由于漏斗中是蔗糖溶液,会渗透吸水,液面升高。
(3)该实验中三组温度相互对照,无需设空白对照。
(4)该实验有两种可能性:温度影响水的跨膜运输、温度不影响水的跨膜运输。若是前者则液面上升高度不同,若是后者则液面上升高度相同。
答案:(1)环境温度
(2)上升 漏斗内的浓度较大,会从外界吸收水分,使其液面上升(单位时间内渗透进入漏斗的水分多于渗出的水分,使其液面上升)
(3)不需要空白对照,因为三组温度已经体现了温度变化,形成了对照
(4)①若三组装置内液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则说明温度变化不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②装置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则说明温度变化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24.(13分)下图为某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让该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同位素将依次出现在图中的哪些部位(用图中号码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部位的物质(图上方的黑圆点),首先是附着在[ ]________上的[ ]________合成的________类物质。
(3)⑤是由[ ]________加工并分泌到细胞外。
(4)此细胞对该物质还具有________的功能。
(5)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放射性氨基酸在核糖体和内质网上的含量变化曲线。
解析:从图的各部分特征上看,②是核糖体,①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④是细胞膜,⑤是分泌到细胞外部的蛋白质类物质。结合外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的过程考虑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放射性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体现出该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答案:(1)②①③④⑤ (2)① 内质网 ② 核糖体 分泌蛋白 (3)③ 高尔基体 (4)分泌 (5)见下图1.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方可观察到
B.所有细胞的形态、功能都类似
C.新生婴儿与成年人相比,主要差异表现在细胞体积大小不同
D.大象细胞的体积不比蚂蚁细胞的大
解析:选D。多数细胞体积很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也有些细胞可用放大镜观察(如西红柿果肉细胞),甚至有些细胞可用肉眼观察,如鸵鸟的卵细胞;不同细胞其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新生婴儿与成年人相比,主要差异不在于细胞体积而在于细胞数量;大象与蚂蚁相比,其细胞体积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细胞数量。
2.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
C.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没有生命
D.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解析:选B。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仅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酵母菌 B.SARS病毒
C.蓝藻 D.大肠杆菌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大家对病毒的初步认识和对日常生活中新事物的认知程度。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
4.关于细胞与细胞学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罗伯特·胡克用原始显微镜观察从软木塞上切下的薄片,发现软木片由许多小室构成,但他所看到的仅是死细胞的壁
B.通过细胞学说,可统一花草树木与鸟兽虫鱼
C.魏尔肖先提出细胞必定来自细胞,然后,施莱登与施旺先后提出动植物均由细胞产生
D.细胞学说的建立可使人们将千变万化的动植物界统一起来
解析:选C。施莱登与施旺先提出细胞学说中的“动植物均由细胞组成”,然后才是魏尔肖提出“细胞只能来自其他细胞”。
5.下面哪种组织中的细胞呈梭形( )
A.植物保护组织 B.人体神经组织
C.人体肌肉组织 D.植物分生组织
答案:C
6.(2011年华师一附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
B.光学显微镜借助于可见光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
C.电子显微镜借助于电子流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
D.最精确的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000倍
解析:选D。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借助于可见光,让被观察的物像通过物镜到达目镜,物像被两次放大,最终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虚像。由于可见光的波长是380 ~760 nm,因此再好的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也只有1500倍。电子显微镜借助于电子流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由于在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很短。故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1万乃至上百万倍。
7.下面不属于分子细胞学水平的研究内容是( )
A.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B.线粒体的形态特点
C.细胞核内DNA分子的合成过程
D.细胞内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解析:选B。ACD三项均是从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研究,而B则是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细胞,故B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蓝藻细胞的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能看到
C.细胞学说阐明了一切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
D.噬菌体能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解析:选C。细胞学说由19世纪的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他们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植物和动物,故C是正确的。
2.据细胞学说的内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无细胞结构,因此病毒不属于生物
B.高等动物的功能单位是细胞
C.高等植物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D.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解析:选A。绝大多数生物,如动物和植物等,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只有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但它也有繁殖等生命活动现象,也属于生物。
3.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学说的主要提出者
B.细胞是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C.有许多科学家对细胞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解析:选C。细胞学说有一个创立和发展,完善的过程。自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之后,又有魏尔肖等科学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细胞学说的含义加以深化和丰富,故C项正确。
4.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面关于细胞学说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生物界有机结构的多样性因细胞这一共同特征而统一起来
B.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新缘关系
C.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D.为达尔文进化论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解析:选D。细胞学说把动物和植物统一到均由细胞构成这一基础之上,使人们看到了生物界的共性和统一性,也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将生命科学的研究引领到细胞水平。A、B、C三项均是对细胞学说意义的陈述,D项不符合科学史实。
5.下列有关细胞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罗伯特·胡克的《显微图谱》的问世,人们提出了原生质论
B.实验细胞学创立于19世纪80年代
C.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细胞学发展到了亚显微水平
D.在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可以看到高尔基体基本形态结构
解析:选A。罗伯特·胡克的《显微图谱》于17世纪问世,描述的细胞是植物的死细胞,而原生质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描述的细胞是完整的活细胞,故A是错误的。
6.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所有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②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学说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D。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单位,也就是说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使细胞及其功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 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 cm处 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⑤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 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⑦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⑧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A.①③②④⑤⑦⑧⑥ B.③④①②⑤⑦⑧⑥⑦
C.④③①⑦②⑥⑤⑧ D.①②③④⑦⑥⑤⑧
解析:选B。高倍显微镜使用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然后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接着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 cm处;再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8.根据如图显微结构回答:
(1)绿眼虫和变形虫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生物,由此也可以说明________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二者都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直接进行________,由此也可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
答案:(1)细胞 单细胞 细胞 (2)繁殖 细胞
9.(2011年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检测)显微镜是生物学科中最为重要的观察工具之一,下面是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在低倍镜下寻找到需观察的细胞后,若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则操作的主要程序为:
①把________移到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物像清晰。
(2)下图1是在使用目镜为10×,物镜也为10×的显微镜下观察蛙的皮肤上皮细胞时的视野,下图2是更换物镜后的视野,则更换的物镜应为________(放大倍数)。
(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一般需经染色才能较清楚地观察到,若无染色剂,应怎样调节显微镜也可较清楚地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低倍镜换为高倍镜进行观察的主要程序是:
①先把要观察的物体移至视野中央;②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③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2)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变化,视野的直径由8个细胞组成,放大后只看到中间的2个细胞,即放大了4倍,所以更换的物镜应为40×。
(3)显微镜下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根据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可推知实际的流动方向仍为逆时针。
(4)颜色浅的标本在显微镜下一般不易观察清楚,需经染色,若无染色剂可调节光圈(或反光镜)降低视野的亮度,这样也可以较清楚地观察到物像。
答案:(1)①要放大观察的物体 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③调节细准焦螺旋 (2)40× (3)逆时针 (4)缩小光圈(或调节反光镜)降低视野的亮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属于调节生长发育的信息有( )
A.甲状腺激素 B.碘
C.Na+ D.Ca2+
解析:选A。在A、B、C、D四者中仅A具有调节生长发育的功能,故其属于调节生长发育的信息。
2.专门接受化学信号的细胞为( )
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目的细胞 D.信使细胞
答案:D
3.第二信使携带的信息由________传递到细胞内和整个细胞。( )
A.胞质溶胶 B.膜
C.内质网 D.生物电
解析:选B。整个细胞膜是连续的,细胞膜与细胞内的膜也是相连接的,故B符合题意。
4.人在突然受到惊吓时,机体不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A.身体打颤
B.肾上腺素增多
C.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
D.脂质合成加快
解析:选D。人在受到惊吓时,首先引起肾上腺加快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肝细胞或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转化成胞内信号环腺苷酸,然后再由环腺苷酸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血液或肌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同时抑制脂质的合成,以应对突发事件,故D是错误的。
5.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及核孔 B.球状结构的核仁
C.丝状的染色质 D.染色体中的蛋白质
解析:选C。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生物的遗传和代谢。
6.用蛋白酶处理染色质后剩下的细丝状物质是(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和蛋白质
解析:选A。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而蛋白质可被蛋白酶所分解,故A符合题意。
7.细胞中,不能作为DNA载体的是( )
A.核糖体 B.染色体
C.线粒体 D.叶绿体
解析:选A。因核糖体不含DNA分子,故其不能作为DNA载体。
8.蛋白质分子能够通过的结构有( )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细胞膜和液泡膜
C.选择透过性膜
D.细胞壁和核孔
解析:选D。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核孔是大分子通道,故属于大分子的蛋白质可通过细胞壁和核孔。
9.完成与内环境之间信息传递的膜是( )
A.细胞膜 B.核膜
C.高尔基体膜 D.内质网膜
解析:选A。内环境是细胞间隙的液体环境,与其接触的只能是细胞膜,故A符合题意。
10.能够引起细胞信号转导的物质是( )
A.维生素C B.激素
C.消化酶 D.氨基酸
解析:选B。能够引起细胞信号转导的物质,如激素等,首先与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然后产生胞内信号,将其携带的信息由膜传递到细胞内,最终导致生理效应的表现。
1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与信息传递的关系是( )
A.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是孤立的生理过程
B.信息传递对物质和能量代谢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C.信息传递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
D.物质代谢只包括合成代谢
解析:选B。物质代谢同时伴随着能量代谢,其中,信息传递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又为信息传递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12.以下不属于细胞通讯的信息的是( )
A.调节生长发育的信息 B.遗传信息
C.神经信息 D.语言信息
解析:选D。A、B、C三项都属于细胞通讯的信息。
13.细胞核中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结构是( )
A.核被膜 B.染色质
C.核仁 D.核孔
解析:选C。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核糖体RNA)。
14.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核被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解析:选A。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和消耗代谢产生的能量。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例如相邻的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所以B项不准确。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着呼吸作用所需的多种酶,故C项错误。核被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交换的通道,但只能保证RNA分子通过核孔运出细胞核及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胞核,而并非“RNA和蛋白质自由进出”。故D项错误。
15.利用链霉素或青霉素可使核糖体与单链的DNA结合,这一单链DNA就可代替mRNA翻译成多肽。该材料证明了( )
A.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
B.遗传信息由RNA流向蛋白质
C.遗传信息由DNA流向蛋白质
D.遗传信息由蛋白质流向DNA
解析:选C。因为单链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当单链DNA与核糖体结合后,单链DNA就代替mRNA合成了多肽,故C符合题意。
16.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性激素的传输方式是( )
A.①② B.③
C.① D.②
解析:选C。①图所示有血液循环参与,为激素的传输方式,所以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为①;②图所示是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中介物传输;③图所示为细胞产生的物质作用于自身。
17.生物体内细胞间通讯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下图所示,图中的“化学物质”指的是( )
A.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重要激素
B.细胞膜上受体所识别的酶
C.DNA调节细胞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D.生物体吸收的食物分子
解析:选A。由题图中的信息可知: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该物质是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激素。
18.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
B.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
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解析:选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不可能相同。
19.下面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NA→DNA B.DNA→rRNA→蛋白质
C.DNA→mRNA D.RNA→DNA
解析:选B。rRNA仅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不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活动,故B是错误的。
20.对山羊而言________不属于信号分子( )
A.牧草的绿色 B.生长激素
C.胰岛素 D.神经递质
解析:选A。牧草的绿色对山羊而言只是一种环境刺激,并且它也不是化学物质,故不属于信号分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15分)下图是对变形虫进行去核和再植核的有关实验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去核的部分细胞质,可以生活一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独的核不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存活一段时间后最终死亡。但如果在去核后三天,再植回一个细胞核,又能够恢复生命活动,生活正常(如图所示),由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变形虫在去核后仍能存活一段时间,是因为细胞质中已合成的蛋白质仍能发挥作用。单独裸露的细胞核,失去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供应,很快死亡。变形虫失去核以后,不能继续合成蛋白质和酶,因此,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最终死亡。当重新植回核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这说明了: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正常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它们相互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1)已合成的蛋白质仍可发挥作用
(2)缺少营养和能量
(3)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22.(12分)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回答:
(1)图A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①________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_______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________,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________,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________。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1)血液 受体
(2)细胞膜接触 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通道 胞间连丝
(4)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3.(10分)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研究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闻香识女人”的奥秘。现在我们已知道,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每个单独的嗅觉受体细胞只表达一种并且只有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有多少种,就有多少类型的嗅觉受体细胞。每一种受体能探测到有限数量的气味物质。当气味物质分子流动到我们的鼻端黏膜处的嗅觉受体细胞处时,气味物质分子可以粘附于细胞膜上特殊的气味受体上;我们基因的3%被用来编码嗅觉受体细胞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下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模式图(局部):
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分子,C代表________。
(2)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与图中[ ]________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3)图中A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最终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4)气味物质分子一旦与气味受体细胞结合后,该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使嗅觉分辨能力下降,B的完整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A代表蛋白质分子,C代表多糖;(2)细胞膜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3)A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控制的;(4)神经元细胞接受刺激,兴奋部位的电位发生改变,即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5)图中B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1)蛋白质 多糖 (2)A 气味受体 (3)DNA(或基因、遗传物质) (4)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5)磷脂双分子层
24.(13分)下图甲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3的成分及其各级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所示结构为________的亚显微结构。图甲中1所示的结构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
(2)图甲中2所示结构是________,代谢旺盛的细胞该结构数目多。
(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结构是________(用数字表示)。
(4)图乙中①控制②的合成,①是________分子,鉴定②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乙中④转化成③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遗传物质呈④状态时,不能发生DNA分子转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乙中①在动物细胞中除了在④上外,还分布在________中。
解析:(1)图甲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亚显微结构,1表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故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2)图甲中2表示核孔,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多。(3)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在末期,又重新形成新的核膜和核仁。(4)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①是双螺旋结构的DNA,②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5)由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这一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的末期。(6)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动物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
答案:(1)细胞核 4 (2)核孔 (3)1、4 (4)DNA 双缩脲试剂 (5)末 在染色体状态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分子结构稳定,不能解旋,故不能转录出RNA (6)线粒体1.(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卷)细胞膜上一般不含( )
A.胆固醇 B.磷脂
C.血红蛋白 D.糖蛋白
解析:选C。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含有少量的多糖和胆固醇,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
2.下图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 )
解析:选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排列方式为:亲水性头部排在外侧,疏水性尾都排在内侧。
3.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信息传递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磷脂 B.脂肪
C.核酸 D.蛋白质
解析:选D。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运输物质的载体,有的是识别作用的糖蛋白,有的是接受信号的受体,有的是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所以蛋白质与细胞识别、免疫、信息传递有着密切关系。
4.植物细胞壁之所以具有机械支持、维持细胞形态、防止细胞过度吸水而破裂的作用,与其有重要关系的是含有一定量的( )
A.蛋白质 B.木质素
C.纤维素 D.果胶
答案:B
5.(2010年高考上海卷)下图表示一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
A.该膜中载体也能运输蔗糖
B.碘以该方式进入海带细胞
C.该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D.该方式发生在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
解析:选D。从图中得出,该过程需要载体协助,不需要能量,属于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只能进行顺浓度运输,D项正确。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因此载体蛋白只能运输一种或一类化合物,A项错;碘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项错;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过程均存在一个最大运输速率,C项错。
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应用。较大物质进入细胞内往往是该物质与膜上的某种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并与质膜一起内陷形成小囊,随后从质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小泡,进入细胞内部,这一过程称胞吞作用。由于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所以其进入细胞内,只能通过胞吞作用。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其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1.下列特性与细胞壁的功能有关的是( )
A.流动性 B.保护性
C.选择透过性 D.相对稳定性
解析:选B。因为细胞壁由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组成,具有一定坚韧性,故B符合题意。
2.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异体细胞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该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的表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选B。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故B符合题意。
3.(2011年广东华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物质转运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 )
A.甘油 B.叶绿素
C.花青素 D.Na+
解析:选D。此物质的转运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需要载体,消耗ATP,是主动运输。甘油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叶绿素、花青素是存在于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不在细胞间转运。Na+可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且是主动运输。
4.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不需要载体和细胞提供能量的是( )
A.葡萄糖和氨基酸 B.钾离子和钠离子
C.甘油和乙醇 D.碘离子和氯离子
解析:选C。因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磷脂双分子层,而甘油和乙醇溶于磷脂,故它们可以自由扩散的形式通过细胞膜,而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
5.(2011年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检测)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培养的细胞,下列物质吸收量正确的一组是( )
解析:选B。呼吸抑制剂处理培养的细胞,使细胞中能量的产生减少,主动运输减慢。
6.某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
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自由扩散
C.胞吞和胞吐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
7.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选B。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8.由于海水污染,某养殖场测试后发现,海带吸碘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 )
A.海带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减少
B.海水中碘离子浓度下降
C.海带的呼吸强度减弱
D.海带细胞膜上的载体数目减少
解析:选C。因为海带吸收碘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故C符合题意。
9.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B]__________的组成单位是________。构成细胞膜基本支架的结构是
[ ]__________。
(2)与细胞膜的识别功能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__。
(3)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性。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哪些结构的不同?
______________(填写标号)。
(5)细胞膜的外侧是____________(M、N)侧,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分析人体细胞内外成分,发现细胞内外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差别很大,这说明细胞膜具
有哪些生理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该种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氨基酸 D 磷脂双分子层 (2)E 糖蛋白 (3)流动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4)B (5)M M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6)①细胞膜能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分离开,维持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并且具有保护作用;②细胞膜还能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7)流动镶嵌模型
10.下图为某种物质运输的过程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示物质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③的物质名称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出入必须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___。如果该细胞是人的红细胞,则O2、K+、葡萄糖三者中,可能是③的是________。
解析:题图示被运输的物质(③)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①)和能量(②),因此属于主动运输。图中①(膜上的载体)有高度选择性,使细胞膜成为选择透过性膜。主动运输过程中涉及能量的消耗。至于具体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同则是需要记忆的。对细胞吸收O2、K+、葡萄糖来说,方式依次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无论何种方式的运输都必须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答案:(1)主动运输 物质逆浓度梯度被运输,且需载体和能量 (2)载体 能量 被运输的物质 (3)流动性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