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1.答题前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信息。
2.请按照要求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3.试卷整洁,字迹清晰。
单选题(每题3分,共20题)
1.如表为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各国进行变法意在( )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A.废除陈规陋习 B.建立君主专制
C.抵御蛮夷入侵 D.实现富国强兵
2.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把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推行新法不得民心 B.社会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战国时期旧贵族仍有较大势力 D.吴起、商鞅变法时机还不成熟
4.“(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5.如表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摘要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摘要二各国变法 摘要三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摘要四百家争鸣
A.大变革时代 B.统一国家建立
C.社会繁荣与开放 D.民族关系发展
6.如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
A.殊途同归 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
C.强者的共鸣 D.知人善任
7.有学者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经济上的,一项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变法举措( )
A.规范了土地封授制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 D.避免了社会两极化
8.秦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旨在说明商鞅变法( )
A.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B.推动了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
C.有利中央集权体制的构建
D.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迅速推广
D.修建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10.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1.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
12.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这推动了( )
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
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
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
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13.经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 B.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14.北魏统一北方后,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具体表现是( )
①社会矛盾激化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人民起义不断
④争权夺利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B.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
C.符合了人们的愿望
D.得到了鲜卑贵族的一致支持
16.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来自军事和( )
A.政治 B.财政 C.社会 D.道德
18.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
A.加强军队训练 B.整顿改革吏治
C.限制官僚特权 D.改革科举制度
19.“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无意那种“笔头去取千万端”的争论,力求客观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下列关于其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的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
21.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材料二: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8分)
22.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又不能旱,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
材料二: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腐败。升为禁军的很多,每遇荒年,又把招兵看作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熙宁三年行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的,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备盗。后来才教保长以武艺,教他去转教保丁。王安石欲以民兵代募兵。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性质。(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 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5分)
1.【答案】D
【解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改革,D项正确;
2.【答案】B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3.【答案】C
【解答】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均适应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求,吴起被乱箭射死,商鞅被杀,反映社会转型时期旧势力仍有较大权力,故选C;
4.【答案】C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后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有利于加强对百姓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与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相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材料“家给人足”相符;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有利于调动士兵积极性,增强军事力量,与材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相符,故①②③正确;
5.【答案】A
【解答】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主要体现在各国的变法,生产方式的变革等,A项正确;
6.【答案】C
【解答】商鞅有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排除B,C正确;
7.【答案】B
【解答】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这一土地国有制度,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
8.【答案】B
【解答】由材料“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可知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故B项正确;
9.【答案】A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一个,A选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故A项正确。
11.【答案】C
【解答】“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表明商鞅变法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人身有危险,说明了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故C正确;
12.【答案】D
【解答】材料“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体现的是民族之间的通婚,是民族融合的表现,D项正确;
13.【答案】D
【解答】材料中“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表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趋势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
14.【答案】D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不断,故①②③正确。
15.【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源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A正确;
16.【答案】B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不是孝文帝改革时期的目的,故④错误;
17.【答案】B
【解答】北宋存在着积贫积弱的问题,因此与军事、财政有关,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18.【答案】B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整顿改革吏治,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B
【解答】①是庆历新政的内容,排除;②③④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故②③④正确。
20.【答案】C
【解答】根据史实我们可知,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最终挽救宋朝的统治危机也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辽朝和西夏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并没有解除财政危机,A、B、D三项不准确;
21.【答案】(1)措施:改汉姓;学汉语。
(2)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22.【答案】(1)效果:保证了农业灌溉,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对防洪抗灾起到重要作用;充实军粮储备;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目的:纠正禁军腐败问题;解决冗兵问题(精简军队);防止盗贼(维护社会治安);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挽救统治危机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一场改革运动。
23.【答案】(1)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