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1.答题前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信息。
2.请按照要求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内。
3.试卷整洁,字迹清晰。
第I卷(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
1.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古人类中,会种植农作物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2.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延续的时间很不平衡。西亚约在公元前9 000年由中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采集、狩猎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磨制石器的使用 D.开始使用火
3.《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 B.西汉 C.秦朝 D.春秋战国
4.春秋时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分封制濒于崩溃 C.诸侯与周天子地位相同 D.诸侯势力强大
5.《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王位世袭制
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7.“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所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工商皆本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创立皇帝制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颁行“推恩令”
9.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
A.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B.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 C.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D.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
10.在如图所示的唐朝行政系统示意图中的“?”处应填入(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社会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对外贸易发达
12.魏晋时期,读书人贾六,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中下品”,推荐到怀远县作县令。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军功授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据统计,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缓解“冗兵”问题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D.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14.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
A.南北面官 B.奏折制度 C.行省制度 D.猛安谋克
15.《元史 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元朝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③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这一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8.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 )
A.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 B.指责唐玄宗实行暴政 C.揭露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19.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
A.开始使用牛耕 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0.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
A.商品流通规模 B.冶铸业发达
C.海外贸易繁荣 D.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
21.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 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
22.明朝天启年间,权宦魏忠贤把持朝政,私植党羽,尽诛异己,正直大臣“约六七十人”被杀,东林党人也惨遭浩劫。这反映出天启年间( )
A.专制皇权渐趋衰弱 B.中枢运行机制的异化
C.官僚政治趋于瓦解 D.宰相退出了权力中心
23.1840年以前,清政府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南京条约》签订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表明清政府( )
A.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开始产生 B.彻底摒弃了传统宗藩观念
C.逐渐重视履行国际条约义务 D.从华夷之道走向近代外交
24.如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25.“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
A.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主要内容。(6分)
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程序。(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罢宰相”的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8分)
27.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进步,是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摘编自韩昇《“三省六部制”从制度上避免腐败》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选官的主要依据。(10分)
材料二中“这套制度”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政治运作的主要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代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因素。(6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A A B A C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D D D C B C D A
21 22 23 24 25
B B D D C
26.(1)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
(2)制度:三省六部制。程序: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朱元璋。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7.(1)主要原因:庶族地主的壮大;统治者用人政策的调整;南北朝考试取士的基础。
依据:考试成绩。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权力分工,相互牵制,有效监督。
(3)因素: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