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统一
隋文帝
隋炀帝
下扬州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
604年,杨广即位,是为炀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1、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一、隋朝兴亡
隋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
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1、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
也有备水旱赈济、遍于乡间的义仓。
2、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605年,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便于运送贡赋,控制全国。
2、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605 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
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
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2、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知识要点
隋朝的经济建设
隋文帝
1
2
3
广设仓库: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
兴建两都:隋文帝兴建大兴城;
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
开通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史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史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
史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汴河直进船》
思考:史料一中的“渠”和史料二中的“河”指什么?
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渠和河”都是指隋朝大运河。
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
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史料探究
隋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及原因
3、隋末起义
(1)时间:611 年,山东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2)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表现:
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4、隋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起兵:
建立:
统一: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武周政治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2.唐朝政治演变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3.民族交融
西突厥、东突厥、回纥、吐蕃、靺鞨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①东突厥:
东突厥南侵,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获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唐与突厥
(军事打击→设置机构)
②西突厥: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
③8世纪,东突厥反叛,唐支持回纥再灭东突厥,突厥退出了历史舞台。
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纥改名回鹘,后大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渐形成维吾尔族。
唐与回纥
(册封)
回纥贵族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与靺鞨
(册封)
渤海石灯塔
车书本一家”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
基本停止纷争。
唐与吐蕃
(和亲、会盟)
布达拉宫
唐蕃会盟碑
这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
此画以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李世民坐步辇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1)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交融的影响
(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背景
1、安史之乱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材料一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三 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2).概况
①: 755年,安禄山借
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
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持
续八年之久
②: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
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
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
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②、破坏了北方的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3).影响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朝廷统治腐朽,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再加上连年灾荒。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死于宦官之手:顺宗、宪宗、敬宗
由宦官拥立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1)背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朝廷统治腐朽,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再加上连年灾荒。
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背景:
(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1)五代: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3、五代十国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1)五代: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3、五代十国
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与藩镇割据的关系: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小结
32
民族
政策开明羁縻府州民族交融边疆扩充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隋唐一统
盛世繁荣
安史一役
藩镇林立
开凿运河
曲辕筒车
轻徭薄赋江南进步
政治
经济
政权统一;盛世迭起;民族交融
课堂检测
1.唐朝的一名官吏,8世纪初在于阗任职,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任职的部门隶属于(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C
2.西周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诸侯;东汉时期,刺史逐渐取得地方军政大权;唐朝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节度使。从西周到唐朝,地方最高长官实质上( )
A.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B.带有明显的武人倾向
C.是时代下的无奈产物 D.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
B
3.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 )
A.战而后和 B.结盟 C.和亲政策 D.息事宁人
C
4.历代开国明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B.发展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A
5.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看法最恰当的是( )
①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②大运河见证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③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④大运河曾盛极一时但是短命而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选择题
1.唐朝的一名官吏,8世纪初在于阗任职,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任职的部门隶属于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2.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唐都长安的胡化盛极一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府 B.唐代长安已被少数民族攻占
C.唐朝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D.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3.西周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诸侯;东汉时期,刺史逐渐取得地方军政大权;唐朝时期,地方最高长官为节度使。从西周到唐朝,地方最高长官实质上
A.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B.带有明显的武人倾向
C.是时代下的无奈产物 D.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
4.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武则天当政 B.安史之乱 C.唐玄宗即位 D.黄巢起义
5.关于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以下政策与之相关的是
A.战而后和 B.结盟 C.和亲政策 D.息事宁人
6.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754年)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8.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这表明唐朝( )
A.地方管理制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B.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制度上的隐患
C.南方和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行政区划突出了山川形便的价值取向
9.《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新唐书》载:藩镇拥,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上述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辖区内赋税 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威胁了中央的政权 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10.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B.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
C.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
D.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作者强调( )
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唐室政治的合理性
C.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12.唐玄宗时期,政府专门下诏:“南北衙百官等,如闻昭应县两市及近场处,广造店铺,出货与人,干利商贾,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赁店铺,每间月估(租金),不得过五百文。”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经营店铺与民争利 B.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
C.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D.城市租赁业较为兴盛
13.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缗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
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D.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14.唐代在长安和洛阳以及所有的地方州县都设有市署。市署掌握“市”门的钥匙,实施着严格的门禁制度。同时负责监督商品质量、物价,交易是否正当等情况。由此可见,唐代市署的设置( )
A.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限制并规范商业的发展 D.稳定了地方统治秩序
15.《新唐书》记载:“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该记载描述的是唐代的( )
A.监察制度 B.赋税制度 C.侦缉制度 D.宵禁制度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唐朝中期,刘晏兼任盐铁使期间,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
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在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平时备盐以应对盐荒。他还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如果哪个地方食盐脱销,可以就近调运供应。
﹣﹣摘编自马立诚著《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为推行食盐间接专卖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食盐间接专卖制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C
6.D
7.C
8.D
9.C
10.A
11.D
12.D
13.A
14. C
15.D
16.【答案】 (1)背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评价: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
【解析】【分析】(1)从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有统一指挥”“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的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以及唐代相关的背景的把握。
17.【答案】 (1)措施: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管理模式;取消食盐过境税;设立常平盐仓;设立巡院和盐监;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
(2)作用:调动了百姓和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食盐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市场稳定;为以后朝代所沿用。
【解析】【分析】(1)本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他撤销了很多基层监管生产的小吏和冗员,放开百姓生产食盐环节,但生产的盐仍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买到了盐,运往各地自行销售,不受限制”可以得出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管理模式;“刘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可以得出取消食盐过境税;“下令设立常平盐仓”可以得出设立常平盐仓;“他还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它地区设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负责调研和执法”可以得出设立巡院和盐监;“还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几千个盐仓,储备食盐”可以得出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刘晏兼任盐铁使期间,创设了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结合第一问的措施和所学可知,作用是调动了百姓和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食盐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市场稳定;为以后朝代所沿用。
故答案为:(1)措施: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管理模式;取消食盐过境税;设立常平盐仓;设立巡院和盐监;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
(2)作用:调动了百姓和商人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食盐的生产和流通;有利于市场稳定;为以后朝代所沿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盐铁官营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