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09:57:31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临安梦华》
 三分之一领土,150年偏安,立足农耕,劝进商业,使南宋一朝渐成富强。都城临安,皇城九里、人口百万、生活奢华。尤其在农业、手工业、教育、科技、对外贸易、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宋室南渡,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军事的重心,其中许多延祚至今。南宋之后,南方对于北方的历史性超越,成为定局。
新课导入:穿越千年历史长河
1. 农业
(1)耕种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南宋农业分布图
唐宋时期,南方的轮作复种制有了蓬勃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面积日趋扩大。……江南水田的“绿色革命” ,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材 料
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2)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棉花的种植与推广
北宋王居正
《纺车图》



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
(4)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 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 .手工业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
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注意:活字印刷术出现,但普遍使用的依然是雕版印刷
◎宋代采煤示意图
1.商业的发展
(1)特点:面对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概念阐释】 榷场
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表现
①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纸币出现。
②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城市的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商业
商业城市
特点:分布在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
代表:人口多达百万的开封和杭州
城郊市镇
概念: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商业贸易区
乡镇草市
概念:受都市商贸活动辐射而形成的商业区
空间:店铺数量增加,可以到处开设店铺
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史料实证】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进步
史料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
[研读]
史料表明宋代的交子、会子的发行,借鉴了唐代的飞钱而更进一步。唐代飞钱的性质和作用类似近代的汇票,而宋交子、会子不仅具有汇兑作用,而且初具货币流通职能。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纸币发明的原因。纸币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提示 原因:当时商业繁荣,需要改良货币以使商品的交换更加方便。
影响:它比金属货币轻便,可在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宋元商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2)特点
①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兴盛,商品经济繁荣。
③民族间榷场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④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北宋娱乐场所——瓦子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图
1、概括指出西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
2、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请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长安
秦岭
秦岭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唐朝中期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结束: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4)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清明上河图
(3)扩大: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官方二十四史收录的各省名人统计表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南移
材料表明?
材料1: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2:“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材料3:“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史料探究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4:“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5:“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6:“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
趋于平等
史料探究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自今人家佣赁,当明设要契
——(宋)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户口考》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宋代的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小结】
1个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
6个繁荣:手工业,商业经济,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城市,货币;
1个转移:经济中心的南移;
3个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原因、表现、结果
手工业:制瓷、矿冶、印刷、纺织、造船
商业:原因、表现、经济重心南移(原因、过程、影响)
社会:原因、表现
【小结】
娱乐丰富
粮食充足
棉衣棉被
商品众多
煤炭取暖
书籍丰富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
瓷器制品
……
课堂检测
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经济潜力得到完全开发
C.南方经济的发展源于统治者重视 D.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
A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制瓷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C
3.1888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发现了大量的宋朝货币;随后1898年,在索马里挖掘出大量宋朝货币。这些货币来自不同年代,有熙宁、政和、庆元等不同时期的钱币。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我国对外贸易远达非洲东部沿海 B.我国有商人到非洲东部进行贸易
C.中国钱币在亚非地区是统一货币 D.中外朝贡贸易已经远达非洲东部
A
4.在拍摄一部关于北宋的电视剧现场,准备了一桌食物的道具,下列组合符合史实的是( )
A.面条、胡萝卜、洋葱、小米 B.米饭、刀豆、石榴、土豆
C.面条、核桃、菠菜、豆腐 D.葡萄、甘薯、玉米、花生
C
5.宋初统治者曾颁布法令,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城市管理逐渐脱离政府管控 B.统治者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管理
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单选题
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经济潜力得到完全开发
C.南方经济的发展源于统治者重视 D.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制瓷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3.1888年,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发现了大量的宋朝货币;随后1898年,在索马里挖掘出大量宋朝货币。这些货币来自不同年代,有熙宁、政和、庆元等不同时期的钱币。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我国对外贸易远达非洲东部沿海 B.我国有商人到非洲东部进行贸易
C.中国钱币在亚非地区是统一货币 D.中外朝贡贸易已经远达非洲东部
4.在拍摄一部关于北宋的电视剧现场,准备了一桌食物的道具,下列组合符合史实的是( )
A.面条、胡萝卜、洋葱、小米 B.米饭、刀豆、石榴、土豆
C.面条、核桃、菠菜、豆腐 D.葡萄、甘薯、玉米、花生
5.宋初统治者曾颁布法令,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城市管理逐渐脱离政府管控 B.统治者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城市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管理
6.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
C.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D.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7.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皇帝游幸西湖时,西湖边往往出现“以轻桡(小桨、小船)趁逐求售者”不计其数;每逢酒库开新,“书库名高品,以长杆悬之,谓之‘布牌’”。这些主要表明(  )
A.临安的商业规模较大
B.宋人的商业意识较浓
C.宋代市民文化较发达
D.商人很注重商品宣传
8.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D.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
9、南宋高斯得在《宁国府劝农文》中分析两浙路的水稻高产区时说:“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由此可知(  )
A.政府在江南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
C.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北方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
1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11、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12、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13、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太湖洞庭山区“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 )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B.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14、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发行
二、综合题
15.史料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月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根据史料,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分析该状况出现的原因。
16.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活动虽然因朝代更迭时热时冷,但总的趋势是越发活跃、愈加扩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兴起于秦汉,推行于隋唐。唐朝在广州等地建置了掌管对外贸易的市舶机构,并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千余年;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贸易航线;对外商采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常加存问”“以示绥怀”的宽弛政策。大都市和商邑蓄货入市,外商云集,国外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住唐者数十万人。宋朝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基本国策,京师置榷易院为管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并颁布市舶条例。元代继续奉行“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的开放政策并扩置市舶。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D
6.C
7.B
8.D
9.B
10.B
11.C
12.D
13.C
14.A
15.成就: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
16.(1)主要特点:对外经济贸易繁荣;政府的规范和管理;长期对外开放:经济往来的同时伴随文化交流;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事物长期持开放心态。
(2)积极作用: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促进了国内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