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3 20: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唐朝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标出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2.找出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地位、统治措施、结果及影响。
3.找出“开元盛世”出现的时期、原因及表现。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
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2.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1.唐初形势
2.治国思想
3.革新措施
材料一、“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材料三、
年代 户口 人数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约870万户 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1,800,000户
材料四、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
材料五、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材料六、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慎择。
——《贞观政要》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讲述贞观年间的三位人物: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注:【“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怎样认识、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1.建周称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治国举措与功绩
贞观遗风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 开元盛世
1.出现的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
2.出现原因: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的辅佐。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下列问题
材料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七中,唐太宗把君民关系比作什么?他是如何得出该结论的?
答:舟与水的关系;他从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灭亡的教训。
(2)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哪一项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答: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八、“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
材料九、“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3)根据材料八,分析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答: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
(4)根据材料九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与课文,简述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简述这首诗描述的历史景象。
开元(盛世)年间,粮食丰收,人口众多,国库充盈,百姓安定的景象。
学生讨论完成:
三位皇帝治国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
用人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武则天则表现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济上:三位皇帝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着力发展经济。
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借鉴: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
借鉴: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使民富足。
【表格归纳】
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 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 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课后作业】
(1)
武则天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
你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2)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 女皇帝武则天
3. 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