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了解和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分析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与分析,学会感知、体会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极弱的祸根。
认识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利弊。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在内容编排上,教材简单介绍了北宋建立以及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着重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介绍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其中特别侧重于介绍“重文轻武”的国策。北宋吸取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导致政权更迭频繁、天下动荡不安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遏制了割据分裂的因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有些措施却矫枉过正,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理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等多种途径,对北宋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比较陌生。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其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使他们通过图片、音像等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教法学法
教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归纳总结,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展示“惠州西湖苏东坡雕像”。
2.问题激趣:
(1)同学们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2)你们还知道哪些宋朝的文学家?
(3)如果让你选择,你会穿越到中国古代哪个朝代?
3.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宋朝不仅是“文人的天堂”,而且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美好的时代”。如此美好的时代是如何建造的呢?让我们通过学习“第7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来寻找答案。
一、披上一件黄袍——得天下
1.北宋建立
(1)教师课件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情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宋朝建立的大背景。
(2)教师课件播放有关“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视频。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史实的了解。
(3)教师课件展示北宋建立的知识表格。
北宋的建立简表
时 间 建立者 主要事件 都 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2.结束分裂
(1)教师课件展示北宋逐渐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动态地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北宋立国之初的形势,强调北宋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北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而是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吐蕃、大理、西夏)并立。
(2)教师设问:俗话说:“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武夫出身的宋太祖将会如何治天下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扛起一座江山——治天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教师课件展示“太祖特烦恼”的材料:
太祖问赵普:“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原文: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教师设问:太祖烦恼什么?
(2)教师课件展示“赵普开‘药方’”的材料:
“……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教师设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知道宋太祖为何要强化中央集权以及打算如何强化中央集权。
(3)以表格的方式整理归纳: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简表
措 施
军事
经济
政治
文化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分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四个学习小组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请小组派代表展示归纳的措施,其他小组纠错,教师适当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补充材料,突破重点:重文轻武政策。
五代十国时候,地方割据残暴不仁,百姓深受他们的祸害,我(宋太祖)现今挑选文臣能人一百多人,分别去治理地方,即使他们都贪污受贿,也比不过一名武将的祸害。
原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太祖开宝五年》,2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
教师设问:材料中宋太祖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你认同他的观点(文官的贪污受贿比不过武将的祸害)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教师结合当前的反腐形势,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官的贪污腐败同样会祸国殃民。
(5)展示唐宋录取进士名额表。
时 代 统治时间(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人) 年平均录取进士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教师设问:从表格信息和《宋代科举图》中,同学们知道宋代科举制度有什么新发展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片和表格材料中获取、分析信息与归纳知识的能力,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措施。
(6)观察课本“宋太祖”图片中人物所戴的的帽子——“长翅帽”,请学生猜猜:宋太祖设计长翅帽的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长翅帽”是宋朝强化皇权的证据,又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起到的作用
(1)教师课件展示看“疗效”的材料: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精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宁),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内乱),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四》(全二册),
1327页,北京:中华书书,1986
教师设问: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北宋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割据分裂因素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赵普的“药方”的确很有效果,可这药用得有点猛了,以至于埋下了一些祸根。
设计意图:自然引出下一部分的内容。
三、埋下一些祸根——危天下
1.合作探究
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政策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各组组长负责整理成员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
补充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北宋灭亡),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撰、龙文玲等编著: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八·本朝二》(下),
62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
材料二: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2.展示探究结果
各小组派代表利用黑板展示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各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视情况适当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加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机会。
3.连连看
请学生把相关的措施与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①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权
②分割宰相的权力
③禁军定期换防
④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
⑤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⑥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带来的弊端,并导致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4.拓展思维
宋代汪洙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认可他的观点吗?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还是其他?)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补充材料:
材料一: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材料二: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
课堂小结
利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制度迅速发展
惠州西湖苏东坡像
地方财政困难
政府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军队指挥作战不灵,战斗力下降。
军事:控制军权
经济:集中财权
政治:强化皇权
文化:重文轻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