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华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题,总计48分)
1、《史记·伯夷列传》为正史列传之首。司马迁以来,从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成为表彰匹夫之志的“中国史的诗意”。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 )
A.彰显了历史惩戒价值
B.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
C.批评了儒家伦理道德
D.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性
2、
表1 先秦文献的一些记载
内容 文献
三日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周礼·天官·大宰》
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仲尼闻之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孟子·公孙丑上》
根据表1可知,当时( )
A.礼与政的关系受到关注 B.争霸战争促进君主集权
C.西周政治制度得到推崇 D.儒家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3、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讲主要指( )
A.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决策程序更加规范
C.分权制衡限制皇权 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5、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A.实现以货币地租为主
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C.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成熟
D.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6. 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表2
区域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0.4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A. 表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 B. 拉大了两地生产力水平差距
C. 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D. 催生了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7.图1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图1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8.鸦片战争后,时人在《整顿丝茶策》中指出:“中国与洋人通商……洋人从此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B.使列强借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
C.有利于中国拓展海外丝茶市场 D.导致了城乡经济凋敝生产萧条
9.甲午战败后,虽然各种政治派别对于民族国家的构建方式和形态模式存在争议,但最核心的共识都在于试图通过重新建立对现代中国的理解。这反映出甲午战后( )
A.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清廷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各阶层亡国灭种的危机 D.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发展
10.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由其亲信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代替国会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其这样做意在( )
A.实施宪政,稳定政局 B.制约孙中山,打击国民党
C.依附美国,对抗日本 D.树立权威,复辟帝制
11.下面是20世纪三十年代末《妇女新运》上登载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报刊( )
文章 主要内容
《妇女新生活应有的精神》 参加战时工作的别的女性,有的平时也是席丰履厚的娇养惯了的,自是如今他们对于创伤的旅血,腐败的臭气,甚至于生了蛆虫都丝毫没有厌恶回避,而在各医院、各收容站辛勤照料着伤病。
《新运与妇女抗战工作新运五周年纪念广播演讲坷》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妇女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做,从与女性切身相关的利益出发,是女性更切实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感。
《慰劳组工作的概摘》 详细描写了“妇指会”慰劳组在华中前线、慰劳负伤战士和在各医院的工作生活,女性已将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利于女性主体意识与抗日救亡意识的提高
C.转移了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D.致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12.雅典通过逐步的改革建立起民主政治,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被推翻的独裁土地贵族,在新的政体中还有一席之地。梭伦改革中对贫民、对土地贵族采取中庸态度。梭伦改革的这些措施( )
A.保存了古代雅典的奴隶制度
B.奠定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基础
C.兼容了自由民各阶层的利益
D.平息了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社会矛盾
13.公元前342年,罗马保民官鲁西乌斯·盖努西乌斯提出了盖努西乌斯法,禁止以钱生利——禁止高利贷,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盖努西乌斯法的出台( )
A.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增强了万民法的实用性 D.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14.英国议会在1825年通过法案约束带有血缘关系的经济组织;1831年,国会通过选举法,减少多半为土地贵族控制的衰败选区的国会代表席位;1835年,议会通过《市自治机关法》,向非国教的资产者打开地方政府的大门;1844年,英国通过首部《公司法》,允许经过注册均可成立股份公司,同时实行文官制度改革。英国的这些经济和社会立法说明了( )
A.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开始确立 B.民主政治发展日趋完善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制度变迁 D.社会阶级矛盾不断缓和
15.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
A.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6.下图为1824年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所绘《希望的毁灭》,它虚构了一只前往北极探险的“希望号”木船撞毁于海上厚冰的情状。画中仿如巨石的厚重冰片层层相叠,相形之下一只小船翻一旁。该作品体现了( )
A.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进步 B.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质疑
C.分裂影响了德国的发展前景 D.现代主义对天人关系的反思
二、材料题(共4题,总计52分)
17、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作出如下设计。
主题 史实 核心
经济体制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阐释: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苏俄(联)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功探索。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请参照上述范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完成一份探究设计。(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主题 史实 核心
阐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逐步形成了以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其中,政治安全又被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具体内容包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借助国民对天神和祖先的信仰强化政治势力、构建礼乐制度以明确等级秩序等。据《周礼·天官》所说,周王朝“以九职任万民”,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三农”,可见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西周时期还未实现国家“大一统”,各地军事上冲突不断,周王从制定军事礼仪、统筹部署国家军事力量等方面形成相应的军事安全思想。为维护西周社会安全,周人形成以神权政治和社会伦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围绕阴阳和谐观念构建出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打造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思想底框。
—摘编自辛文、韩鹏杰《国家安全学理论视角下的西周国家安全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思想逐步发生嬗变。近代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官员们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欲救亡图存必须先了解并学习西方。自此,中国开始谋求在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与世界进行正常的交往和互动。同时,有识之士对发展的认识逐渐超越了传统“以农为本”思想的局面,注意吸收西方商业文明的成功经验。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曾指出:“各国并兼,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19世纪中后期,在新疆阿古伯“政权”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出现“海防”与“塞防”之辩。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各陈利害,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建议。但是,这种折中方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资源匮乏的问题,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甲午战争中塞防与海防皆失的尴尬局面。
——摘编自王熙《四个维度看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相比,近代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19.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探索,创造了许多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词句,如表3。
表3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合作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长征 全民族抗战
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大改造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乒乓外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材料,至少选取两个时期的词句,提炼出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0分)
20、【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立】(10分)
材料一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二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复科举便”?(4分)
答案
选择题:1-5 B A ABB 6-10 C B A D D 11-16 B C D CC B
17、【答案】示例一:12分
主题 史实 核心
西方人文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渊源(1分) 文艺复兴(1分) 肯定人,注重人性(1分)
宗教改革(1分) 个人信仰自主(1分)
启蒙运动(1分) 理性主义(1分)
阐释: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个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宗教改革否定教权,确立了个人信仰的自主权,肯定了世俗生活,为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提供源泉。17、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大旗,批判教权、王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提出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政治学说,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蓝图,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5分)
示例二:
主题 史实 核心
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间实力的变化(1分) 一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分) 欧洲主导(1分)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1分) 美苏主导(1分)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分) 多个力量中心(1分)
阐释:“一战”后,虽然美国实力上升,但英法综合国力仍占优势,在战后确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以英法为中心的欧洲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重创欧洲,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步加强。(5)
其他示例:革命或立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经济政策(思想)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学流派演变反映时代变迁等。
18、【答案】(20分)
(1)(10分)
特点:涉及领域广泛;以政治安全为核心;制度建设与思想引领相结合;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军队建设;统筹军事部署;神权统治与社会伦常相结合(阴阳和谐,天下大同);国家重视。(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意义:增强了西周的国家治理能力;维护了西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后世国家安全思想提供借鉴。(每点2分,共4分)
(2)(10分)
变化:从关注统治稳定到强调救亡图存;从强调民族认同到维护民族独立;从传统“夷夏之防”到放眼世界;从“以农为本”到重视工商;从关注国土安全到强调海陆并重。(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原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西方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每点1分,任答4点 4分)
19、【答案】示例:10分
主题:统一战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2)
词句:党内合作、全民族抗战、“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
论述:中共成立后,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联合其他阶级(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实行党内合作,随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后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坚定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中共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总之,统一战线是中共的重要法宝,百年来中共充分利用这一法宝,有力地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及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6分)
20、【答案】10分
(1)原因: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可维护清王朝统治。(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原因: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广泛借鉴,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科举制能促进读书人积极进取等。(每点2分,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