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课件26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课件26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4 08: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制作人:语文佳
预习任务:
1.作家作品。
(2)陶渊明(352或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自称“五柳先生”。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只做过几任小官。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靖节先生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生字注音。
羁鸟(jī)  守拙(zhuō)  榆柳(yú)  
樊笼(fán)   荫(yìn)   暧暧(ài)  
3.解释词语
少( )无适俗( )韵( ),性( )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 )中,一去( )三十年。羁( )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 )际( ),守拙( )归( )园田。
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 )堂前。
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 )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 )无尘杂( ),虚室( )有余闲( )。
久在樊笼( )里,复( )得( )返自然。
3.解释词语
少(少年时代)无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性(天性,本性)本爱丘山(山林)。误落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离开)三十年。羁(约束)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南面的田野)际(边际),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归(返回)园田。方(四周围绕)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遮盖)后檐,桃李罗(排列,分布)堂前。暧暧(迷蒙隐约)远人村,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村落)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无尘杂(世俗的繁杂琐事),虚室(静室)有余闲(余暇,空闲)。久在樊笼(关鸟兽的笼子)里,复(又)得(能够)返自然。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本诗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巧用比喻和凡尘的手法,并尝试在鉴赏诗歌时加以运用。
3.体会诗歌厌恶官场的隐士情怀,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追求。
陶渊明(约365- - 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曾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挂冠而去,与官场决裂,直到贫病交迫去世。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并开创了田园诗派,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其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诗意,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他的文章创作也造诣极高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并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陶渊明其人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田园诗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义熙元年( 405 )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任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从此与官场决裂,终老田园。
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与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比欣悦。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 变化。
写作背景
陶的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然而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他到29岁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前405年,41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
不为五斗米折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怀揣着情感,再次大声地诵读诗歌《归园田居》。
情感:无奈、后悔、厌恶——喜爱——愉悦、自由
题目“归园田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说文解字注》:
段注:《公羊传》《毛传》皆云:妇人谓嫁归。此非妇人假归名,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
《诗·周南·葛覃》:害瀚害否,归宁父母。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品诗意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反映了陶渊明对此的厌恶。
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品诗意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陶渊明自比,意在表现误入官场急于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品诗意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 描
工 笔
写 意
白描:简笔勾勒,朴实语言,写景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的艺术手法。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张岱《湖心亭看雪》: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品诗意
4.归去如何?
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自由、安逸、喜悦,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率直任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保持本心……
返璞归真
【解释】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讨论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因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你如何看待他的归隐呢?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魏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论语·微子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苏轼:“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这种生活方式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陶诗的“人性之光”
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
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李白: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陶渊明的影响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