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4 09:5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文言导入
1.听一听:为师今日初来乍到,如有不周,情多多关照?(指生回答,是否听得懂)分析与现在的说话是否不同,这叫什么?(文言文)
2.讲一讲:文言文并不陌生,如《百家姓》,《弟子规》。有一本用文言文写成的书,名字叫做《世说新语》。PPT出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动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3.写一写: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主人公的名字叫王戎,指生板书王戎的戎字,点评戎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 小组内检查。3. 指生读。(师点评)齐读(只能得80分,文言文距今千百年,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感觉,必须注意它的节奏。)PPT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 师领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再次齐读,配乐读。(读出韵味,古香古色,古味十足)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如此古色古香,古味十足的文言文能听得懂吗?(要想读懂整篇文章的大意,就要先来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现代汉语意思,品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国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字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这便是古今异义。)
B.竞走(争着跑过去)现代汉语意思,一项体育运动。(哪个字表示跑,有一句诗:“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中走也表示跑。学习文言文特别注意字的古今异义
(2)出示三个字。
A.游(古):游玩。 游(今):游泳
B.子(古):果实 子(今):儿子
C.信(古):的确 信(今):信件文言文很有意思,学好文言文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字。带着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次齐读。
(3)把文章分为三部分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指生回答划分依据,学生不但说出了划分的理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还清晰得讲述了这篇故事。
(四)通读,背诵
1.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熟能成诵。王戎 ,尝与诸小儿 。看道边李树 ,诸儿 取之,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 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 。
2. 提升难度。王戎 ,尝 。看 ,诸儿 ,唯戎 。人 ,答曰:“树 ,此必 。” 取之, 。
3. 一起闯关。(齐声背诵)
(五)感知人物品质
1.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生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戎真得没有动吗?眼动,仔细观察。耳动,仔细听。脑子动,仔细思考。
4.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生答:胸有成竹,沉着冷静,自信满满。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试着读一读。
(六)知识迁移:
师:如果我们是这诸小儿中的一员,品尝完苦李之后,会对王戎说些什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取之,信然。诸小儿恍然大悟,一小儿拍手叫绝,一小儿曰:“ ”取之,信然。诸小儿恍然大悟,一小儿对戎赞不绝口曰:“ ”。
师:同学们,我们与诸小儿一样,对王戎充满了赞叹。其实,赞叹他或者受他影响的还有很多很多,咱们一起看,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用语言文字表达对他的赞赏:道旁苦李犹垂实,城外甘棠已布阴。
(唐)许辉知君先竭是甘井,我愿得全如苦李子。
(宋)苏轼又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
(宋)范成大吾辈幸味苦,得似道旁李。
(明)刘基以至于今日有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
(1) 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王戎七岁便将美名传遍了天下,怀揣着对王戎的赞赏之情,再次齐声背诵(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