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05 10: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数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并能用这一结论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重点 结论的应用过程和拓展问题的探究过程
难点 拓展问题的探究过程
准备 1、正方体模型(可以用红薯、萝卜制作);2、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说明了说明问题,你能解释一下原因何在吗?1、出示图片,谈谈看法 小草说: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 人行道说:你们不觉得我更加具有安全感吗… …2、引出问题,板书课题 你知道这些不文明、不安全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以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教育。引申到数学探究。
二、探究知识1、怎样走最近?问题: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板书公理,点明主题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得到数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应用知识(1)1、提出问题,独立作业问题:如图,直线l表示一条笔直的公路,在公路两旁有两个村庄A和B,要在公路上修建一个车站C,使车站C到村庄A和B的距离之和最小,请找出车站C的位置,并说明道理。强调推理,形成习惯 ∵两点之间,选段最短 ∴AB<AM+BM 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能力。用反证法说理:在直线l上任意找一点,通过比较,强化公理。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应用知识(2)1、提出问题平原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决定建设一个蓄水池,请你画图确定蓄水池H点的位置,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2、软件分析教师操作软件(几何画板),通过位置和数据,去猜想所求点在什么位置。先拖动点感知猜想>后通过数据调整点的位置>最后出示通过交点,验证猜想。强调: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从平面内的的两点关系,到四点关系。坡度较大。猜想是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猜想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
四、拓展知识(1)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问题: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沿表面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2、点名汇报,引导思考 通过小组代表的汇报,总结发现:大家的路线虽然不同,但是有的距离是相等的,你能把这些路线分类吗? 一类是:棱长+对角线; 另一类:沿着正方体侧面爬行。 引导问题:这些路线都不在同一平面,能直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释吗?(不能,用展开图。)3、动画展示,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利用动画,比较不同的路线。 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特设计此习题,进行巩固知识。对比发现,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动画直观演示,把立体转化为平面,把未知转化成已知。
四、拓展知识(2)1、出示问题:九曲桥 问题: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作用:增加游客的路程,延长观赏的时间。 知识的反向应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公理的反向应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这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什么?生活中那些现象说明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学习、反思,提高、升华
课堂作业: (一)必做题在三角形ABC中,路线甲:A-B-C;路线乙:A-C。路线 最短,因为 。比较大小:AB+BC AC,说明三角形的 大于第三边。选做题 1、请帮忙设计出路线最短的大桥。 2、请你找出从A到B的最短路线。 思考题 平原上有A、B、C三户人家,请你画图确定供水站的位置,使它与三家的距离之和最小。
【学生学案】
【课堂练习】
(一)必做题
在三角形ABC中,路线甲:A-B-C;路线乙:A-C。路线 最短,因为 。比较大小:AB+BC AC,说明三角形的 大于第三边。
(二)选做题
1、请帮忙设计出路线最短的大桥。 2、请你找出从A到B的最短路线。
(三)思考题
平原上有A、B、C三户人家,请你画图确定供水站的位置,使它与三家的距离之和最小。
教学后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本课题通过对内容的挖掘与整理,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教室里学习数学──到生活中运用数学” 这样一个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学生通过本节从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在互动交流活动中,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