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4 07: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历史试卷
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取答案一律填涂到答题卡上。)
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A.甲骨文 B.隶书 C.小篆 D.楷书
2.《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能不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3.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A.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B.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4.“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孩子出生后, 前三年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因此,儿子为父母守丧,也应有三年,以感父母之恩。主张这一思想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5.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6.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7.“统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号,称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8.西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A.中朝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盐铁官营
9.“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 D.科举制
10.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 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 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 汉代中央集权得到了有效加强
11.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毎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
A.鼓励商业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农业生产 D.强化思想控制
12.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3. 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 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C. 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D. 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14.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A. 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 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 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5.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 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7.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A.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加速了汉化的进程 D.维护了国家统一
18. 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 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B. 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C. 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D. 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19.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20.《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21.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南北贸易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
22.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崇文抑武的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2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4.“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 D.汉初实行郡国制
25.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共同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相权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26.中国古代政区划界依据由以山川形便(依据山河走势)为主转变为以打破山河阻隔形成犬牙交错行政区划的原因是( )
A.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增加
C.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27.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要研究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最适合寻访的城市是
A.西安 B.泉州 C.开封 D.洛阳
28.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9.平民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节省了印刷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这项发明出现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0.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士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农书《授时通考》是乾隆皇帝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流传很广。据此可知,这些成就
A.归功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三 这场发生在11—13世纪的近代化变革,毫无疑问,并非由西方输入……而是基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积累和演进,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长安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材料是如何定位宋代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5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1)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摘编自李伯重《八股之外》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5:ABADD 6-10:DBBDA 11-15:CDBCD
16-20:DCDBC 21-25:BAACB 26-30:CBCDD
31.(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4分)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2分)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6分)
32题:(1)表现:人口激增;城里设有东、西二市;商品种类多;形成门类众多的专业性市场;出现邸店等。(答3点即可5分)(2)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坊市制度瓦解,即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等服务设施。(答2点即可3分)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统治者对城市管理政策相对宽松;宋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答2点即可3分)
(3)“近代化变革”。(2分)自然经济有所突破,手工业生产专业化,货币发展,城市兴盛,契约雇佣现象出现等。(答2点即可3分)
33.示例一 赞同(2)的观点,科举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3分)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自由报考,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6分)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3分)
示例二 赞同(1)的认识,科举制阻碍社会发展。(3分)
论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士人醉心功名利禄,成了专制政治的奴仆,禁锢了人们思想,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扼杀了创造性,摧残了人才,造成了中国的落后。(6分)
由此可见,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其弊端非常明显。(3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