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10:43: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选择题
1.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气化道行,生生不息,也就是“通”或者“理”,气是“道之实体”:与戴震所持观点相近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王夫之 C.王阳明 D.庄子
2.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
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3.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4.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C.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D.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5.《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时说“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材料表明
A.清朝官方明确区分西方科学与西方宗教 B.认可西方科学,排斥西方宗教
C.清朝官方认为西学中源 D.中国应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7、明中期以后,“生活”的内涵从耕织扩大到了商业买卖。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于是在“生活”一词之外,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这反映出(  )
A.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转变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工商业与传统农业分离
8、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C.格物致知在于明德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9、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0、《传习录》载:“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故此,人们修养的关键在于(  )
A.“克己复礼”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正君心”
11、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讦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2、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13、顾炎武重视廉耻,强调伦理道德,并要求外化到行动上,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不能有所僭越,更不能无所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
A.固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辩护
C.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
D.对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进行反思
14、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6人拽拉。这反映出当时(  )
A.雇佣劳动的盛行
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C.手工业得到发展
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
1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赞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凤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至清中叶,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超越过往朝代,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之一。在这400多年中,中国出现了多种新现象,在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生产之下,吴江盛泽镇、震泽镇以丝织业闻名全国;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随后成为流行的主要货币;大帆船贸易开启了中国与墨西哥、亚洲与美洲间的贸易之路,中国正不自觉地参与到早期全球化进程中。
——摘编自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明清时中国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可侵犯”。
——摘编自黄仁字《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盛世局面呈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C
6.D
7.C
8.B
9.B
10.B
11.B
12.C
13.D
14.C
15.B
16.(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方式:经商(或者做生意,做买卖等);政策:重农抑商
(3)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时代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表明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17.(1)特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区域化生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洲际贸易发达。背景:政治稳定;农耕文明发展程度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
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清朝绘画焦秉贞的《耕织图》
情境导入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依据材料分析,农作物新品种引入中国的原因?
人口增加,粮食供应不足。
(1)农业
①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原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1)农业
②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概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依据材料分析,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高了粮食产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
人口、环境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1)农业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醒世恒言》插图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明朝中期以后,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2)手工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隆庆元年(1567):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白银为合法货币,且用法律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
万历九年(1582):张居“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全部征收白银。使得全中国农民都必须与市场发生联系。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明代白银货币化打破了明初以来的银禁,方便了商人的商业活动。不仅完成了货币体系的转变,而且引发了社会巨变。其最显著的意义在于,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又标志着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世界并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航程。
——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白银货币化
白银货币化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连接起来,参与世界市场的建构。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主要是产自日本的白银和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体系初步立起来了。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并通过参与世界市场的建构,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缓慢地由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多元经济结构转变,展现出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一线曙光。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3)商业:
一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中国市镇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最发达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按市镇经济职能来划分:
第一类,手工业市镇。这种市镇以生产一二种或数种手工业产品著称。如苏州府的盛泽镇、震泽镇等以丝业市为主。以棉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市镇有松江府的枫泾镇、洙泾镇等。
第二类,商业性市镇。这类市镇主要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地方以经商闻名,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累积,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
(3)商业:③商帮的形成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美国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
国家太平日久,人口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为商为贾,奔走四方;又百工技术,吴人为众,而常若不足。
——乾隆《吴县志》
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明清时期,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国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约束和限制,在总体方针上重农抑商,以闭关锁国为主的对外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在诸多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经济虽比前代有了更大进步,没有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形成根本冲击。
1.陆王心学
(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王守仁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李贽: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四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材料五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特别说明】 明清进步思想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史料实证】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研读]
(1)解读史料一时要注意史料的出处。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史料的出处及史料中“古”“今”的变化。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三、小说与戏曲
小说
1.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水浒传》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2、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 《搜神记》
②唐朝——传奇(短篇小说)——《柳毅传》
③宋代——话本——(新阶段、奠基)
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
④ 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⑤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4、特点:
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
【合作探究】:列举古代各阶段主流文学的特点
(1)《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2)楚辞——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汉赋——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而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4)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5)宋词——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6)元曲——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7)明清小说——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汤显祖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戏曲
代表
(1)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时间 进展 代表 特点
明朝万历末期 改良后有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汤显祖的《牡丹亭》 集中体现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清朝前期 发展到 顶峰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①背景:1790年,四大徽班借乾隆帝80岁寿辰之机先后进京献艺
②形成:道光年间
秦腔
京调
徽调
昆曲
汉调
……
京剧
创造
改进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皮黄戏
③发展: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发展的原因
各种戏曲相互融合
深受统治者和广大市民的喜爱
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四、科技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3.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课堂总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领域
手工业领域
商业领域
陆王心学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朝中期: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汤显祖、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
社会经济的局限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戏曲
科技
课堂检测
1.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气化道行,生生不息,也就是“通”或者“理”,气是“道之实体”:与戴震所持观点相近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王夫之 C.王阳明 D.庄子
B
2.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D
3.《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时说“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 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材料表明( )
A.清朝官方明确区分西方科学与西方宗教 B.认可西方科学,排斥西方宗教
C.清朝官方认为西学中源 D.中国应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C
4.京剧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逐渐形成,相对于昆曲代表的特定地域文人士大夫审美,它更接近社会底层和民间趣味,其剧目充分体现出民间性或草根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主流价值观念深人影响戏剧创作 B.京剧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京剧世俗化倾向便于推广
D
5.明清时期有许多提倡女子有才的小说,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能够代父作诗:《平山冷燕>第一回写了大学士山显仁以10岁小女所作《白燕诗》敬献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悦、称赞不已。明清时期这类小说的创作( )
A.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礼教 B.弘扬了儒学的价值体系
C.推动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 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追求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