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 堂 导 入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金田起义”大型浮雕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自然灾害使矛盾加剧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组织准备
1、天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一、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面部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滞销不能出口。
材料三:1846—1851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连年不断。
材料四: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思考:据材料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史料探究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1)兴起:1851.1金田起义
(2)初建政权:1851.9永安建制
(3)与清对峙:1853.3定都天京
(4)全盛时期:1853.北伐西征;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5)由盛转衰:1856.天京变乱;
1859年制定《资政新篇》
(6)失败:1864 天京陷落
金田
永安
天京
天津
长沙
武昌
九江
2、天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时间:
1853年
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2)目的:
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3)内容:
(4)评价:
性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3、天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天朝田亩制度》中对土地和产品分别按照什么原则,怎样分配?最终目的是什么?
土地分配原则:按人口绝对平均分配;
产品分配原则:留足口粮,剩余产品收归国库;
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理想社会
史料探究
(1)时间:
1859年,洪仁玕提出
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教:开设新式学堂
后期:《资政新篇》
(2)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3)内容:
(4)评价:
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施
3、天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 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
本 质 落后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先进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要求,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核心内容 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特 点 标志旧式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 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深化理解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评价
(2)作用:
A、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D、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3)局限性: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对天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二:“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材料三: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史料探究
二、洋务运动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旧时对太平天国和北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内容
(1).军事工业(自强)
2.民用企业(求富)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60-70年代 “自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福州
天津机器局 天津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70-90年代 “求富”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
开平煤矿 河北唐山开平
李鸿章
上海
左宗棠
崇厚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
(3).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的学校
(4).建成了以北洋舰队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癌症末期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柏杨《中国人史纲》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
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也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开启了教育的现代化;
3、创办三支海军,有利于军事现代化。
积极作用
4、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
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1、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越南独立
1885,台湾建省
1879,日本吞并琉球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材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扩张资本主义的要求
2、甲午中日战争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
——摘自明治天皇《御笔信》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卫战役
辽东战役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过
程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结果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2)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3)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5)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派、革命派;
(6)思想: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瓜分中国的表现: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②抢夺修筑铁路;
③开采矿山;
④建立工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天国梦”
“洋务梦”
?
课堂小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课堂检测
1.自咸,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 )
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 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赛尚阿、琦善等认为八旗兵战斗力差、难堪大任,故委任汉族地主官员发展地方团练,有利于汉族地主官员的崛起,说明晚清时期政府权力结构变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八旗精兵腐朽不堪,排除A项;材料客观上涉及农民起义,但主要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排除C项;在晚清时期满汉民族隔阂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 )
A.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引发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资政新篇》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物,不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纲领,但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不能根除农民的局限,排除D项。故选B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单选题
1.自咸,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
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 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
2.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 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保证了自强运动的实践成功 B.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
3.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
A.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4.1891年,四川省货物进口总值为146.5万关两,出口总值为139万关两,两者相抵后,四川仅入超7.5万关两。到1915年,四川的入超迅速增至193.2万关两,24年之中增至25.76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权遭到破坏使洋货大量涌人
B.辛亥革命的爆发加剧了帝国主义的干涉
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重庆开埠使内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5.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6.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北洋水师将防御敌军从海上进犯京津地区、拱卫皇域作为头等目标,并依据如此思路花重金购买了“定远”级慢速铁甲舰。清廷热衷于开动舰队到周边国家”宣扬皇家天威”,却没有意识世界海军技术的日新月异,最终舰队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的高速巡洋舰击败。这表明
A.洋务运动海军建设存在系统缺陷 B.近代化依赖外国技术存在隐患
C.军事技术决定了国家战争的胜负 D.洋务运动无益于中国国防建设
7.汉阳铁厂修建时张之洞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焦煤和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大冶铁矿石正好含磷质较多,购买的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造出来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由此可见,洋务派
A.官员贪腐导致引进落后技术 B.引进技术受天朝大国思想影响
C.采购先进设备生产出优质产品 D.缺乏科技常识增加引进成本
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为太平天国尊崇“拜上帝教”,与外国侵略者宗教形式相同而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表示允许外国侵略者“自由出入”及“货税不征”。这表明太平天国
A.对资本主义本质认识不清 B.基本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C.具有强烈反封建斗争意识 D.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
9.美国史学家瑞恩·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几十年。”这一“非凡努力”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10.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遣4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学。下表是对他们归国后就业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该现象
从事行业 外交(海关) 海军(船业) 矿务 电报 铁路 商业 医业 教育
人数 32 16 8 18 16 7 5 4
A.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B.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C.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D.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1.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这"裂缝"
A.摆脱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B.挣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C.利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2.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下图所示为120人所学专业门类的对比。清政府对这批幼童学习相关专业的资助
A.是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B.体现出“重道轻器”的特征
C.为近代化储备了技术人才
D.折射出民族工业起步艰难
13.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用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修建铁路是为了
A.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14.对于汉阳铁厂选址后人褒贬不一。当事人张之洞如是说:“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张之洞认为汉阳铁厂选址应
A.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B.便利于体制内的高效监督
C.符合现代管理趋势 D.临近交通枢纽和矿产资源
15.下表为1892~1900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 )
年度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价值(海关两) 582.5万两 457.4万两 511.4万两 561.8万两 692.9万两 844.4万两 796.7万两 1307.5万两 1291.8万两
A.当时四川的近代化程度较高 B.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C.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 D.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
二、综合题
16. 下面材料是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中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日军占踞炮台,以炮台上的巨炮俯击北洋水师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场战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B
B
B
D
D
B
B
A
B
D
D
C
A
B
C
16.【答案】 (1)①在思想层面上,认为清政府拘泥于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消极对待精神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改革。②在军事制度上,固守封建性的军制。③军事割据导致中国未能建立统率全局的作战指挥系统。陆海军之间及内部都缺乏协同作战机制。④在民族观念上,无近代国家思想,无爱国观念。
(2)政治:使中国两半性质大大加深;掀起救亡图存运动高潮。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学器物到学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第(1)问,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分析“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得出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不利于中国制度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中对军事训练的描述得出军事制度落后,各派之间各自为政,不利于协同作战;根据尾崎行雄认为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得出中国人缺少民族观念。第(2)问从甲午战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进行说明。
17.【答案】 (1)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敌强我弱;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可知为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根据材料“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敌强我弱;根据材料“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可知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根据材料“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得出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具体从甲午战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救亡运动,激发政治变革思潮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1) 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敌强我弱;清政府封建制度腐朽;清朝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坚持不可。后来北炮台陷入日军之手,宗骞逃至刘公岛。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角度分析战争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