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
——认识除法意义和除法算式
教学目标
1. 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 知道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者特征
在此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平均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课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作用
一、情境引入,激趣质疑。 以给小猴子欢欢分香蕉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并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并给出分法。 创设情境,展示问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认识除法:引出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条件,引出除法算式。 2.探究除法: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并尝试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发散巩固: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么分?并分别列出除法算式。 4.对比提升:引导学生对比各除法算式的异同,体会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并领悟到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十分简洁。 5.拓展思维:为学生放映关于除法和除号发展历史的小视频,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请一位学生到白板前分一分,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读算式,记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说含义。 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叙述平均分的过程,试着也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记录。 汇报不同分法,并用除法算式记录下来。 对比观察所有除法算式,找共同点。 观看视频,拓展知识。 展示学生平均分的全过程,直观提炼有效条件,展现如何将平均分的过程记录成除法算式,帮助全体学生理解。 课中休息,营造课中课,以微课形式拓展知识。
三、巩固练习,当堂检测。 1.圈一圈,填一填。并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当堂检测。 完整描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到白板上来圈一圈,再列一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在平板电脑上完成测试并提交,查看反馈。 交互式白板直观体现学生思维过程。 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准确给予反馈,便于授课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拓展应用、发散提高。 1.你能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再摆一摆吗? 2.出示除法算式“16÷4=4”,引导学生看算式编故事。 学生在平板电脑APP上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并利用课件中的“圆片”摆一摆,验证除法算式。 学生看算式编故事。 APP课件协助学生完成开放性习题,发散思维,通过抓屏功能同步展示多位学生的想法,促进交流。
五、评价反思、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能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畅所欲言,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合新技术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
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请一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了平均分的全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以“信息小条”的形式提炼出有效条件,再将其一一对应地改写成除法算式的形式,整个过程直观地展示了平均分过程是如何被记录成除法算式的,也体现了除法算式简约的优势。
本节课在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结合白板和平板电脑等媒体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手、动口,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练习全员参与,反馈及时,解决问题指向性更明确了。课堂上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促使学生主动体验,在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过程中既有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又有开放性的练习题目,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