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6 11: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2.以下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支僵劲不能动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其真无马邪 D.腰白玉之环
4.下列每句话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⑤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二、句子默写
6.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后,八年级(2)班的同学举办了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语文专题活动,如果你也来参加,你能完成下面的任务吗?
(1)(辩一辩)有同学认为只要身处逆境,我们就能够成功。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2)(搜一搜)你知道哪些和“逆境与成功”有关的名人名言?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3)(写一写)活动结束后,班里决定出一期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黑板报。其中缺少“卷首语”,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样写?(不少于5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______)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后加“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援疑质理 援:_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 腰: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1.作者被当时皇帝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在本篇文章中为何极言为学的艰难?
12.结合选文的最后一段,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
(2)或遇其叱咄(___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_)
(4)日再食(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5.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作对比,体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精神追求。(请用原文回答)
1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17.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课内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8.宋濂号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家。
19.下列各项中“遗”意思与其他各项不相同的是( )
A.岁有裘葛之遗 B.将以遗所思 C.路不拾遗 D.以遗陛下
20.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作者交代“家贫”,是为了让马生也和自己一样“嗜学”。
B.此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相近的主旨——意在告诉马生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
C.本文夹叙夹议,议论的部分让文章“赠序”的目的明确,主旨鲜明。
D.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一段既是对马生的勉励又有生不逢时的遗憾。
21.文中有多处对比,请结合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22.宋濂的这篇文章言辞恳切,他的哪一个经历或者哪一种观点对你的学习最有帮助呢?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佳肴》)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①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录毕,走②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③,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④执经叩问⑤。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⑥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假借:借。②走:跑。③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④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叩问:请教。⑥卒:最后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至道 (2)教然后知困 (3)其此之谓乎
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马也(《马说》)
B.其此之谓乎 其视下也(《北冥有鱼》
C.余因得遍观群书 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25.(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7.(乙)文末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学习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如此大的改变?请结合两段选文分别说说原因。
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赡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
28.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无从致书以观 张友正自少学书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尽鬻以买纸
C.色愈恭,礼愈至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D.素与苏子瞻相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2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⑵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
3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
31.宋濂与张友正身上分别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D
4.D
5.C
6.(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1)示例:我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不正确。逆境的确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本身的能动性,只有在逆境中不断进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够获得成功。
(2)示例: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通道。(拜伦)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3)示例:巴尔扎克说:“逆境,对于强者是无价之宝,对于弱者是无底深渊。”逆境,就好比一场暴风雨,它使强者在风雨中上进,使弱者在风雨中堕落,而成功好比暴风雨后的一道绚丽的彩虹。
8.(1)A
(2)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①建设 营造
②消费 的行为
9. 引,提出 在腰间佩戴
10.(1)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2)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11.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12.(1)要想成大器,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2)学业能否成,与条件无关,跟个人努力有关。(3)要珍惜现有的条件,刻苦专心地学习。
13. 腰佩 有时 热水 每天
14.(1)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从来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博览群书。
15. 缊袍敝衣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6.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7.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乏。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苦乐观。
18. 潜溪 文学家
19.C
20.C
21.围绕“写出了宋濂求学路上的环境恶劣,突出他为求学不怕受苦,从而勉励马生”回答即可。
22.示例:把自己读书时吃的穿的和同舍生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以学习为乐。
23.(1)即使(2)这(3)说(说的)
24.A
25.A
26.(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我)抄录完,跑着归还这些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7.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遍观群书、向先达请教可以增长才干。
28.B
29.(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他的性情正直,恐怕(害怕、担心)会被名声连累。
30.就坐 / 二人每酒一巡 / 即展纸挥毫。
31.宋濂:艰苦勤奋,谦恭有礼。
张友正:勤奋好学,洒脱疏财,正直等,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