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4 16: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
认知提示: 知道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
【知识要点】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课主要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析动 荡之“因”,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来展示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农业发展出现了铁 器应用于农业与牛耕技术的标志性特征,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原生产方式的瓦解, 引发了社会动荡。在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上,选用了铸铜业和货币形制发展作为载 体进行展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两目描述动荡之“象”。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互为因果,展现了春秋时期国家最高权力的旁落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社会形 势,集中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的状况。通过对齐国称霸的条件分析,再认春秋时期 诸侯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突出历史影响,结合“诸侯争霸”后半部分内容和第 8 课“百 家争鸣”内容,对春秋争霸战争和动荡社会局势进行辩证认识,传达“战争具有破坏性,同 时又孕育了新生”的价值观念。从“动荡之因”到“动荡之思”暗藏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1. 比较春秋初期和末期的形势图,初步认识春秋时期的“动荡”特征表现为诸侯国数量 减少,个别诸侯国势力范围扩大。
2.对比春秋前后的实物史料,并结合文献,说明春秋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推知其影响。 3.从历史故事背后的史实,了解春秋争霸战争体现的多种社会矛盾。
4.分析不同的史料,从正反两面评价诸侯争霸。在评价过程中认识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具有不同的角度,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1.重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2.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矛盾; 初步分析春秋争霸的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资料,找到成语“问鼎中原”“老马识途”“卧薪尝胆”的出处。准备故事 演讲稿。
(二) 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末期形势图》
材料: 春秋之中,弑君(诸侯王) 三十六,亡国(诸侯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诸侯国) 者,不可胜数。
——《史记》
学生活动: 观察两幅地图,请说明春秋时期的“动荡”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从春秋初期和末期的形势图的比较分析中得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导致的
诸侯国数量减少,个别诸侯国势力范围扩大的抽象知识,设疑引出教学内容。
(三) 动荡之因
出示材料:
版块一:商业
版块二: 手工业
版块三: 农业
学生活动: 任选一个版块,对比实物材料,
说明春秋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示例: 我选版块一。
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春秋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种类增多,材质从贝壳发展为铜
币;因而得出结论: 货币流通反作用于各诸侯国内部的商业贸易发展。
教师活动: 追问 1:为什么铁制农具是中空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追问 2:牛鼻子套环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 抓住春秋时期的时间定位,运用比较学习法,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 来认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因。
(四) 动荡之象
承接: 经济领域呈现出剧烈变化,也就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具体表现如何? 环节 1:王室衰微
出示材料:
材料一:西周东周王畿范围示意图
材料二: 春秋二三事
子带叛乱: 前 636 年,周襄王弟——子带叛乱,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并向诸侯求救。 第二年,晋军护送周襄王回到了洛邑并杀死了子带。周襄王把河内、阳樊两地作为奖赏赐给 了晋国。
晋侯请隧: 晋文公凭这项军功朝觐周王,请求为自己的坟墓增加六隧(可达到天子的规
格) 。周天子以违规没有答应,但又将阳樊、温、原、欑茅等地作为补偿赏赐给晋国。晋国 于是占有南阳之地。
周顷王借钱前 618 年,周襄王崩,子壬臣即位,是为周顷王。周顷王因掌握土地太少, 王室财政一贫如洗,无法安葬襄王,只得派毛伯卫到鲁国要钱。第二年,鲁国派使者送钱到 都城,周襄王才得以安葬。
任务: 阅读材料,说明周天子地位变化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 从更具体的控制范围缩小、军事实力弱小、诸侯企图享有天子权力、财政困 乏等方面展现东周时王室衰微、天子势弱的政治局面,易于理解。也从多个侧面反映天子与 诸侯的地位发生转变。
环节 2:诸侯争霸
出示材料:
问鼎中原: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 607 年) ,楚庄王讨伐陆浑戎,北进至天子王畿——洛 邑,在洛邑郊区陈兵。周定王派遣使者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趁机询问宫中鼎的大小轻重,意 图入宫取天子而代之。使者回答道: “统治天下在于德行高尚,而不在于鼎的大小。以前夏 有德,从四方收集铜,铸九鼎,代表天下权力。但夏桀失德,商汤代之; 商纣暴虐,九鼎就 传于周。现在周王室的权势虽然衰微,但九鼎轻重,天下大权,还不是你能过问的。 ”
——《左传》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辅佐齐桓公攻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才返回,半路误入迷谷。 管仲献策: “可以依靠老马识路的技巧找到出路”, 于是军队就跟着一匹放归老马找到了出 路。
——《韩非子》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立志复吴国灭国之仇,亲自下地干活,凝神苦思,放了 一枚苦胆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吃饭前尝一尝,提醒自己勿忘国仇家恨。
——《史记》
小组活动: 讲成语故事,并在地图上圈出与故事相关的国别。结合成语背后的史实,分 析春秋时期存在的矛盾。
总结: 在王室衰微,国家权力旁落的情况下,社会的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诸侯争霸战
争,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先后称霸,操纵国家权力。
设计意图: 讲成语故事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讲故事与史料记载对比,认识故事与史事的 区别。在地图上圈划国别有助于下一步分析存在矛盾的双方。
(五) 动荡之思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末期形势图》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诸侯王) 三十六,亡国(诸侯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
其社稷(诸侯国) 者,不可胜数。
——《史记》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晋惠公)。
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 材料五: 2015 年洛阳市(古洛邑) 出土的陆浑国贵族墓葬,葬俗与春秋时期甘青地区
戎人相似。
材料六: 春秋、战国之际,以鲁国为中心,先后出现了儒家和墨家。他们被称为“私学”, 是因为这两大学派的学者已经不限于传统的卿大夫或世守的职官, 已经有了浓郁的平民色 彩。他们既精通历史文化,又多与平民接触,比较了解和关心平民,在认识上更多地用平民 眼光看问题,努力将知识文化普及到一部分平民中去。在儒墨两家之后出现的是兼采儒墨又 批评儒墨的道家。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学生讨论: 春秋的争霸战争是“毁家灭国之祸”还是“推进交流之声”?
要求: 自由表达,多角度论述,言之有物,语句成段。
设计意图: 基于所提供的史实,“春秋的争霸战争是毁家灭国之祸”或“春秋的争霸战 争是推进(民族、思想、阶级) 交流之声”都是有史料支持的史论,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 都可归为正确的史论。两者的知识关系是因争霸战争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导致民族间交 流、阶级交流的障碍减少至消失,出现了中华民族融合和百家争鸣的先声。课堂上出现争论 或杂糅两个论点的观点都是可期待的教学环节。
【作业设计】
春秋时期,在混乱中孕育了新生。请你结合中国古代史内容,想一想是否还有与春秋时 期相类似的从混乱走向新生的时期,并说说你认为它是否存在与动荡的春秋时期不同的特 点。
只有当农、工、商业的交易增多时,像 龟甲、贝壳、黄金、铜钱、刀币、布币 这样的货币才会发展起来。
——《史记 ·平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