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4 17: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
认知提示: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要点】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的时代; 一个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时代; 一个令 人激动、使人神往的时代。军事上,战争更频繁,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大部分小诸侯 被兼并,出现战国七雄。政治上,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各国为“富国强 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秦国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了千万的中国人民。
本课主要学习的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讲授过程中,通过秦国疆域的扩大,了解 战国时期战争频发; 而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得益于自身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变革,借此 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 而对西南巴蜀的占领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得以实现。以秦 国的发展壮大为线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的内在逻辑,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
【学习目标】
1.本课以秦国的变化为线,让学生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培育学生学会以小见大 去探究历史发展逻辑的能力。
2.通过对比《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地图中获取有 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2.以教材列举的《战国铜壶》《商鞅铜方量》《李冰石像》 三件文物为载体,对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探究学习,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 的智慧和创造力,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正确认识人类 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奠基。
【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难点: 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 同学们看过历史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吗》 ?出示《战国铜壶》《商鞅铜方 量》《李冰石像》 三件文物图。提问: 这些文物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历史?
学生活动: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 年)。
教师活动:引出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追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变化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走近今天的课题。
出示材料: 春秋初期形势图、战国形势图
教师活动: 对比春秋初期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指出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 通过两幅地图的对比,得出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 出现了战国七雄。
在战国形势图上,熟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教师引导学生从东南西北的方位去记忆 七国的名称和位置,借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生指出秦国的疆域版图在扩大。
教师活动: 追问: 西南方大概扩大到今天的哪个省区? 提示学生从图中观察,得出西南 到了今天的巴蜀地区; 往北到了今天的陕西境内。
教师活动: 三家分晋——韩、赵、魏。口头公元前 403 年,晋国大夫韩、赵、位三家始 受周命,列为诸侯,这一史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理解分封制的瓦解; 新兴贵族势力的兴起。
教师活动:战国发生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兼并) 战争
设计意图: 以文物为主线,一来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来让学生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懂得并能够利用文物来学习历史。以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的两幅地图作对比,培养学生时空 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变化之处,变化之因。
(二) 活动 1: 秦国之“变”
出示材料:《战国铜壶》 档案
教师活动: 呈现《战国铜壶》 档案,通过口述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不仅是大部分 的小诸侯国在战争中被兼并,大国也同样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引导学生关注秦国的变化。
出示材料:
长平之战: 公元前 262 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 3 年。后来赵王改 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 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 240 个年幼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 40 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学生活动: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大、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参战兵力多。
教师活动: 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已不再是打着“尊王攘夷”口号,争当霸主的争霸战争, 而是更加残酷的以兼并对手为目的的兼并战争。
教师活动: 公元前 262 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显示了秦国强大的实力。那么, 战国初期,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战国初,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材料二: 诸侯卑(轻视) 秦,丑莫大焉。
——《史记 秦本纪》
学生活动: 理解秦国在战国初期的弱小、被欺凌的现象。
(二) 活动 2: 秦国之“强”
教师活动: 秦国从被诸侯国轻视、侵略,到可以大败赵国,这一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环节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
出示材料:《商鞅铜方量》 档案
文物二档案
人物、 目的。
学生活动: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主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教师活动: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包括秦国在内的其他各诸侯国都实行了变法,那变
法还有没有其他的现实因素?
出示材料:
教师活动:提问: 上述图文资料,告诉了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活动: 理解铁器和牛耕的进一步使用,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土 地被开垦,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在增强: 他们渴求政治权力,希望变得更有影响力; 秦 国因为使用铁器、牛耕,变得越发强大,不可与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秦国推行商鞅变法是基于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变化和封建经济发 展的时代特征。帮助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理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环节二: 商鞅变法的内容
学生活动: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做好组内成员的分工、讨论、记录。
探究目标: 分析商鞅变法为何能促使秦国强大?
探究要求: 参考教材第 33 页,对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进行分析; 时间 3 分钟 。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师生共同梳理,理解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人可以免除徭役,这会让农民的积极性提高; 奖励军功,使士兵作战非常勇猛,而且有了晋 升的机会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会让社会更加安定,制度有效贯彻、落实; 建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国君的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活动:提问: 这些措施中,哪条或哪个领域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政治领 域的变化是秦国区别于他国变法非常重要的一项革新之举。
教师活动: 那商鞅变法究竟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出示材料: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商鞅变法的内容给秦国发展带来的作用。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师生的对话中,提升学 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三) 活动 3: 秦国之“富”
教师活动: 秦国因为变法而强大,因为一系列的战争胜利,使得疆域版图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从战国形势图中,我们可知秦国占据了西南的巴蜀之地,为了能更好的占领该地,发 展经济,秦国做了哪项举动?
学生活动: 修筑了都江堰。
教师活动: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出示材料: 李冰石像档案
教师活动: 提问: 西汉时期,为什么要给李冰立像?
学生活动: 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后世的巨大作用。
教师活动: 播放都江堰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36 页文本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都江堰 的结构、功效和作用。
教师活动: 提问: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都江堰至今发挥着作用。 出示材料: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东晋 常璩《华阳国志》
设计意图: 通过文本资料,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史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创造力,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四) 总结升华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七雄并立,战事连绵,加剧了社会的动 荡。这一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了兼并战争。为了在 战争中取得优势,在原有的统治秩序彻底瓦解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旧制,确立新的 政治经济制度,以变法图强。同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国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 为彻底有效,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 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作业设计】
寻找一件你感兴趣的战国时期或与战国有关的文物,探究文物背后的历史。
文物名称 文物概况 文物背后的历史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 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 可放冰块。
设计意图: 文物是历史的缩影,运用文物进行历史探究,可以锻炼学生史料的搜集、分 析、解读、归纳等能力,学会运用历史证据来进行历史推理,既能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又有助于素养的培育。
文物一档案
战国铜壶: 1965 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战国版的“清明上河图”;壶身高 40 厘米,刻有水陆交战的
图案,以及 200 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战国商鞅铜方量: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高 2.32 厘米,通长 18.7 厘米,容积 202.15 毫升。此器是秦国的标准量器, 见证了商鞅变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战国铁制镰刀
文物三档案
李冰石像: 现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高 2.9 米, 重 4.5 吨。石像头戴高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 造型稳重,线条简洁。两袖上刻有隶书,显示为西 汉所刻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