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5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5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5 16: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洛阳发生强烈地震,顺帝下诏求言。清议派李固上书指责外戚宦官专权的弊端,批评权势显赫的梁氏家族,建议削夺外成权力,还政于帝。太史令张衡也呼呼把威权还给皇帝。三万多名太学生是清流派的同盟军,他们熟读经书,却又不忘时政,在奥论上支持清议派。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弹劾贪官污吏及宦官党羽,无端遭到贬官。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游行到皇官,上书请愿,迫使桓帝赦免朱穆。几年后,刘陶出任谏议大夫,依然保留太学生时代的锋芒,上书言事,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大乱,皆由宦官”,遭到宦官诋毁,被迫害致死。
“党锢”之祸
在太学生看来,国家命运系于阉宦之手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们最为推崇的官僚就是敢于反对宦官的李膺、陈蕃、王畅等清议派,称李膺是“天下楷模”,陈蕃是“不畏强御”,王畅是“天下俊秀”。李膺作为清议派的首领,抨击弊政无所顾忌,公卿以下大小官僚莫不害怕他的“贬议”。他出任河南尹,巫师张成之子杀人,他不顾大赦令毅然将犯人处死。张成得到宦官的后援,到处扬言,李膺结成朋党,讽议朝政。张成的弟子牢修甚至上书诬告李膺:“养太学游土,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不辨青红皂白,勃然震怒,下令全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等二百余人被捕,漏网者悬赏捉拿,一时间,缉捕人犯的使者四面出击,相望于道。次年,由于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出面营救,李膺才得以放免回乡,但是以“党人”的名义禁锢终身,永远不许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
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八十多年前,同样有这样的一批青年,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尊严,
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响彻千古的悲歌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解 题
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 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力年级课本。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风筝》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
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概括各段段意。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四、遇害概况
揭露敌人
记念烈士
唤醒庸人
烈士的遇难
政府的诬蔑
文人的中伤
历史的反思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五、遇难经过:
六、总结教训:
煤的类比——不宜用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陶潜的诗——青山埋总骨,有亲人友人哀悼亦足矣
七、热情讴歌赞颂:
当局者竟这样凶残
出乎意料
流言家竟如此下劣
中国女性竟如此从容
惨案意义:
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遇难细节:“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讽刺暴行:“伟大” “伟绩”“武功” (反语)
三部:分
写作缘由
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教训和意义
鼓舞人们前仆后继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理清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
总体思路
写作缘由
(1、2)
记念主体
(3、4、5)
教训意义
(6、7)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概括惨遭杀害
详写遇难经过
请愿不足取
精神显希望
局部思路


顺序逻辑
生前
遇害
顺序
时间
否定
肯定
逻顺辑序
思路分析
⒈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
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
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⒊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
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
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
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
本文的总体思路。
课文分析
分析第一部分,课文1、2两节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 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课文一、 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第2节写了什么 思路是怎样的
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 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 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分析第二部分,课文3、4、5节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荞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不届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7)"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8)中弹牺牲。(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性格特点)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
有组织能力,有威信; 她本性善良, 为人祥和∶ 她有很强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
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中的“缘由”是什么?
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
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
4、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
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这一部分里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
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
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
以致“默无声息”了。
b、“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
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
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
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事情已到了尽头,
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
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
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
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
血痕抹杀了
a、第一句中的“这”指代
三个女子的从容
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
“三一八”大屠杀。
b、 “文明”“伟绩”“武功” 运用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
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
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分析第三部分,课文6、7节
⒈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
大量的木材 :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才能前进一小步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1、比喻。
2、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
3、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4、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都是建立在人类大量的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
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2、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
齐读思考。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
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
消亡的明证了”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
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①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
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
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
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
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
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②“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
重点语句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题探究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鲁迅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就用"但是"一转,由上段的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