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当今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益。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在破立结合,比较辨析中提出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展开论述。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
(1881~1936)
杂文集: 《华盖 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关于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过去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背景介绍】
学习活动一
1.整体阅读,筛选提炼文章观点。
2.阅读1-6段,辨析“主义”,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3.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
第2段: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
第5段: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 来”,是为“拿来主义”。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10段: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诵读全文,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段首句
独立成段
阅读1-6段,完成表格,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闭关主义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送去主义
以尼采为例子,与“送去”进行类比。
尼采自诩为太阳,“送去主义”者自诩……
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者只是……
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尼采自诩为太阳,“送去主义”者自诩文化丰富,为人大度。
尼采“只是给与”,“送去主义”者只是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古董和文化大师
尼采发了疯,“送去主义”者消耗文化资源,最终导致子孙后代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去主义
和“抛给”的关系:
“送来主义”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二者说法不同,本质一样。
和“送去”的关系:
“抛给”是产生于“佳节大典之际,我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情景之下。
如果我们只知道“送去”,那么“送来”是不可避免的了。
送来主义
“送来”的是什么?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为什么“送来的”会让一些人恐惧?
送来的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各种小东西,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些东西并不能振兴国家,面对送来,我们只能接受。这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
送来主义
阅读1-6段,完成表格,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阅读1-6段,完成表格,梳理提出观点的论证过程
特点 反映出的心态 作者态度
原文 概括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 来 自我封闭, 拒绝外来的一切 盲目自大 历史证明了这 一主义的问题。
送去主义 送古董、活人,自诩丰 富、大度。会使子孙拿不 出东西 盲目自大, 一味输出,会使 国力衰微。 被打败之 后的"自 大" 没有根据"礼 尚往来"的仪节, 应该"拿来"
送来主义 这种赏赐. .这是"抛 给"的...说的冠冕些, 可以称之为"送来"。我 们对"送来"的吓怕了。 施舍性的 (只能被动接受 ) 接受"施 舍"的恐惧。 主动去拿
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昏蛋:一把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
废物:接受一切
一味躲避
怯懦害怕
盲目排斥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崇洋媚外
阅读8-10段,分析比喻,梳理观点展开的论述过程。
“拿来主义”的做法和原则
比喻论证: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事物,论述复杂、抽象的道理。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为本文结尾部分补写一段文字。
要求:
(1)选择“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中的一个词,和“拿来主义”组成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拿来主义者需以沉着的态度来挑选、占有。
(2)延续“大宅子”的比喻,可以选用第9段中出现的四类事物,也可以自选一个适合出现在大宅里的事物。
(3)比喻合理:通过适当的描述,准确建立本体和喻体的联系。联系自然贴切,既符合生活中这一事物的特点也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道理的特征。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为本文结尾部分补写一段文字。
论述对象:
“沉着” 拆分成具体行为:不慌乱,不动摇,不改变
喻体:“姨太太” 引发“慌乱”“动摇”“改变”
特征:(1)代表封建腐朽的事物,各自走散(毁掉) 会反抗
(2)人会反抗
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为本文结尾部分补写一段文字。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以沉着的态度占有、挑选,就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判断。就如大宅子里的姨太太,本是要清做的。但若她们不愿接受请散的方式。虽自身也是一夫多妻的受害者,但长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甘于在争斗中享受现有的红利。于是难免会使出浑身解数,迫使继承大宅的
人留下她们。对练承大宅子的人而言,若留下她们只会表示自己对旧有制度的安协。这就需要这位新主人沉着冷静地应对她们的种种伎俩,坚持请她们各自走散才好。
本文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指出其作用。
①从文内容看,破立结合的手法是贯穿全文的。
第1段是“破”,揭露“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第2段是“立”,提出“拿来”。第3、4段是“破”,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第5段是“立”,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第6段是“破”,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第7段是“立”,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第8段是“破”,论证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10段是“立”,提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②从县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做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论证,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篇幅较小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讲清楚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刻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都是贴切的。比如,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类对待文化遗产的人;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部分。比喻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写作特色
(2)先破后立、强烈的反衬,使文章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拿来主义”是标题,但作者在开头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把它们驳倒,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这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而且批判前两种错误倾向,为阐明拿来主义”做了铺垫。前两种错误倾向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写作特色
(3)语言犀利、幽默,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中处处显示着讽刺和幽默的力量,“捧”画,“一路的挂
过去”的奚落,“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点进步了”的反语,“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的揶揄,“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嘲讽,印证了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的写作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