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东第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冲突加剧,贵族集团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母国前往异国的“出奔”现象频发,而“出奔”的结果无外乎定居他国、被杀、成功复国等三种情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宗法礼仪彻底崩解
C.既有秩序面临挑战 D.人才流动现象频繁
3.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4.图1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图1
A.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5.贞观四年,有官员认为南蛮林邑国的奏章中有对朝廷不恭顺的言辞,建议兵讨。唐太宗回应:“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据此可推知,唐太宗时期
A.中央集权稳固 B.羁縻州县失控
C.民族政策开明 D.君主专制强化
6.朱熹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常识”。这反映了
A.朱嘉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朱嘉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
C.朱嘉理学强化了等级与秩序 D.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7.元代以前,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散文;而元杂剧则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以叙事为主。据此可知,元杂剧更有利于
A.传承官方意识形态 B.反映市民的政治诉求
C.表现社会现实生活 D.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
8.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A.人口增多造成人地矛盾非常尖锐 B.传统社会制约经济变革
C.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无法并存 D.生产工具和技术承古萌新
9.《史记·伯夷列传》为正史列传之首。司马迁以来,从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成为表彰匹夫之志的“中国史的诗意”。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
A.彰显了历史惩戒价值 B.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
C.批评了儒家伦理道德 D.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性
10.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 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 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11.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12.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 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3.图3为外国在华部分企业的投资变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列强在华企业投资变动的主要推动力源于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清政府的巨额赔款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4.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这场革命”和“向西方学习”分别是指
A.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 D.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15.图4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影响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图4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
A.外贸中心的转移 B.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洋务新政的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文化方向似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太平天国封王,义和团奉旨造反,大闹京师,不仅反“洋教”,而且对戊戌维新反攻倒算。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两者在本质上都不利于现代化 B.义和团盲目排外愚味无知
C.二者都是西学在中国的异化 D.太平天国推动了文化更替
17.下表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的情况(单位:亿元)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0 294.60 269.00 290.90 309.40
由表可以推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
B.资本主义国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积极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18.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雅典学校那种着重于体育与音乐的教育,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了出来。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雅典人追求个性
C.雅典文化发展及繁荣 D.智者学派的兴起
19.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开来,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要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此案例说明,在古代罗马
A.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 B.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C.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保护环境已经走向法制化
20.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形象端庄而朴实。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品
A.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 B.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
C.以宗教题材否定基督教 D.提倡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21.在启蒙思想家那里,“理性王国”是一项精致的社会设计,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光辉。卢梭看到了文明的进步本身具有的内在的对抗性质,率先对行将衰败的封建制度和即将以科学理性建构起来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卢梭在对“理性王国”的批判和认识中,能够走在其他启蒙思想者的前面,其认识根源在于卢梭认为
A.财产的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充分
C.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大和典型
D.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不符合理性的原则
22.19世纪,印度向世界大量出口小麦、棉花等产品,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但印度的纺织等制造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且新增的人口也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印度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流产的现代化”。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落后 B.经济基础薄弱
C.社会矛盾尖锐 D.西方殖民统治
23.长期以来,哭泣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军事和科学力量将不哭的英国人和下等人区别开来”,泪不轻弹也成为英国国民形象的核心特征。据此可知,近代英国国民形象的变迁得益于
A.人文精神的衰落 B.宗教改革的彻底
C.科学理性的增强 D.国家实力的提升
24.十九世纪,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规定
A.保证了官员群体的素质 B.体现议会对政党的监督
C.有利国家政治有序运行 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25.美国内战后,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在处置南部、安置黑人、制定关税货币政策、改革文官制度、反托拉斯、管理州际商务……等重大国内问题上,国会和最高法院棒鼓相应(紧密配合),各显其能。国会立法,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来加以补充或限定,行政部门则无所事事。这说明
A.南北战争削弱了美国政府的行政权力
B.总统失去了对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权
C.联邦制的实行未能保证国家高度统一
D.美国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26.十九世纪早期,以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欧美知识分子,在讴歌工业革命的同时,强烈批判私有制、主张公有制,但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改造现实社会的问题。这反映出
A.私有制已走到了历史尽头 B.社会变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C.工人运动亟需科学的理论 D.空想社会主义具有时代局限
27.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适应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影响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D.推动了欧洲思想的理性发展
28.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在欧洲革命和改革的洪流中,浪漫主义文学出现高峰;在工业革命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的过程中,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获得重大发展;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与核战争的威胁,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美主流。这表明文学风格
A.是欧美革命的产物 B.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D.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9.1922年,列宁说:“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缴纳了大量的粮食税,……全体农民们已经完全没有什么严重的不满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俄
A.初步落实了新经济政策 B.战胜了外国军事的干涉
C.全面推行了农业集体化 D.开展了工业化建设运动
30.二战后,英国工党将基础工业绝大部分国有化;法国社会党政府对能源、运输、航空、银行、保险业国有化;联邦德国政府创办了许多国有企业,从而使国家对煤炭、电力、铁路、航空、邮电、港口等工业部门实行了控制。这表明,二战后西欧国家曾
A.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B.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力度
C.全面推行国有化改革 D.普遍采用计划经济方式
31.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但有两大棘手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妥善处理与德国的关系,二是要从美国那里争得平等地位。欧洲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A.努力实现法、德和解 B.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C.追随美国对苏联冷战 D.走向联合自强之路
32.在1991—2011年的20年里,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2/3下降为不到一半,而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金砖五国)的份额却从7%左右上升为20%左右。这一变化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C.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33题为25分、第34题12分, 第35、36题为15分,是选做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以世代守土为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古代基本上没有社会性的就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的,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凝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历史教科书一直重视国防教育,表4是统编历史教科书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国防教育的部分史事。
表4
时间 国防相关史事 说明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42年 虎门销烟、三元里乡民抗英 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856-1 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中国的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向近代化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1895年 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体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1895年以后 瓜分中国狂潮,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国防体系基本崩溃
1898年 戊戌变法期间,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统治者不能掌握国家权力,改革失败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具有反帝爱国倾向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11年 辛亥革命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历史教科书中国国防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扶贫政策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扶贫政策的影响(8分)
3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程长庚,1811年出生于安徽省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进徽调科班学戏,习老生兼净。道光年间,程长庚到北京搭班演唱,其后入三庆班。程长庚等不断吸收秦腔、京腔、昆曲等剧种的特长,为北京皮黄剧(即后来称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长庚痛欲绝”“潸然泪下”。咸丰年间,程长庚带三庆班进宫为皇帝演出,受到称赞,被赏五品顶戴。程长庚戏路很宽,不论文戏、武戏,他都能演。……班里的人对他都很敬重,他也很爱护戏班和同人。凡同人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慷慨相助。他曾创办三庆科班……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都出自他门下。此外,他还废除了“站台”(开戏前,由一旦角站在台口,供人观看戏弄)的陋习。程长庚蜚声剧坛,被誉为“梨园泰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程长庚在戏曲艺术领域的贡献。(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程长庚蜚声剧坛,被誉为“梨园泰斗”的原因。(6分)
历史答案
1-5 BCABC 6-10 BCBBA 11-15 DACBC 16-20 ADABD
21-25ADDCD 26-30 DCBAB 31-32 DA
33.【答案】
(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教育救国思潮的广泛兴起;政府和各方志士的推动;西学的传播。(8分,任答4点即可)
评价: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实用人才;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教育救国注定无法实现。(5 分,任答3点即可)
(2)特点:类型多样;生源覆盖面广,普及程度高;专职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政府推动,社会重视。(6分,任答3点即可)
因素: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6分)
34.【答案】
示例一 历史教科书以反侵略为主线进行国防教育(3分)
反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近代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马关条约签订后, 合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战士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与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7分)
教材通过上述反侵略的史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国防意识。(2分)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如列强入侵对国防安全的侵犯;国防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等,均可给分。)
35.【答案】(15分)
(1)特点: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奖励扶贫有功人员;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7分)
(2)影响: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利于国家统治;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彰显儒学社会功能;为后世提供借鉴(8分)
36.【答案】
(1)京剧艺术形成的重要奠基人;重视京剧人才的培养;革除戏曲领域的陋习。(每点3分,共9分)
(2)统治阶级对京剧的喜好;高超的艺术造诣;独特的人格魅力;忧国忧民的情怀等。(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