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4 08:0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五单元
课 堂 导 入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金田起义”大型浮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1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
清政府吏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3
两广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1.天国之兴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一、太平天国运动
1
2
1.天国之兴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材料四 洪秀全(1814—1864)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在第三次科举落榜后,他无意中得到了《劝世良言》(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农民群起响应。
4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且参加民众日益增多
洪秀全
1
2
2.天国之盛
4
4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天王洪秀全诏令全军不得私藏金银财务;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具受东王节制,其余有功将士均晋升官制;颁行天历,废清朝纪年;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等。
1
2
2.天国之盛
4
4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建立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
措施 军事上:
政治上:
为拱卫天京,主动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1856年达到全盛。
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
2
2.天国之盛
4
4
(4)《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张:
②评价: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太平天国时期的田凭
1
2
3.天国之衰
4
4
(1)天京事变
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步呈衰落态势。
陈玉成 李秀成
(2)后期重要领导核心
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资政新篇》。
1
2
3.天国之衰
4
4
(3)《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希望借助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①内容:
②评价:
《资政新篇》书影
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1
2
3.天国之衰
4
4
(3)《资政新篇》
【课堂探究】
区别《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
1
2
4.天国之亡
4
4
(1)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
重大战略决策失误
2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直接原因)
3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材料一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材料三 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得作为个体小生产者的农民自私;不思进取,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宗教等形式;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1
2
4.天国之亡
4
4
(2)太平天国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
▲催生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①促进作用
②阻碍作用
二、洋务运动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旧时对太平天国和北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内容
(1).军事工业(自强)
2.民用企业(求富)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60-70年代 “自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福州
天津机器局 天津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19世纪70-90年代 “求富”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
开平煤矿 河北唐山开平
李鸿章
上海
左宗棠
崇厚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
(3).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的学校
(4).建成了以北洋舰队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癌症末期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柏杨《中国人史纲》
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
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也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开启了教育的现代化;
3、创办三支海军,有利于军事现代化。
积极作用
4、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
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1、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
越南独立
1885,台湾建省
1879,日本吞并琉球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材料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扩张资本主义的要求
2、甲午中日战争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
——摘自明治天皇《御笔信》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卫战役
辽东战役
左宝贵
邓世昌
丁汝昌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结果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2)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3)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5)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维新派、革命派;
(6)思想: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瓜分中国的表现: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
①争做中国的债主;
②抢夺修筑铁路;
③开采矿山;
④建立工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天国梦”
“洋务梦”

课堂小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课堂检测
1.自咸,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
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 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赛尚阿、琦善等认为八旗兵战斗力差、难堪大任,故委任汉族地主官员发展地方团练,有利于汉族地主官员的崛起,说明晚清时期政府权力结构变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八旗精兵腐朽不堪,排除A项;材料客观上涉及农民起义,但主要强调委任汉族地主官员的影响,排除C项;在晚清时期满汉民族隔阂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正确的是
A.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根除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B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引发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资政新篇》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物,不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纲领,但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不能根除农民的局限,排除D项。故选B项。
3.左宗棠在兰州开办织呢局需要大量羊毛,使得周边地区的商品化农牧业获得发展。张之洞开办的织布局引进美国棉种,令江夏等10州县棉农“小心培植”。据此可知,洋务企业
A.提升了城市社会近代化程度 B.推进了城市附近农业商品化
C.推动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D.加速了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
【答案】B
【详解】
商品经济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由材料可知,洋务企业由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原材料。这些原材料从周边农村获取,使城市周边农业商品化程度提升,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发展,城市社会近代化程度体现不出,排除A项;C项描述太过于模糊,不贴合材料所给的历史信息,故排除;城市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4.《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出现的背景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详解】
从“旅顺、威海、倭人”等词,联系所学知识,材料所讲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题目考查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干涉别国内政,C项正确;A、D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故选C项。
5.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穌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革阻力 B.保证了外交政策的合理性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实现了保守力量思想革新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而洋务派将理学名臣和清流派拉入总理衙门,可以利用这一制度约束清流派频繁上书反对新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新政影响和改变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减少变革阻力,故选A项;由于思想保守的清流派进入总理衙门,会经常对外交事务提出异议,导致人事复杂,无法保证外交政策的合理性,排除B项;根据材料,洋务派和清流派责任共担,与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概念内涵均不同,排除C项;这一做法,也无法实现保守力量的思想革新,通过材料也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