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清朝绘画焦秉贞的《耕织图》
情境导入
1.明清经济的发展
农业
时间:明朝中期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品种:玉米、甘薯
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③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①高产粮食
作物的引进
▲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
2
3
4
知识链接
手工业
——出现手工工场
明朝后期
南方
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时间
地点
行业
特点
趋势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历史纵横
述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 以 化《 西 台 漫记》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明清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盛世滋生图》(局部)
此图为清人徐扬所绘,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
时间
表现
自明朝中期起
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
③兴起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史料阅读
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
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jī)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思考1: 根据材料概括微商的特点和致富的原因?
思考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所处时代,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小结: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明清政策阻碍社会进步转型
政治
经济
外交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实行“闭关锁国”(当时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
文化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
1.明清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生
产
力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
2.明清政策阻碍社会进步转型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决定
反作用
1.陆王心学
(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王守仁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李贽: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四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材料五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特别说明】 明清进步思想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史料实证】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研读]
(1)解读史料一时要注意史料的出处。史料一反映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史料的出处及史料中“古”“今”的变化。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三、小说与戏曲
小说
1.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水浒传》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2、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 《搜神记》
②唐朝——传奇(短篇小说)——《柳毅传》
③宋代——话本——(新阶段、奠基)
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对社会不满,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③社会结构: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增加
④ 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⑤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4、特点:
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 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
【合作探究】:列举古代各阶段主流文学的特点
(1)《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2)楚辞——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汉赋——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而形成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4)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5)宋词——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
(6)元曲——散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7)明清小说——数量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的批判。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汤显祖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戏曲
代表
(1)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时间 进展 代表 特点
明朝万历末期 改良后有很大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汤显祖的《牡丹亭》 集中体现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清朝前期 发展到 顶峰 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
①背景:1790年,四大徽班借乾隆帝80岁寿辰之机先后进京献艺
②形成:道光年间
秦腔
京调
徽调
昆曲
汉调
……
京剧
创造
改进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皮黄戏
③发展: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发展的原因
各种戏曲相互融合
深受统治者和广大市民的喜爱
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四、科技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3.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课堂总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领域
手工业领域
商业领域
陆王心学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朝中期: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汤显祖、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
社会经济的局限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戏曲
科技
课堂检测
1.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气化道行,生生不息,也就是“通”或者“理”,气是“道之实体”:与戴震所持观点相近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王夫之 C.王阳明 D.庄子
B
2.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D
3.《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时说“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 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材料表明( )
A.清朝官方明确区分西方科学与西方宗教 B.认可西方科学,排斥西方宗教
C.清朝官方认为西学中源 D.中国应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C
4.京剧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逐渐形成,相对于昆曲代表的特定地域文人士大夫审美,它更接近社会底层和民间趣味,其剧目充分体现出民间性或草根性。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主流价值观念深人影响戏剧创作 B.京剧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京剧世俗化倾向便于推广
D
5.明清时期有许多提倡女子有才的小说,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能够代父作诗:《平山冷燕>第一回写了大学士山显仁以10岁小女所作《白燕诗》敬献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悦、称赞不已。明清时期这类小说的创作( )
A.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封建礼教 B.弘扬了儒学的价值体系
C.推动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 D.寄托了士人的心理追求
A
6.魏源将以黄宗羲思想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十年,并多次偷偷翻印以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极力推崇黄宗羲思想的共同原因是( )
A.黄宗羲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先驱 B.从传统中寻找向西方学习的合理性
C.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他们企图推翻落后封建专制制度
B
7.明朝儒家东林学派“贵实行”,重视“躬行”,提倡做学问要“参求”、“理会”“判明”、“印证”、“体验”和坚持,要“讲”、“习”结合并进行“印证”。这种主张(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B.吸取了西方的实证精神
C.否定“奇技淫巧”观念 D.是针对心学务虚的反动
D
8.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B
9.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强调民本思想 C.主张依法治国 D.批判君主专制
B
10.洪武十九年,明朝制定了工匠轮班制度,规定各地匠户三年一班,每班三个月,轮流赴京服役。后又按各工种的实际需要对轮班期做出调整,有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两年一班、一年一班几种方式。上述做法(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进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