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庄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走近庄子
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终身不仕.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9年)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1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生活态度上主张“顺其自然”
3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多采用寓言形式,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讽刺辛辣,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自主学习
一读——正音正字,
疏通文句。
1重要实词、虚词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己若者
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2、始吾弗信
之:1、野语有之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名词,海神名
2、动词,比得上
1、动词,听到
2、名词,学识
1、代词,这样
2、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3、助词,的
1、介词,在
2、介词,被
1、副词,才
2、名词,开始
2 通假字
1、不辩牛马
(辩=辨,辨别)
2、泾流之大
(泾=径,直流的水波)
3古今异义
1、至于北海
古:到了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古:特指黄河
今:泛指河流
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
古:脸
今: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懂得大道的人,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今: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1、秋水时至
2、顺流而东行
3、东面而视
4、少仲尼之闻
5、轻伯夷之义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
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4 词类活用
6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判断句)
6 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自主学习
二读——理清思路,
领会主旨。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形象 。
2、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睹子之难穷,深感自己目光短浅
4 本文通过河伯这个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
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自主学习
三读——领会庄子
作品风格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想象丰富,寓言富有创造性
善用对比
课堂练习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 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
想一想
C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赵尝五战于秦
想一想
A
课堂练习
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
D
想一想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想一想
课堂练习
如果我不是到了您的家门口就太危险了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拓展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提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满招损,谦受益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以下寓言
庄周化蝶 濠梁观鱼 相濡以沫
庄周贷粟 运斤成风 每况愈下
2背诵全文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