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4 08: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教育
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论语》是孔子写的?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
起,称为“四书”。
季氏将伐颛臾
解题:季氏 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 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 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思考: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季氏将伐颛臾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
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
于颛臾有事
思考: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
哪句开始?
思考: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应?
“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③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判断句
何以伐为?
何以……为?
——固定搭配,表反问语气。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用比喻: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转折
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力:才能。就:走向,
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务
止:不去。
翻译: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职位,
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
思考:对讨伐颛臾一事冉有、季路真的是“皆不欲”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翻译: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
冉有心口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
何?
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
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反对战争。
使动用法
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
——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
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
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主题:
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孔子驳斥冉有的观点
孔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构

修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