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选择题专练01(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选择题专练01(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6 17:58:55

文档简介

壹柒工作室(T1-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为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D.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看出,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D符合题意;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无产阶级革命,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C排除。故答案为D。
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工业实力最强的是德国
C.德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最大的对手是法国 D.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德国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而迅速发展,而这时期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但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占有大量的殖民地,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A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不是工业实力最强的是德国,B项错误;德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最大的对手是英国,而不是法国,C项错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其根本原因,D项错误。
一组关于一战的统计数据:战争持续时间4年多;卷入人口15亿;伤亡人数3000多万;经济损失3300多亿美元。数据意图说明(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B.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C【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可知,这体现的是战争的破坏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俄国的二月革命 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的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A.A B.B C.C D.D
【答案】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不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故B不符合题意;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的统治,故C不符合题意;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故D符合题意。故选D。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急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推进革命的发生
D.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应有的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发动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选项C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是不科学的表述,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单元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答案】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俄国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故题干结构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故A符合题意;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和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与结构示意图内容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民族解放运动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和约”( )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 B.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议之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劳合 乔治说《凡尔赛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故D符合题意;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的是华盛顿会议,故A不符合题意;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的说法不确切,《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和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这不是《凡尔赛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的理由,理由是《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写道:“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文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和平法令》
【答案】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在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中国成为最大受害国,因为它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凡尔赛条约》是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体现了国联的宗旨和原则,《和平法令》使苏俄退出一战,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彻底解决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
C.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 D.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
【答案】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法美日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战后新秩序,故A符合题意;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这在以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故C不符合题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不能彻底消除,这种争端造成世界动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C.一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战后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把帝国主义残酷和贪婪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故让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故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这说明当时苏联( )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 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 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答案】D【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低,而农民购买商品的价格却非常高,这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粮食、资金等,不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排除C;当时没有战争,排除A;当时是斯大林工业化时期,并不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
某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完全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由此判断这一制度与斯大林模式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很突出,它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它的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选项C符合题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还没有走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时期;赫鲁晓夫改革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这一描述反映了苏联实行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模式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的“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执政的过程中,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开始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斯大林还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1936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在斯大林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故D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题干信息 “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的“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废除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实行多党制、赫鲁晓夫改革 D.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上台后,又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B符合题意;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A排除;1921-1929年赫鲁晓夫还没有上台,C排除;1921-1929年戈尔巴乔夫还没有上台,D排除。故选择B。
有人这样描写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 )
A.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B.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
C.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
【答案】C【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故C符合题意;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与甘地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选C。
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答案】C【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一个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可知与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挑起一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后,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
A.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答案】B【解析】 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引起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19世纪末,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德科技领先,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居世界前两位,而英国和法国工业产量则处于比较低的位次;就殖民地而言,英法的殖民地最多,而美德相对较少。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综上所述,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故选B;一战首先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爆发,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故C叙述正确,符合题意;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故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的标志是德国无条件投降。故B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的标志是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故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这份大事年表,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
俄国大事年表(部分)
A.俄国退出一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苏联制定一五计划
【答案】B【解析】 由材料“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政权建立”可知,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土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题干表格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B。
“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武装起义推翻国内的沙皇专制统治 D.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1月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强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占领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2019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下,在俄罗斯涅瓦河畔参观、瞻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习近平表示,该舰对中国人民而言意义非凡,100多年前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该舰和中国的这种渊源关系在我们心中是很重很重的分量。文中所指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事件是( )
A.农奴制改革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B正确;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A错误;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政府。C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晚于中共成立的1921年。D错误。综上故选B。
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与①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 法国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 俄国十月革命 法国巴黎公社
C.《共产党宣言》发表 法国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D.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建立,宣告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因此与①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故选C。
一位同学制作了知识结构图(如图),其中空白处分别应填入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B.第一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会议
C.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D.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会议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在一战中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为缓解帝国主义特别是美日两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缔结了《凡尔赛和约》,和约内容中关于殖民地的条款——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①③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C。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人普遍具有一种痛苦和屈辱的心理,他们认为:“故土残缺不全是令人不能忍受的。”条约造成“半个欧洲忧虑,半个欧洲仇恨”。这说明《凡尔赛和约》 ( )
A.加剧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B.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播下新的仇恨和战争种子
【答案】D【解析】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齐聚巴黎召开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争论后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加剧各国的政治危机,故A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激化了美日之间矛盾的是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一战后不管是巴黎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都没有解决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新生了一系列矛盾,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题文中显示《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增加了德国人的民族仇恨,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D。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C【解析】根据“1921—192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1年春,苏联(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苏联(苏俄)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故选C,排除A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实行,排除D。
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12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调动农民了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的活力
D.苏联农民被强制劳动
【答案】B【解析】 由“1922年、列宁“结合所学,1921年列宁开始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可知,“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这是因为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是在1922年之前,排除A;CD项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
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家庭,主张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战胜暴力。为此倡导了(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华夫脱运动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答案】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家庭,主张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战胜暴力。为此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选项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甘地无关,排除;故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殖民体系崩溃。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是 ( )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纳米比亚的独立 D.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非洲的独立浪潮首先在北非兴起,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故C符合题意;万隆会议的召开、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一组关于一战的统计数据:战争持续时间4年多;卷入人口15亿;伤亡人数3000多万;经济损失3300多亿美元。数据意图说明(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B.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可知,这体现的是战争的破坏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C.参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者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其目的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所以一战的性质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如图是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的画面,该地博物馆的外墙还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满目疮疡,墙面脱落,还留有弹孔……,这一历史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
A.伦敦 B.莱克星顿 C.巴黎 D.萨拉热窝
【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里陈列的却是该地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物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因而“博物馆”位于萨拉热窝,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二月革命 C.凡尔登战役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所以C项符合题意;莫斯科保卫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哪一个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
A.美国 B.意大利 C.英国 D.俄国。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最尖锐,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故选C。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急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推进革命的发生
D.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应有的各种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发动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选项C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十月革命是不科学的表述,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选项B不符合题意;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外交部:“布尔什维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的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座城市( )
A.彼得格勒 B.巴黎 C.柏林 D.莫斯科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7年11月8日”“驻俄”“布尔什维派”“昨已起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起事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其地点是彼得格勒,A正确;BCD都不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地点,排除。故选A。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  )
A.十月革命 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 D.苏联成立
【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并结合所学知,无产阶级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十月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故选A;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都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现真正的胜利,排除BC;苏联成立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排除D。
有人认为,国际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_____到_______、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你认为题中空缺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多国 挫折 B.和平 武力 C.理想 现实 D.中国 俄国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武装起义推翻国内的沙皇专制统治 D.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1月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强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占领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重新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条款《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
A.削弱英国 B.限制日本 C.瓜分德国 D.宰割中国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将中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统治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一战削弱英国,《九国公约》限制日本,《凡尔赛条约》严厉制裁德国,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写道:“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文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和平法令》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在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中国成为最大受害国,因为它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凡尔赛条约》是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体现了国联的宗旨和原则,《和平法令》使苏俄退出一战,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彻底解决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
C.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 D.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法美日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战后新秩序,故A符合题意;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这在以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故C不符合题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不能彻底消除,这种争端造成世界动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600万人躺在坟墓中,3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严重削弱了一战后的日本 B.中国对此结果表示肯定
C.加剧多方矛盾,形成新的隐患 D.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答案】C【解析】据“1919年6月”“600万人躺在坟墓中,3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可知评述的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严重削弱了德国、加剧多方矛盾,形成新的隐患、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C符合题意;严重削弱了一战后的日本与巴黎和会无关,A排除;中国对此结果表示否定,引发五四运动,B排除;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排除。故选择C。
以下条约都损害了中国权益的是( )
A.《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五国条约》 D.《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后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凡尔赛和约》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同样损害了中国的权益,A正确;《四国条约》是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美英日法四国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五国条约》是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与中国问题无关,据此分析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相关知识点。俄国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虽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但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调整政策,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此题选A。
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这说明当时苏联( )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 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 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低,而农民购买商品的价格却非常高,这反映出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粮食、资金等,不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排除C;当时没有战争,排除A;当时是斯大林工业化时期,并不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这一描述反映了苏联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模式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的“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执政的过程中,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开始实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斯大林还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1936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在斯大林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故D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与题干信息 “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的“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答案】C【解析】根据“1921—192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1年春,苏联(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苏联(苏俄)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故选C,排除A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实行,排除D。
1922年10月,列宁在回答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问题时说道:“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这是因为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1922年10月”“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结合所学知识,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超越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列宁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体现了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后,农民劳动积极性提高,B正确,A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列宁之后的斯大林执政时期实施的措施,CD排除。故选B。壹柒工作室(S1-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专题-选择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是,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为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所折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财富和伤亡的人数是前所未有的。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人们期待着战争的爆发 B.战争引起无产阶级革命
C.战争引起民族解放运动 D.战争带来的灾难超乎人们预想
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工业实力最强的是德国
C.德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最大的对手是法国 D.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一组关于一战的统计数据:战争持续时间4年多;卷入人口15亿;伤亡人数3000多万;经济损失3300多亿美元。数据意图说明(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B.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俄国的二月革命 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的十月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A.A B.B C.C D.D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急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推进革命的发生
D.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
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单元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找出来。”私下却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该“和约”( )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统治秩序 B.平衡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写道:“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文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和平法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彻底解决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
C.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 D.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
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C.一战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战后美、日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这说明当时苏联( )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 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 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某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完全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这一描述反映了苏联实行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模式
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废除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实行多党制、赫鲁晓夫改革 D.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
有人这样描写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 )
A.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B.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
C.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
以下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皇帝对1914年某个突发事件的看法。这个突发事件指的是 ( )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可得出,一战( )
A.首先在英德两国间爆发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C.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D.极大地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这份大事年表,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
俄国大事年表(部分)
A.俄国退出一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苏联制定一五计划
“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武装起义推翻国内的沙皇专制统治 D.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2019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下,在俄罗斯涅瓦河畔参观、瞻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习近平表示,该舰对中国人民而言意义非凡,100多年前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该舰和中国的这种渊源关系在我们心中是很重很重的分量。文中所指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事件是( )
A.农奴制改革 B.十月革命
C.二月革命 D.斯大林格勒战役
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与①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 法国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 俄国十月革命 法国巴黎公社
C.《共产党宣言》发表 法国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D.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一位同学制作了知识结构图(如图),其中空白处分别应填入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B.第一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会议
C.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D.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会议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会议分赃性质的是(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
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人普遍具有一种痛苦和屈辱的心理,他们认为:“故土残缺不全是令人不能忍受的。”条约造成“半个欧洲忧虑,半个欧洲仇恨”。这说明《凡尔赛和约》 ( )
A.加剧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B.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播下新的仇恨和战争种子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12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调动农民了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的活力
D.苏联农民被强制劳动
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家庭,主张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战胜暴力。为此倡导了(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华夫脱运动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殖民体系崩溃。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是 ( )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纳米比亚的独立 D.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一组关于一战的统计数据:战争持续时间4年多;卷入人口15亿;伤亡人数3000多万;经济损失3300多亿美元。数据意图说明( )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B.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B.主要参战国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C.参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D.英德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激化而引发战争
如图是1914年6月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的画面,该地博物馆的外墙还保留了历史的原貌,满目疮疡,墙面脱落,还留有弹孔……,这一历史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
A.伦敦 B.莱克星顿 C.巴黎 D.萨拉热窝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二月革命 C.凡尔登战役 D.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哪一个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
A.美国 B.意大利 C.英国 D.俄国。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急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推进革命的发生
D.我国如果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自卫能力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外交部:“布尔什维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的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于哪座城市( )
A.彼得格勒 B.巴黎 C.柏林 D.莫斯科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  )
A.十月革命 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 D.苏联成立
有人认为,国际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_____到_______、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你认为题中空缺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多国 挫折 B.和平 武力 C.理想 现实 D.中国 俄国
“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武装起义推翻国内的沙皇专制统治 D.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重新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条款《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的相同之处是( )
A.削弱英国 B.限制日本 C.瓜分德国 D.宰割中国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写道:“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文中的“一个公约”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和平法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同之处是( )
A.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B.彻底解决了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
C.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制裁 D.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
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600万人躺在坟墓中,3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严重削弱了一战后的日本 B.中国对此结果表示肯定
C.加剧多方矛盾,形成新的隐患 D.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以下条约都损害了中国权益的是( )
A.《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五国条约》 D.《四国条约》《五国条约》
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933—1934年,苏联农民的小麦交售给国家的价格为每公斤3.2到9.4戈比;通过国家商业渠道销售的面粉每公斤零售价格最高约是400到500戈比。这说明当时苏联( )
A.集全部力量保障前线的胜利 B.为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创造条件
C.把提高农民积极性放在首位 D.举全国之力汇聚发展工业资金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运输、销售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这一描述反映了苏联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模式
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1922年10月,列宁在回答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问题时说道:“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这是因为苏俄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