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历史部编版
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 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左图为邹容遗著《革命军》书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新政”背景
内容
历史纵横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其二,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其三,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其四,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政治基础
认识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组织基础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影响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孙中山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也确立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标。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这段史料也说明,孙中山这时所阐述的三民主义明显有所偏重,认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这表明孙中山此时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上的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实际上民生问题同样是中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而且并不容易解决。结合后面的历史即可知,孙中山越来越重视“民生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作用)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军事基础
史料阅读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春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司马青杉,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在革命运动推动下,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1908年8月,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预备立宪
原因
概况
结果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有利条件)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历史纵横
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结果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孙中山以16票(每省一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性质)
内容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
袁世凯和他的僚属在外务部合影
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位
政治
思想
经济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失败原因
局限性
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C.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D.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D
2.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个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谘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之上而下的革命
B
孙中山之成为革命者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他也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改变中国的面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之路。同时,孙中山还逐渐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就是推翻清王朝,创建一个新的政府代替旧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仅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且还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有很多研究成果,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这一文献,同时选择一两部相关论著指导学生学习,了解专家学者是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如陈旭麓《“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辛亥革命与王朝时代的终结》(《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一文就指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可以说是‘揖美追欧’的结果,也是五四以前80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一块里程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