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4 22: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课前游戏:看图猜字。
师:上课前,咱们来玩一个看图猜字的小游戏。出示戎的图片。你猜这是哪个字的前身?继续,这个呢?懂得真多。加大难度?这一个谁猜得到? 这是小篆形式的戎字。这一部分表示铠甲,戈字表示武器。所以含有戎字的词语大多与军队和武器有关。比如这个词:兵戎相见。意思是以武器相见,也就是用武力解决问题。 还有这个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东汉文臣班超弃文从武,为国立功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它还是一位历史名人的名字呢。出示图片。
师:这个人叫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自幼聪慧。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她的故事。好。孩子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1)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伸手和我一起补充课题。师:戎字从十从戈,长横写完是短横,撇画稍稍往里靠,斜钩舒展别忘点。
师:谁来读课题?师:注意停顿,听的人更容易理解题目的意思。师范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师:一起读··老师最喜欢这样的读书声音,字字清楚,句句悦耳师:能根据题目猜一猜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吗?
师:你看,有些故事性的文章,我们读懂了课题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通文章,初知大义
初读
1.师:王戎为什么不摘路边的李子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答案。捧起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要求
2..展示读,相机正音,强调“折”师:谁想读?评价:声音洪亮,给你点赞。你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孩子,勇气可嘉。师:有一个词语这两位同学读的特别准确。咱们也来读一读这个词。折字是的多音字,想一想这个词语该怎么读呢 这个词呢?
师:再读一遍,把他们记住。师:充满自信的声音,相信课文也读的很好。一起读小结过渡:这么快就把课文读的这么流畅,不简单。古人说习六书,明句读。学习文言文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你看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再读课文,读出停顿。
1.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师:谁想来试一试。读的好评价: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很有古文的韵味。咱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读的不好:你读的很好。如果能读出句子内部的停顿就更好了。你听
师:请你再读。师:改变就是进步,看着提示,一起读。
2.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再来看这句,他比较长,谁想试一试?评价:关注到了停顿,所以听来很有韵味。师:跟我读。师:男生读一度,女同学来读。师:相信这句也难不倒你们。
3.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师:难度的句子读好了,读课文就容易了。出示课文。
师:先自己根据停顿提示练一练师:谁想来。师:很有古文的韵味。敢于发言就是一种胜利。咱们一起读合作着读一读。我来读黑色的字,你们读红色的字。准备好了吗。
师:咱们第一次合作就配合的天衣无缝,感觉真好。
师:古文配着音乐读,更有感觉,咱们一起配着音乐读一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师: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三)理解文意
小结过渡:都是会学习的孩子,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好停顿,读出韵味,还要理解故事的意思。
1.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积累了那些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好方法。生谈方法,相机板书:借注释。(反复读,借插图·····)
师:方法真不少,现在就请你们用上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内相互讲一讲。师:谁来说说课文的意思。师:孩子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仔细听。
2.师:你的声音真好听。想要更准确的理解课文,咱们还要关注文中一个字的意思。大家看,出示“之”师:这个之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很多时候意思不一样,大家看这三个之字分别指什么? 师:诸儿竞走取之。的之指什么?生会: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不会:在阅读现代文时,遇到难理解的词语,你们是怎么做的?这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用于文言文的学习呢?联系前文想一想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师:看来,阅读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具体的意思。(板贴:联系上下文)生会:此子甚聪慧。说出了一个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词意的好方法。师:咱们一起来想想:取之的之指的是·····问之的之指的是·······
师:一点就通,甚是了得。
小结:联系上下文,咱们理解了之字代表的不同意思,这也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板贴: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之的意思,再读这几个句子,我相信你们能读的更好。
(四)抓词语,想画面
预设“折”
师:古人用字很是精妙,有时一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画面。自由读这句话,想一想,这个折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谁想说师:能用上这个句子说吗
师: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师:你们的描述,使我想起了杜甫的一句诗:出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不过这里不是千万朵花,而是千万颗果子,我们可以说
师:活学活用,甚是聪慧。师:读出这“千果万果压枝低的场面小结:一个折字,就让我们看到了李子缀满枝头,硕果累累的景象,真是一字一画面。板书:折
预设竞
1.师:像这样富有画面感的字文中还有很多,读一读这个句子,想一想还有那个字让你看到了画面?出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生:竞师:通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师:我发现你不但透过竞这个字看到了孩子们争着摘李子的画面,还关注了走的意思。文言文中,走就是··(跑)。三年级时咱们也学过一个带有走的文言文句子。生: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师:再帮你们积累一句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示:诸儿竞走取之。师:这里竞走就是····理解意思读读句子
3.师: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我来问问你,为什么跑的这么快呀?“竞走取之”师:还有谁想说?心动不如行动。于是“竞走取之”师:这些孩子都担心吃不到,所以“竞走取之”师:孩子们是怎么摘李子的?我仿佛看见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小结:抓住一个竞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板贴:联系生活经验。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采摘果实的热闹场景,这真是一字一场景啊。板书:竞
品读:唯
1.师:继续交流,在这热闹的场景中,有一个孩子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就是(王戎)出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师:只有王戎不动,其他孩子都去摘,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他不去摘果子,他在干什么呢?生说;预设:他在思考,他在观察师:他在思考什么呢?他在观察什么?文中有一句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师: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点拨:王戎去尝了吗?他是怎么知道的?这棵李树长在哪?路边人来人往,树上却结满了果子,说明......人们不摘它是因为......师:是呀,善于观察的他,发现了树在道旁而多子的原因。
4.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师:你看,这个字用的多妙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思考,与众不同的王戎。这真是一字一形象。板书:唯师:想着画面,再读这句话,一定有新的收获。
小结过渡:抓住文中鲜明的对比,品词语,想画面板书(抓词语,想画面)我们把故事读的更有趣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吗?
(五)熟读成诵
1.讲故事2.背诵
师:理解了文章,故事讲的更生动了。读着讲着,这些文字已经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相信你们都会背了。师:配合着画面谁来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练习。师: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试一下?师:太了不起了,此处应该有掌声。
(六)总结,感悟道理
师:同学们,正是王戎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有了这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引生读题目: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后来也引申出一个成语“道旁苦李”。一种现象,两种表现,七岁孩童,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王戎如此聪慧,诸儿当学之。
(七)拓展阅读
小结过渡:请大家拿出课文纸,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读一读观虎这个故事,想一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师:自由读文章,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想一想,这个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师:谁来读,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推荐阅读:小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呀,王戎就是我们山东临沂人,想更多地了解他吗?去读书吧。读一读《世说新语》这本书中。在这本书中你还会读到《王戎死孝》《王戎卖李》等许许多多的的故事。不但如此,你还会认识巧言善辩的《杨氏之子》,《七步成诗》的曹植,以及《卧冰求鲤》的王祥等,希望你们能通过它们爱上古文、爱上经典。
王戎观虎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①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bì)易颠仆②(pū),戎/湛(zhān)然③不动,了/无惧色。难词解读:①承间:趁机。②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③湛然:安详沉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