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4 23: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写“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联系生活,说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写“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占鳌头——得题,得文。
师:之前都学过那些文言文?生:《守株待兔》《司马光》。师:读懂文言文你们都有哪些好方法?生:借注释。
师:请把它写到黑板上。生:看插图,还有组词。生:联系生活经验。(学生说完并一一写到黑板上)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经验,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生(齐):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这个“戎”字,难写又难记,我们一起来记记。左下部“ ”表示盾牌或?铠甲,右上部的“戈”表示兵器,两部分合在一起常表示武器。写的时候,先写“戈”部的长横,再写右下部分的“横,撇”,最后写斜钩,撇,点。(边说边范写)请大家跟写一个,记一记。(生练习写“戎”)
师:生活中,我们常给“戎”组词——生:戎马生:戎装生:兵戎师:谁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生:王戎/不取/道旁李。师:节奏鲜明,不分彼此啊!老师发现,这两个同学很会读书,他们都是先读 ——生:王戎。
师:再读——生:不取。师:最后读——生:道旁李。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生:王戎是个人名。生:不取是不去摘,道旁李是长在道边的李子,要根据意思来停顿。
师:孩子,你真会学习!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故事已经明了。这样的节奏是根据理解而定的,而且读的时候要注意声断气连,咱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节奏,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课文)师:谁想读给大家听?(生朗读,第3句中“此必/苦李”处停顿不准)
师:先表扬你,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字正腔圆,节奏分明。再表扬会听课的孩子,在别人读的时候,眼睛跟着文字走,也在心里读。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不同的节奏。谁愿意再来试一试?(生朗读,同上)师:请大家看看这句话,想想该怎么读?“此必苦李”。“此”在此处是主语所以应该这么读“此/必苦李”(师在黑板课文中此处标画斜线)(生齐读)师:好,咱们一齐来读读,注意语速不要太快,把握好声断气连。(生齐读课文)。【点评】“温故而知新”,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2篇小古文,并梳理回顾读懂古文的方法,既可以了解学情,又能为下文做好铺垫。由读好题目入手,指导学生结合理解把握准节奏,读课文时则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及时在孩子们出错处出手,能自己读好时放手,收放自如,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习得古文语感,并教学生学会读此类文的技巧。“戎”字有必要指导,在题目处指导可行。
二、“通”俗易懂——得点,得意。
师:文言文呢,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这样诵读起来才韵味十足。接下来,请大家自己试着说说小古文的意思。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同桌或小组内交流探讨。(生自由读,自己试着说,并和同学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大家自学的成果?谁想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说给大家听?生:王戎不去摘道边的李子。王戎7岁的时候,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游玩。他看见道路边有一棵李子树,树上满是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朋友们跑过去摘李子吃,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道边上一定是苦的。”大家摘下来一尝,的却如此。
师:大家同意他的理解吗?生:折,在这里我觉得是把树枝折断了。师: 你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一点值得肯定,“折”字本身确实有折断的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此处“折”究竟何意?生:我用看插图的方法,推测“折”在此处是压弯的意思。
师:什么情况下才会把树枝压弯呢?生:我用联系生活经验的方法得知,树上结满果实才会把树枝压弯。师:学习就应该这样,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让思维运转起来,你们很了不起!“折”字解释完美!
师:老师觉得“竞走”解释得还不够完美。生: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我是借助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猜测的。
师:自己的理解很重要啊!让“竞走”变得完美乎。古文中的“走”很有意思古今意思完全不同喔!还记得“儿童急走追黄蝶”“兔走触株”“关羽败走麦城”吗?都是跑的意思。而古文中常用“行”和“趋”表示走。还要注意这个“竞”,争先恐后,竞赛,竞争啊!
师:我们通过借助注释知道“尝”是——生:曾经。
师:这个大家要记牢,“尝”在文言文中,尤其在句首时,常表示“曾经”的意思。“未尝不可?”荀子说“未尝终日而思矣。”都是曾经的意思。(生识记)师:你们怎么理解“诸”的?生:我从电视上,一些古装片中,经常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时常用到“诸位”(生边说边表演),我觉得诸是“很多”的意思。
师:言之有理!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文中的“诸小儿”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兄弟——生:诸儿。
师: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称在座的老师们为 ——生:诸位老师。
师:你们就是 ——生:诸儿生:诸小儿
师:诸儿,文中还有一个字,出现了3次,找出来猜猜它的意思。生:之,文中共有3处。我觉得“诸儿竞走取之”和“取之,信然。”的“之”是李子的意思。“人问之”的之是王戎的意思。师:(老师在黑板上圈画“之”)大家可谓火眼金睛。同意他的理解吗?(生沉默)师:再来看看这句话,“人问之”。大家想象一下,别人怎么问王戎?生:王戎,你为何不取摘李子?生:你为何不摘李子吃?生:汝为何不取李?师:由此可知,此处的“之”是——生:王戎不去摘李子。
师:正是,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件事。这件事用文中四个字就是——生:唯戎不动。师:“之”是文言文中的常客,可以代表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在读懂“之”时,很有必要,读着上一句,念着下一句,这就叫——生:联系上下文。(生板书)
师: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时常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回来,这样表达的时候才完整。(教师板书:省略补回)师:请大家结合刚才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互相说说意思吧!注意,关键词的意思一定要说准确。(生互相交流)【点评】这篇小古文故事性强,语言也相对浅显易懂。文言文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相应的理解是必要的。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中学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小学阶段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那么教师到底要教什么呢?有些词,古今意思不同,这样的词要重点讲;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要也要讲。文中,老师以学生的“尝试学习”为主,重点复习讲解“走”“尝”“之”,恰当合理,重难点一一突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到点子上”,也为后面的讲故事教学目标达成做足功课。三、授之以“渔”——得言,得法。
师:读懂了意思,再读课文时节奏会更灵活、更自如。请男女生合作读读吧!(男生读第1句和第4句;女生读第2句和第3句。读后互换)师(擦掉每句话一大部分,留点提示):这样你还会读吗?(生尝试背诵)
师:这样呢?(课文只留下“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题目留下“道旁李”)(生再次背诵)
师:老师发现,这个故事已经住进了你们的心里。诸小儿,面对这道边折枝的李树,诸儿——生(齐):竞走取之。(板书:随机连线)
师:王戎——生(齐):一动不动。(板书:随机连线)师:因为他知道——生(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师:王戎啊!为何这般说辞?既然你说得这么肯定,我们想听听你的推理思路。(众生思考片刻)生:因为李子树长在道边上,每天行人不断。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行人吃完了。现在树上这么多李子,所以,一定是苦的不好吃。
师:你不会是王戎本人吧?(众笑)生:如果李子是甜的,每天人来人往,你摘一个我摘一个,李子树上的李子早就所剩无几了。现在李子树上李子折枝,所以说李子肯定不是甜的,一定是苦的。师:你是现代版的王戎。(众笑掌声)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去推测:苦李子没人吃,李子树长在道边而折枝,由此得出,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 戎不动
师: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对王戎说——生:王戎,你真是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你学习。生:王戎真聪慧啊!生:王戎善思聪慧,佩服佩服!
师:王戎聪慧,诸儿亦聪慧也。请大家按照今天读懂古文的方法,讲讲王泰让枣的故事。(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难点)王泰让枣
师:哪一组愿意来展示学习成果?生:王泰小时候,祖母召集众多的孙儿,把许多红枣倒在床上,让他们分着吃。结果,这群小孩抢的抢,夺的夺,乱成一团。唯独王泰不争抢。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抢着吃,他回答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亲戚们都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才。师:好像漏掉了一句“当由祖母赐之”,哪一组再来说说?生:王泰小的时候,祖母把所有的孙子叫到一起,把枣子撒到床上,让他们分着吃。其他的孙子都去抢枣子,唯独王泰不去抢。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争着去拿是不合道理的,应该由祖母赐给我们枣子才可。”于是家人觉得他和别的小孩子不一样,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师:学戎思,学泰让,必成才!【点评】心理学上明确指出: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是使他们爱上语文的重要秘笈,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之一。时下,仍有不少教师在预习任务中安排学生背诵和默写,这种方式大大抹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为忌讳。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突破难点,教师随机补充演绎推理,由“苦李没人吃”的大前提出发,根据“道边李子树上满是李子”的小前提,得出结论“此必苦李”,即为后来所说的“道边苦李”或“道边李苦”。近几年,多地都在倡导1+x阅读模式,文言文中亦不能忽视。小古文短小精悍,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载体,适量的相似文体拓展运用显得尤为可贵。怎么检测学生由会学到学会?运用便是最好的答案。同类文本的呈现为学生大量阅读提供平台,也增添了孩子们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诚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亦能较好地得以落实。
四、精彩呈现——得心,得道。
师:现在我们分组讲这个故事,请各小组参考一下评价标准。正确流利 生动有趣 合理创编(分小组练习,并且评一评)师:哪个小组做到3颗星了,我们来欣赏一下?注意喔,此刻你的故事听众是家里的爷爷或者奶奶,他们年纪比较大了,耳朵不太灵敏。
生(点头,声音响亮):从前,有个叫王戎的孩子,非常聪慧!他7岁那年,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游玩。玩着玩着,突然在大道边上发现了一棵高大的李子树。这颗李树上结满了李子。李子红彤彤的,把粗壮的树枝都压弯了,令人一看垂涎三尺呀!小伙伴看到这诱人的李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在树下一动不动。有个朋友很奇怪,迫不及待地问:“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王戎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知道,苦李子都不喜欢吃。这棵李子树长在人多的大道旁,并且李子还这么多,由此可见,这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小伙伴们半信半疑,摘下来一尝,果真和王戎说的一模一样。向王戎连连说道:“聪明,佩服佩服。”从此,道边苦李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师(模仿爷爷):如此说来,这个“王龙”还真是厉害啊!生:(笑)爷爷,不是王龙,是王戎,戎马、戎装的“戎”。师:谢谢我的好孙子,爷爷明白了,原来是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啊,呵呵。师:爷爷都满意了,肯定得3星啊!哪一组愿意讲给幼儿园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呀?生:从前,有个孩子叫王戎,可聪明啦!他7岁的时候,曾经和好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有花,有草,有鸟,有虫,宽宽的大路上车水马龙,热闹极了!他们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不知不觉中又累又渴,想找棵大树乘凉休息。突然,一个朋友喊道:“看,道边上有棵大大的李树。”朋友们立刻跑过去,凑近一看,这颗李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李子,李子多得都把粗壮的树枝压弯了。
伙伴们看后,都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小伙伴们看了这诱人的李子,争着抢着爬树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有个朋友很奇怪,疑惑地问王戎:“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王戎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知道,苦李子都不喜欢吃。这棵李子树长在这人多的大道旁,并且李子还这么多,由此可见,这树上的李子一定是苦的。”小伙伴们听后半信半疑,摘下来一尝,果真和王戎说的一模一样。小朋友们连连向王戎竖起大拇指,夸赞:“聪明,佩服,佩服。”从此,道边苦李的故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了。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讲故事了吧?听众很重要,关键还得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讲生动,要是有点趣味就再好不过了。请大家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吧!诸儿,再见!生:先生再见!诸位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