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5 16: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
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伯牙鼓琴
课题理解
春秋时期的琴师,擅长弹琴。

古琴
伯牙弹古琴
伯牙:
鼓:
琴: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
相关资料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
学习生字
学习生字
疏通文意
伯牙鼓琴,锺(zhōnɡ)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的时候,锺子期在旁边欣赏。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刚弹了一首曲子,心里想到了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疏通文意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疏通文意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感悟知音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感悟知音
锺子期究竞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
魏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魏巍太山:象征志向
汤汤流水:象征胸怀
锺子期从琴声中听到了俞伯牙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
感悟知音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感悟知音
遇到锺子期之前,伯牙缺少赞美吗 他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伯牙琴艺高超,肯定不缺少赞美,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伯牙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说他的琴声好,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他不需要这样的恭维;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他内心深处的表白。所以伯牙才唯独视锺子期为知音。
感悟知音
课文结尾处的“绝弦”意味着什么
绝弦”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伯牙在向世人宣告他已经彻底放弃了弹琴。
感悟知音
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 结合课后资料袋同桌讨论一下:人们常用哪一个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感情升华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知音难求和伯牙失去知音时的悲痛之情。
感情升华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这是他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体现,知音难得,让人十分感动。
拓展延伸
《伯牙鼓琴》一文引申的成语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高山流水
告诉了我们知音难觅,知音难求的道理
拓展延伸
你认为《伯牙鼓琴》这个传说“美”在哪里?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美”在描述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长听曲。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皎皎乎若明月
徐徐乎若清风
皑皑乎若白雪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知音”的古诗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拓展延伸
你认为《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
A.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C.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A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