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相交线(第一节)
课题:对顶角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材内容解析
该课题是安排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努力学习数学语言,能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语言叙述图形的某些位置关系。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点、直线及角的基础,继续认识相交线中角的关系是学习平行线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在复杂图形中找对顶角。教法分析:直观感知,操作确定,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相交线中的对顶角及它们存在的关系,同时逐步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叙述图形的某些位置关系。学法分析:在学习本节课时,注意观察四个角的位置,从邻补角的定义得出对顶角相等,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对初中的各方面都存在好奇心,敢于去认知、探索,这些是七年级学生的独特之处,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特点,正确的引导,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从知识的储备上来说学生经常见到的熟悉的数学问题不能用演绎推理证明,不理解数学证明的必要性,所以学生在数学推理过程中的书写格式以及推理的严密性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①能准确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 ②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对顶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说明、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与态度: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找对顶角,并能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计算,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预设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复习回顾 互余、互补的定义及性质如图,哪些角是互为补角?它们是邻角吗? 引导、帮助学生复习回顾 1题学生回答,2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为得出对顶角相等做准备. 4分钟
(二)、探究新知 1.在上面的问题中,除了互补的角外,还有哪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由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的概念。2.画∠AOB的对顶角 引导学生从角的位置关系考虑。观察学生作图情况 学生思考、交流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对顶角的概念学生动手作图,合作交流。 得出对顶角的概念巩固对顶角的概念 8分钟
(二)、探究新知 3.探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 结论:对顶角相等4.结合上图,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说明对顶角相等 给其中一个角的度数,让学生得出其余角的度数,比较它们的数量关系,再取几个不同的值试一试,看得出的数量关系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用数学语言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学生同桌交流,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并说明对顶角性质的正确性 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8分钟
(三)、课堂练习 1.(幻灯片6)判断6幅图中那些是对顶角。 2(幻灯片7)在复杂图形中能够找出对顶角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完成这两个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 3分钟
(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 流 3(幻灯片13、14)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分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描述的准确性。 学生合作交流,整理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10分钟
(五)、学以致用 1、(幻灯片15)跟踪训练2、(幻灯片16)生活情景问题 教师观察、引导 学生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2、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分钟
(六)、小结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能应用对顶角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在做课堂总结时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3分钟
(七)、作业布置 教科书162页2、3题预习下节内容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2分钟
C
B
D
A
O
C
O
D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