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
2.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交流:在以前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你了解了哪些聪明的古代儿童?(引导学生走进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儿童)。
2.故事激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古代儿童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3.谈话导入: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课──司马光(板书)。
(二)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教师指导,读准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5.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6.自由练习朗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四)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4.教师小结,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5.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6.带着理解朗读课文。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7.交流学习古文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五)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朗读。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3.全班背诵。
(六)拓展升华,归纳总结孔融让梨 【原文】融四岁,与兄食梨,辄①引小者。人问其故②,答曰:“小儿,法③当取小者。”【注释】注释:①辄:立即,就。②故:原因。③法:礼法、道理 【翻译】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作业布置】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 (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