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一单元
3 蜡烛
广东省珠海市拱北中学 刘芳
西蒙诺夫
学习目标:
1.通过画面与文本语言的转换尝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文本语言与镜头语言的转换
尝试,体验文章的画面美、人物形
象美,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
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
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一般来说,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贝尔格莱德战役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曰,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级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撤退。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局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试着用课文里的语言将这幅图的内容描述出来。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全景镜头: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远景镜头:具有广阔的视野,远景镜头
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
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
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
气氛,抒发情感。
3.近景镜头:近景镜头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的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4.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
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
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
距,也就是影片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
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
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
美情趣。
5.特写镜头: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
强调,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你将
以《蜡烛》为题,拍一个战争
专题片,你将拍摄那些事物
坦克、铁甲车、五个红军战士、
炮火、地窖、老妇人、纷纷爆炸的
炮弹、死去红军的尸体、炸弯的铁
器和炸焦的树木、大的炮弹坑、黑
色的大围巾、红色的大蜡烛、洋铁、
点着的新蜡烛。
将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小组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的内容,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分工协作,拿出拍摄方案。
第一部分:
(1——11)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
(12——31)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32——43)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A.镜头语言要求站在摄影师的角度上,比较客观地写人状物,不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对所写事物的态度。
B.镜头语言朴实简练,少用修饰语和修辞格,追求语言所表现的画面性,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以画面取胜。
C.不用文字过渡,读者凭视觉形象将画面自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一部分拍摄方案示例:
远景镜头:
早晨,贝尔格莱德。
大部分地方已经插上了红军的旗帜。
镜头推近:
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及桥头堡上。
站立着荷枪实弹的德军。
全景镜头:
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及桥头堡、方场、五个准备偷袭桥的红军。
镜头再推近:
方场上。
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一棵被炮火削去了上半身、只留一人高的下半截的树还站立着。
近景镜头:
乱乱的瓦砾里,出现了一个黑洞。
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从黑洞里爬出来,看着方场里的一幕,动了懂嘴,似乎想招呼红军们过去,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炸来,她晕倒了,失去了知觉。
近景镜头:
五个红军在方场上被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两个重伤、两个轻伤,一个死亡。
远景镜头:
太阳落山,敌人的炮火还在持续。
环境一般用全景镜头或远景镜头。
人物一般用近镜头。
富有深意地、富有表现力的、特别感人的人物的动作、神态可以用长镜头。
富有象征意义的、内涵丰富的道具可用特写镜头。
如果你是字幕制作师,在
片尾要加一段字幕,请以“谨以
此片献给……”为开头,写一句
话,告诉观众制片的终极目的。
谨以此片献给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人民和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