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比大小 备课人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比多少和在生活中接触过了“比大小”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比较的知识,只不过还不是那么具体,也还缺少符号感。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究,喜欢发现新知识,但是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还不太成熟,不够具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多少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比较多少的一般方法。2、理解认识“<” , “>”, “=”号。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节数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2、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过渡: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5个数字谁最大?谁最小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比大小。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1、教学“=”(猴和桃比)。(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2、教学“>”(猴和香蕉比)。(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5、发散思维。(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三、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巩 固 深 化
1、比较大小:2( )2。A、>B、<C、=D、无法比较2、4>2,读作:( )。A、4大于2B、4小于2C、2小于4D、4等于23、1比3小,也可以表示( )。A、1>3B、1<3C、1=34、比一比,填一填。 有( )个 ,有( )个 比 少( )个。5、我会从大到小排一排。( )>( )>( )>( )>( )
板 书 设 计
比大小3=3 3>2 3<43等于3 3 大于2 3小于4
教 学 反 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初步理解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把猴子吃水果的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使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的简单、明了的功能。
5
2
1
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