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3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 共12张ppt+教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3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 共12张ppt+教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2-04 20:47:12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第1课时的内容,教材在第7页、8页,本课涉及到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从横向分析,教材对本课时知识的建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知道热空气是能上升的性质。通过让纸蛇转动、让“热气球”上升,进行初步判断、最后验证及解释热空气上升,且热空气比同体积冷空气轻的性质;二是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实验,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循环流动。
从纵向分析,本节课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这一知识体系的内容。在教材中,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上一节课《空气有质量吗》的延续,在了解空气具有质量后认识到同体积冷空气比热空气重。启下:本节课是关于空气的总结课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了解到空气对我们而言不可缺失,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且具有质量,但学生对冷热空气的流动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较系统、深入的了解。此年段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与表达欲望强烈,注意力仍不稳定,应着重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动手做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并使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加强,这是本课教学价值的所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设计思路】
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展开教学,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做中学、学中思,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实验设计中注重对实验材料的创新选择。
2.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多动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加深科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对教材的创新】
一.导入部分
教材使用实验“让纸蛇转动”作为导入。缺点:①纸蛇提的不高容易烧着,纸蛇提的太高有可能不会旋转;②蜡烛使用不当易发生烫伤或火灾;③此实验生活中不常见。
创新方案:瓶子“吞”蛋实验
创新优点: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展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材中的装置及改进装置见图1、图2和图3)
图1:教材第9 页“让纸蛇转动”实验装置
图2 改进后的瓶子“吞”蛋实验装置 图3 改进后的瓶子“吞”蛋实验装置
“让‘热气球’上升”实验改进
教材使用实验“让‘热气球’上升”为新课的内容。
缺点:①无法控制热气球的方向;②较难体现冷空气会下降。
创新实验方案:模拟两只帆船并排行走时,遇到冷、热空气船帆的变化情况
创新优点:①分别使用电吹风吹出的冷、热风进行实验,直观从冷、热空气对船帆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②联系生活增加趣味性;③材料常见且易获取。
(教材中的装置及改进装置见图 4 和图 5)
图4:探究“让‘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图5:模拟两只帆船行走时遇到冷热空气的实验装置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2.理解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二、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完成“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
2.会借助实验观察并察觉到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能科学的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1.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教学难点】
1.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准备】
玻璃瓶、熟鸡蛋、热水、A4纸若干、电吹风、集气瓶、玻璃板、冰块、透明水槽、线香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并提问: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变个魔术(教师展示放在锥形瓶口,掉落不下去的熟鸡蛋),你们猜一猜不用手挤压,鸡蛋会不会掉进锥形瓶里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演示并设问:你们觉得这个神奇现象,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将热水倒入一个锥形瓶内后倒出,再将鸡蛋放在锥形瓶口,只见鸡蛋轻微变形,随即缓缓被瓶子“吸”了进去。)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启发并揭题。(可能跟冷热空气的相互作用有关)(板书标题:冷空气与热空气)
环节一:模拟两只帆船并排行走时船帆遇到冷、热空气的变化情况(5 Min)
1.教师提问:冷、热空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猜想并回答。
3.设计实验方案。(启发引导,模拟两只并排行走的帆船遇到冷、热空气时的变化情况)
4.实验验证。出示A4纸和电吹风,用手捏在两张纸的下方,让纸自然竖立,邀请一位同学用电吹风向两张纸的中间吹冷风,两张A4纸肉眼可见的合拢了
5.教师演示并设问。冷风吹的时候纸张哪个部分偏折更大呢?
6.学生回答。
7.教师解答:冷空气比空气的相互作用更强,A4纸靠下方的部分偏折较大,这验证了冷空气会下降。
8.教师设问再次演示:热空气是会上升还是会下降呢?(用热风进行实验)热风吹A4纸时,纸张靠上方的部分偏折更大还是靠下方的部分偏折更大?
9.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0.教师启发并揭题:冷风吹的时候,纸张下方的部分偏折更大,热风吹的时候,纸张上方的部分偏折更大,验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环节二: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30 Min)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看看冷热空气的运动情况吧。
(提前准备好材料,分发点燃的线香,引导学生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热瓶收集满烟后将烟移走,迅速盖上玻璃片,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
学生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学生重复之前的步骤:将有烟的热瓶倒放在冷瓶上(热瓶在上,冷瓶在下),抽掉玻璃片。
学生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师提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启发并揭题:直观地观察到了冷、热空气的流动情况。
1.回顾小结
2.前后呼应,运用冷热空气流动规律揭开锥形瓶“吞”蛋奥秘。
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冷空气和热空气
【实验记录单】
《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记录单
实验组别 空气流动现象
烟在热瓶中时 冷瓶在上
热瓶在上
结论(共12张PPT)
冷空气和热空气
瓶子“吞”蛋
瓶 子“吞 ”蛋
在没有用手挤压的情况下,鸡蛋能否掉进锥形瓶呢?
冷热空气的相互作用
冷空气会下降?我们
怎么证明冷空气下降?
猜想
模拟帆船实验
材料准备:A4纸若干、电吹风
热空气上升?
热空气下降?
猜想
模 拟 帆 船 实 验
验证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冷风作用时帆船靠下方的部分偏折更大。
热风作用时帆船靠上方的部分偏折更大。
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的例子?
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应用
感谢在场各位的耐心倾听
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