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5 11:0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据《西周史》:“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这说明西周(  )
A.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体成为必然趋势
B.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拓展周王室的统治区域
C.实行宗法制加强了周王室的血缘认同
D.开创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祖先崇拜是商周时期首要的国家信仰,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信仰逐渐被宇宙神或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名山大川)取代;另外,祭祀的主要地点则由向先祖献祭的祠庙转到向自然神和宇宙神献祭的室外神坛。这一变化(  )
A.反映先秦思想日趋成熟理性 B.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权威构建
C.表明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 D.标志着家天下观念开始出现
3.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
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 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4.西周金文中“德”字多涉及效法祖先之德,如“烈德”“懿德”“介德”等。至春秋时期,“不德”之例和贵族称颂个人之德渐多。这种变化(  )
A.丰富了儒家学说 B.与政治变动相呼应
C.强化了宗法观念 D.是王权扩大的需要
5.有学者说:“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
A.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6.根据《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的弟子对他说,自汉唐以来,惟本朝的臣子最难做事,士人往往议论多而成就功名少。朱熹则回答,议论多的现象是宋仁宗以后出现的,太祖皇帝时大家最多议论下要执行的事务,并没有许多“闲言语”,大家只不过“日日著实做”。据此可知(  )
A.宋代舆论环境较为宽松 B.理学家注重笃实的学风
C.宋代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D.朱熹强调士人的使命感
7.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
A.托古改制的策略 B.恢复周制的意志
C.尊崇儒学的思想 D.继承传统的决心.
8.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9.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10.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勤,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由此可见,明代此举(  )
A.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C.高度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11.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宜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到康熙年间,又发展到宜讲“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B.强化地方宗族制度的基础
C.促进儒家伦理道德传播 D.发挥乡约共励风化的功能
12.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区域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0.4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A.表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 B.拉大了两地生产力水平差距
C.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 D.催生了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13.“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帕,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表明(  )
A.耕织结合的观念已经形成 B.小生产者社会地位提高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出现 D.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1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  )
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
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
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
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
15.表1
农具类别 初耕农具 播种农具 中耕农具 收获农具()
农具种类 铁犁、铁锸、铁钁、铁斧 耧铧 铁铲、铁锄 铁镰
所占比例 61% 7% 22% 10%
表1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铁农具普及到全国 B.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
C.农业生产科技落后 D.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16.据记载,康熙年间江南大旱,米价由每升七文涨至二十四文。雍正、乾隆时期连岁丰稔,每升十四五文为常价。北方的麦价同样呈现成倍上涨之势。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作物的推广 B.赋役制度的改革
C.白银的大量流入 D.人口的迅速膨胀
17.古代的“市”是城市中专门的交易区域,隋以前市的管理长官称市长,隋、唐称市令,主管市的开闭,物价确定,交易秩序,度量衡的准确与否,“禁察非伪,通判市事”等。北宋时期,政府通过设置市场管理机构并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确保了市场良性运转及商贸的繁荣。这反映了(  )
A.政府积极干预市场管理 B.政府市场观念的变化
C.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18.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主席团及主席和副主席,明确规定“他们一旦选出,任期一周”,在执行中有的主席任期仅5天,后来又改为每次会议选举主席,而且会议对主席、副主席的职责均只字未提;主席团主席只是临时选举的会议主持人,具有轮流坐庄的性质。这说明巴黎公社(  )
A.政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B.革命队伍内部的纷争不断
C.未建立权责分明的领导体制 D.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
19.“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他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
A.资本对人性的异化 B.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
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D.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
20.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中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中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
A.美国国内文化不受政府控制 B.中美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C.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激烈 D.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2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22.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
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
23.有学者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在冷战结束的最初十年里,有超过500万人直接或间接的因武装冲突而死亡。新的战事可能延续多年,因为相当一部分战事不再是有能力谈判停战或和平解决的敌对国家政府发动的。这表明冷战(  )
A.在相当时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 B.结束直接导致新的战争爆发
C.结束后部分国家内部冲突加剧 D.激化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矛盾
24.据估计,1878年美国炼油工业的资产净值约为3600万美元,美孚石油公司一家控制其中3300万美元。1883—1890年,它的账面净资产从7200万美元增至1.15亿美元。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新科学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C.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D.资本家内部矛盾趋向激化
25.国共合作的大方向确立后,共产国际希望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并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效忠新三民主义,而国民党也表示只可接受这一合作方式。对此,中共内部的反对之声四起,大多数同志都极不赞成这一主张。国共两党争论的焦点是(  )
A.国共两党合作方式 B.革命领导权的归属
C.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D.两党立党信念问题
26.1929年,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离了这些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创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27.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现在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中国革命运动发展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亦就是现时形势的特征”。这一判断(  )
A.有助于革命策略的调整 B.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8.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已经到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开始进行民主革命并直接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共产国际的这一认识(  )
A.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B.导致了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C.促使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滋长了党内“左”倾错误
29.据1927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统计,在当时先后举办了五届农民讲习所,毕业学员共计445人,其中三分之一由中央农民部分派为各地特派员,三分之二则分遣原籍。这些讲习所的举办在当时(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B.导致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
C.促进了土地革命高潮到来 D.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3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队被人们称为“子弟兵”,当时民间歌谣唱到“子弟兵,保家乡,军民团结钢一样;今年护麦得胜利,有吃有喝乐洋洋!”这表明,当时(  )
A.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落实 B.新型人民军队开始形成
C.边区抗战获得了持续力 D.抗日民主政权基本建立
3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大规模编译《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及与此相关的著作文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此举(  )
A.增强人民对新制度的认同感 B.以苏联为学习目标
C.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推动一五计划实施
32.由于英国农业遭到欧洲大陆农产品的竞争,英国议会于1815年颁布了《谷物法》,其内容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目的是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抵制国外低价进口谷物的竞争。《谷物法》的颁布(  )
A.基本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B.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冲突 D.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
33.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到“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经济外交”战略,还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基于(  )
A.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D.推动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34.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D.指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35.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态是激情有余,理性欠熟;民主“发达”,法律萎缩。布赖斯理对古希腊城邦的民主状态曾评论道:“他们(人民)作为专制统治者进行统治,不能容忍各种束缚,甚至不能容忍他们通过法律加给自己的束缚。这就证明了一个箴言:没有人能出类拔萃到被授予绝对权力的程度。”这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
A.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 B.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治理 D.法律制定服从公民意志
36.朱学勤指出: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保护公共利益)和“私法”(保护个人利益)这却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当时谁也没有在意。这说明(  )
A.罗马的国家治理能力在逐渐削弱 B.罗马法有效地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C.罗马法解决了帝国各种社会矛盾 D.罗马法对近代法律理念影响深远
37.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社会横向交流发生根本性变化 B.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一体化下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38.英国学者密尔认为,英国议会不必直接干预行政和司法活动,但是议会是无所不能的,议会在立法方面可以修改、制定或废除法律或完法性法律;议会有权监督法院,调查司法不端的行为,有义务批评法官。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议会主权 B.分权制衡 C.法律至上 D.司法独立
39.有学者指出,19世纪70年代初德意志帝国这只强大的“夹子”,不仅把帝国内部紧紧地挤在一起,让内部经济浓缩交融,而且被德国人当成“民族国家”而倍加重视。这反映出(  )
A.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
B.国家现代化促进了德国国内市场的扩展
C.国家的统一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
D.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统一的完成
40.17、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
A.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分70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两宋三百多年间,发生自然灾害两千余次,年均六七次,且多引发饥荒,毁坏民舍,民众流离失所,导致出现大量流民。针对频繁的水旱灾害,宋代统治者认为“灌溉水利,农事大本”,于是采取诸多措施兴修水利,尤为重视对江南地区的水利管理。担任地方官的苏轼把水利事业视作“事关兴运”的大事。王安石主张选用得力的官员,趁丰收之际和农闲之时积极修筑水利设施,以防灾为主,他认为“治水土诚不可缓也”。
——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二
在康熙帝的亲自主持下,从1677年到1688年,河道总督靳辅通过取土筑堤、加深且增宽黄河河道、开挖引河、引淮河水冲刷黄河河床等工程,不仅完全堵塞了黄河决口,而且使得黄河河道初步得到修复和整治。1788年,长江荆江段大水,20余处决口。乾隆帝诏令政府组织力量堵塞决口的同时,增加大堤的高度和厚度,以提高江堤的防洪抗灾能力。史载,此后50年间类似的加筑长江堤坝的大规模工程,共进行了20余次。清政府实行河堤工程保固制度,即规定在完工后的若干年内,工程必须坚固,如出现质量问题,承修官将受到严厉处罚,并建立了河务河防体系,配给大量人力物力,独立管理运作。
——摘编自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前期治理水灾的不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兴修水利的历史启示。(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这论》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玉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关系的认识。(5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 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 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注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历史背景(6分),概括蔡元培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5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与蔡元培北大办学方针的不同之处(6分)。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8分)。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B B C A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D D D B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C B B A D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D D B D A A C B
41.【20分】(1)原因:自然灾害较为频发,易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基于发展农业经济的考量。(6分)
(2)不同做法:重视治理黄河与长江;强化河工河防管理体系。(4分)
意义:减少了水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启示:国家在兴修水利中发挥主导作用;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水利工程的修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2.【25分】(1)特点: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8分,任答四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长期的民族战争,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6分,任答三点即可)
(3)认识:认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统一及变得强大。(5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3.【25分】
(1)历史背景:①辛亥革命前,北京大学是满清政府创办的一所衙门试的学校;②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风气大开;③北洋军阀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兴起。④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传入。(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得6分)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真知;服务社会;健全人格;共和精神。(5分)
(2)不同之处:①挺进抗日前线办学;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的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③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品格和革命信念。(6分)
意义:①提高了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的素质,为抗日事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③为新中国创办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④为今天高校党建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