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二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珠海二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5 11: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珠海第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在夏商之前 B.呈现多元性 C.具有统一性 D.集中在中原
2.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尹达在《衷心的祝愿》中写道,“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素地:基础)……(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皇五帝历史上确有其人,史书记载真实可信
B.古史传说都带有神话色彩,古史传说未必可信
C.三皇五帝来源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高于实物
D.实物史料与古史传说印证,互证成功价值可信
3.王国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
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
A.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 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
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
A.井田制经济日益繁荣 B.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C.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 D.主流思想已经形成
6.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 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7.汉初儒生贾谊在《过秦论》中提道:“(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些史实集中反映了
A.儒学在秦朝的遭遇 B.秦朝百姓生活的困苦
C.秦始皇暴虐的性格 D.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善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9.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项措施是
A.均输平准 B.颁布“推恩令” C.刺史制度 D.颁布盐铁官营
10.汉初推崇黄老“清静无为”之术,出现了“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武帝即位后,诏举贤良问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可见,汉武帝“罢黜百家”主要是因为
A.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C.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理论 D.黄老之术无益于经济的恢复
1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虽然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但是风格不同。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国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目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在北方的衰落 B.北魏政权的分裂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个人审美观念的差异
12.东晋初期,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领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在某一次朝贺中,晋宣帝司马睿邀请王导和他并排而坐,被王导辞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两晋社会动荡致使政局混乱 B.晋宣帝知人善用平易近人
C.东晋皇权确立需要士族支持 D.东晋时期皇帝不掌握实权
13.《宋书.州郡志》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14.“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他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材料中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5.902年,唐末藩镇割据林立,互相之间攻战不断;到了910年,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对这一历史变化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16.唐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道唐都长安的胡化盛极一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府 B.唐代长安已被少数民族攻占
C.唐朝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D.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17.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准备下达修洛阳宫的指令时,门下省给事中张玄素极言:“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最后,门下省根据谏言阻止指令下达。这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成为决策中心 B.皇权为大臣所操纵
C.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 D.社会崇尚简朴之风
18.社会流动是指,原本出身在不同阶层的人,会因为后天的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这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9.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20.“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 D.唐宋儒学的复兴
21.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
22.隋代的敦煌石窟中,壁画、彩塑上的圆形联珠纹、狮凤纹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波斯花纹;出土的丝织品上有伊朗风格的图案等。这主要得益于
A.佛教艺术的影响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中外文化的交流
23.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的枢密副使,遭到朝廷大臣强烈反对,他们以“出身兵伍、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与为伍、破坏祖宗家法”等“五不可”理由表示反对。这体现出宋代治国理念是
A.守内虚外 B.强干弱枝 C.重文抑武 D.文武制衡
24.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中朝”
B.宋代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D.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25.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26.有史书指出王安石变法“其施设之意厚矣……而民反有受其弊者”“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该史书作者意在表明
A.变法目的不太明确 B.变法措施不合时宜
C.变法过程违背民意 D.变法施行用人不当
27.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藩镇割据与经济重心南移
28.从行政制度史上看,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地方行政体制的是
A.周代的分封制 B.汉初的封国 C.唐朝的三省制 D.元朝的行省
2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不利于君主专制 B.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一定程度限制皇权
30.这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民族制度,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的等级差异,以希望借此来巩固其统治。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度 B.四等人制 C.猛安谋克 D.兵农合一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 南宋学者陈亮、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们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陆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纲纪二》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史学集刊》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有何特点?(12分)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是什么?(8分)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8分)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有何影响?(12分)
珠海第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附详解)
1.B
【详解】
根据材料“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不在同一地区,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不限于夏商”可知,遗迹、遗物不只是夏商时期的,但不能得出是在夏商之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而不是统一性,排除C项;根据材料“分布地域不限于中原”可知,地域分布上不全集中在中原,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由材料“(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可知,题干观点认为历史传说中也存在真正的史实,应结合考古事实,去伪存真的对待神话传说,即实物史料与古史传说印证,互证成功价值可信,D项正确;史书记载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应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甄别,排除A项;“古史传说都带有神话色彩,古史传说未必可信”题干中与材料观点“(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相矛盾,排除B项;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价值都很重要,二者需要相互参照来印证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B项正确,排除C项;郡县制是在秦朝大规模推行的,排除A项;西周属于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
材料“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反映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采取削弱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措施,目的是强化君主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奖励耕战、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排除A、C项;题干内容和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可知,题干涉及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都有利于民或富民的愿望,而实现此愿望需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材料所述富民思想体现了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排除A项;题干只是陈述了几家主张,未涉及相互学习融合的情况,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主流思想形成于汉代,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题干中信息“重人事”“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等,反映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明显带有唯心色彩,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突出思想家主张的共性,不是“争鸣”,排除B项;尽管不同学派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他们又有着根本的不同,排除C项。
7.D
【详解】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贾谊《过秦论》中的相关记载可知,修筑长城废分封、焚书、抑制地方豪强、销毁六国武器装备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故选D项;相关史实并未特别提到儒学、百姓民生及秦始皇的性格,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B
【详解】
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中央政府并不能向农民直接征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以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才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直接征税”的原因,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题。此类题目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和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解题时,不防把“因为……所以……”套进去,看因果关系能否成立。
9.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B项正确;均输平准是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诸侯王和高官的制度,排除C项;盐铁官营指的是政府对盐铁实行专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黄老无为思想下,思想混乱,在此背景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形成统一的价值观,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C只是罢黜百家的条件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都城在大同,云冈佛像的造型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孝文帝改革后,北魏都城迁往洛阳,龙门石窟佛像具有汉文化特色,这主要是受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佛像风格变了,并没有说佛教衰落了,排除A项;北魏政权的分裂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主要是时代审美观念变化造成的这种不同和变化,并不是雕刻工匠个人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家是东晋时的士族领袖代表,故有俗语“王与马,共天下”,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皇权的确立也需要士族支持,C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出东晋的情况,看不出西晋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并不是强调皇帝善于用人,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世家大族的地位比较高,权力比较大,但不能得出东晋皇帝不掌握实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体现了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这就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北方人口锐减、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此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唐末藩镇割据林立”“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前期的各政权并立的局面是由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发展而来的,体现了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因此出现了“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D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机构,不是出现题干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唐代长安没有被少数民族攻占,排除B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修建洛阳宫的指令被门下省驳回,说明的是在三省六部制下,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C项正确;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崇尚简朴之风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
B项描述的科举制,在这一制度下,不同阶层的人可以流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不能造成社会流动,排除A项;C项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D项描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D项正确;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非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后人虚构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并未单独强调儒学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
尊敬父母,忠于国君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所以魏晋时期中国的佛教提倡忠君爱国是佛教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说明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D项正确;印度佛教的特点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A项;僧人提倡忠君爱国并不代表佛教注重行孝尽忠,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对本土思想的吸收,而不是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隋代石窟上的壁画、彩绘出现外国图案,说明的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艺术影响、民族融合加强及国家统一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
23.C
【详解】
作为武将出身的狄青升任枢密院高级官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这一举措违反了传统的“重文抑武”的国策,C项正确;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故选C项。
2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立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了宰相的财权;而宋代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财权,B项符合题意;为削弱丞相职权,汉武帝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了“中朝”,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唐代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排除C项;为加强中央和皇帝的权力,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
叶适认为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内外皆弱,不利于国家安全,说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存在弊端,C正确;作者强调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A、B;作者强调的是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而非强调其进步性,排除D。
26.C
【详解】
根据“民反有受其弊者”、“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反而给人民造成负担,说明变法过程违背了民意,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明确的,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排除BD。
27.B
【详解】
辽、宋、夏、金属于不同民族建立的并立政权,故当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以及民族交融,B正确;A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C是唐中叶前的特征,排除;D是唐中叶后的特征,排除。故选B。
28.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故选D;周代分封制和汉初的封国都以国为单位,其地方自主性较强,与省制区别较大,排除AB;唐代的三省不是地方行政机构,它是中央权力机构,与题意无关,排除C。
29.C
【详解】
根据“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等信息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C正确;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助于君主专制,排除A;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并没有保有较大的权力,因此不利于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和限制皇权无关,排除D。
30.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等级差异以巩固统治的制度是四等人制,故选B;行省制度不是利用民族矛盾,排除A;猛安谋克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兵农合一与制造民族矛盾也不符,排除D。
31.
(1)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6分)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6分)
(2)宋初主要问题:藩镇割据。(2分)具体措施: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削实权:派文臣治理地方,并派通判监督;制钱谷:地方财赋除一小部分自己使用,其余大部分由转运使运至中央。(6分)
(3)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4分)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4分)
(4)制度:行省制度。(2分)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