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基础卷)
语文试题
考试分数: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幼稚 精萃 蹩脚 檄文 祸国殃民 枯躁无味
B.自诩 桨赏 脑髓 冠冕 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C.狭缢 闲暇 慰藉 卷帙 滋滋不倦 一劳永逸
D.苍穹 壮丽 点缀 庄严 一灯如豆 牵强附会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 真理的。
(2)不论是历年来形成的陈规旧俗,还是人人都习以为常的惯例,只要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碍于文明进步,我们就一定要坚决地予以 。
(3)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4)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 ,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A.妨害 摒弃 徘徊 辨别
B.妨碍 摒弃 徜徉 辨别
C.妨害 抛弃 徘徊 鉴别
D.妨碍 抛弃 徜徉 鉴别
3.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说》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
B.《拿来主义》一文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喜悦。
C.《反对党八股(节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语言诙谐幽默。
D.《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了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4.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节选)》一文中,引用了很多成语、俗语和名言,使得这篇讲话稿语言灵动形象,令人听来更感亲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很擅长修饰语言,他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诗(词)句。阅读下面的材料,请选择毛主席的诗(词)句填在横线处,并简要说说选择的理由。(5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豪情满怀地畅谈了实现民族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引起举世关注和高度赞扬。他在回顾昨天、展示今天、宣示明天时,恰切地用了三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信手拈来、恰如其分的三句诗,把诗情画意引入了伟大的中国梦。而这三句诗中有两句是毛泽东的,喻示要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有一句是诗仙李白的,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李白的这句诗正可以承载丰厚的文化内涵。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副对联。要求上联尾字为三四声的仄声字,下联尾字为一二声的平声字,也就是所谓的仄起平收,同时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6分)
(1)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6.情景默写(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韩愈《师说》中“ , ”是一致的。
二、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第二段,连用五个比喻句,层层推进,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C.第三段,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D.第四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做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 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1.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拿来与送来》中的基本观点和鲁迅“拿来主义”的主张是一致的,即“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拿来与送来》末段中提到的“淫秽书刊和 黄色录像带之类”是“送来”的东西的具体化,作者把它们同鸦片烟相比,突出了其危害性。
C.《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中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D.《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中,作者指出奉行“送去主义”只有学术意义,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12.《拿来与送来》和《拿来主义》在批判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6分)
13.《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中,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是什么?和《拿来主义》中的“送去主义”有何不同?(6分)
四、作文(6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他们觉得“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有仪式感,而且更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觉得“读屏”更加方便快捷。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对于“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论点,论据充分,至少使用2种论证方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基础卷)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萃”应写作“粹”,“躁”应写作“燥”。B项,“桨”应写作“奖”。C项,“缢”应写作“隘”,“滋滋”应写作“孜孜”。
2.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妨害”指阻碍及损害。“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根据语意,是说会对导致真理被蒙蔽,应选“妨害”。“摒弃”指舍弃,语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体。“抛弃”指扔掉不要。语义较“摒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语意是说有碍于文明进步的陈规旧习这种抽象的东西,应选“摒弃”。“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句中是说“不敢走进门”,有犹豫,应选“徘徊”。“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指辨别(真假好坏)。语句是形容人的能力,并没有褒贬之意,应选用“辨别”。
3.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部分,很形象,鸦片可以治疗咳嗽,但是过度吸食,就是有害的毒品。
4.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理由:“雄关漫道真如铁”,语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它的对句是“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原意是说险峻娄山关,漫漫长征路像铁一样难以征服,而现在红军战士从容跨越。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的精彩讲述,正是毛泽东诗(词)句意的生动展现。“人间正道是沧桑”,语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出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借此来说,这种沧海桑田的革命性变化,是人间正道,即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则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是对“人间正道”的绝妙诠释。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名人名言的能力。解答本类题目,需要认真审题,理解文意,理解名人名言的含义,认真作答。题干的第一段告诉我们这里需要选择毛泽东的诗(词)句填入横线,选择的依据就是上文的“回顾昨天,展示今天”和下文的“喻示要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等内容。
5.积善为德备圣心 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即上下联意思重复。题干要求根据课文完成对联,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回顾《劝学》与《师说》中的文句。(1)根据上联“聚沙成塔”可知是讲积累的,《劝学》中表示学习需要积累的语句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前四个字都能对上,但要注意“成”字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采取同样的字,可改为“为”字;后三个字要与“做学问”相对,词性是动词加名词,而且意思要相关,就不能选“兴风雨”“生蛟龙”,而要选“备圣心”;因此最后答案为“积善为德备圣心”;(2)《师说》主要是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与课文中“传道受业解惑”是相关的,下联已经选择了“传道受业”,上联选“解惑”比较恰当;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要“解惑”就要“从师”,解答的是“己惑”,从师是“求教他人”;“莫问身份”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含义相关,下联选了“无关年龄”即“少长”;上联可选“贵贱”,即身份地位;最后得出答案“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
6.(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解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注意“埃”、“砺”与“利”、“孰”的写法。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入乎耳”与“着乎心”是对称结构,应独立成句,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也是对称结构,“动静”是一个词,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端而言”与“蝡而动”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一”是“全都”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需要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项。
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错误。结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分析,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10.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
(2)“利”,锋利;“强”,强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弯曲后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说话语意精微,行为举止文雅,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具有美好的品德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用学问取悦于人。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恰到好处。
1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只有学术意义,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错误,由原文“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可知,是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送去文化,对于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与对立,促进世界的和平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2.不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要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并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而本文主要批判的是“送来”的危害,并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张做了进一步解释。
原因:写作背景和目的不同。《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而根据《拿来与送来》开头一段可以知道,作者的矛头指向的是社会上那些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做法做辩护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本文主要批判的是“送来”的危害,根据原文“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并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主张做了进一步解释。
原因: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他们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为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对外妥协投降,实际上就是把包括国土在内的祖宗留下的遗产拱手让人;“尊孔读经”和“新生活运动”核心就是宣扬封建道德。这二者又有内在的联系,更深层的意义且不说,以日本帝国主义为达侵略目的也大肆鼓吹“王道乐土”,说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就可见一斑。这就表明,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我国进步的文化是采取拒绝即“关门”的态度,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面前则一方面将自己的宝贵财产呈献上去,另一面又听任人家的“赐予”和影响。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包括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具体的人、事、作品、思想及种种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反应。
由原文第一段“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做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可知,《拿来与送来》的作者把矛头指向的是社会上那些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做法做辩护的人。
13.根据:①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方。
②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
③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④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
不同:季羡林主张的“送去主义”是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媚外卖国的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据:由原文“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大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 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可知,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方。由原文“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可知,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由原文“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可知,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借鉴价值。由原文“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可知,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
不同:由原文“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可知,季羡林主张的“送去主义”是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鲁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媚外卖国的行径,“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14.【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屏”阅读方便快捷,能使人有效利用零星时间;“书”阅读系统、深刻,受到相当比例成年国民的青睐。读书是人的天性追求,要不要仪式感?如何让读书人随时随地想读就读?“屏”阅读与“书”阅读到底要不要平分秋色?材料给出的讨论空间很开阔,考生只要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围绕“读屏读书”的话题展开讨论,均符合题意。在具体写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既要关注任务限制,又要开放思维;既要理性有度,合理兼顾,又要立意高远,取舍得体。
【解读任务】
写作任务:理解分析“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明确观点;至少使用2种论证方法;
文体任务: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立意】
1.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2.闲时读书,忙时读屏
3.掌上阅读,“屏”分秋色
4.让“屏”读与“平”读比翼双飞
5.处处屏读琐碎,时时卷墨留香
【例文】
以“屏”观世,以“书”修心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阅读的方式一如初盛之花,绽放新意。“读屏”与“读书”是否一定有优劣之分呢?我认为不然。大数据时代需要有“读屏”的快捷广阔,亦不可缺“读书”的纯净修心。
有人说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时间细品文字,不如手机一搜来的方便。
不错,读“屏”的确方便快捷,但读“书”更如醇香美酒、清香甘茗,其氤氲之气,可以陶冶心神,岂可弃如敝履?观古之圣人,不乏潜心阅读之辈:孔子博览群书,韦编三绝,终成一代圣贤;宋濂勤学好问,精益求精,收获一身才学。览近代大师,心浮气躁的鲜矣,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焚膏继晷,徜徉文学之海;钱钟书先生匿于一室,品读群书,养学者之风……由此观之,生活不应只有面包,还应有书籍。读书,犹如于深幽处点亮明灯,于沮丧地注入活力,于洪流中静修己心。以书修心大体若此矣。
于内我们当以书修心,于外我们当以“屏”观世。
整日埋身题海,何以迅速了解世界形势?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何以快速把握时代脉搏?读“屏”,这时便像一个骄傲的孩子,举起小手高喊:我能!的确,读“屏”,能带给我们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从西欧到中亚的穿越体验。于吃饭休息时,一搜,便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偷得片刻休闲;一点,便可解心中疑惑。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深读当读书,沉潜而又系统;观世,可借助“读屏”,快速洞悉世界,更好地规划前行。相比古人抄书千卷、负箧曳屣,确实又轻松快捷,其观世之用,好处之多,无需赘述。尤其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用之得当,将大有裨益。
读“屏”与读“书”反映的正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碰撞,科技与传统有机结合,所带来的盛景比比皆是。第12版《新华字典》的问世,记录传统词汇的同时,输入“点赞”等新生词汇,外附二维码辨真伪,老字典焕发新活力;让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鸡肋般的课间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敦煌舞、蒙古风令人叹为观止。亦无需将读“屏”与读“书”一决高下,何不妨以“书”修心,以“屏”观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同学们,读“屏”观世莫浮于表面,生浮躁之气;读书修心,非固守传统,不思变通。让我们以“屏”拓展眼界,以“书”修养身心,瞻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