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火星
地球
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最初,这兄弟俩都没有水,没有生命,不但荒凉寂寞,还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突如其来的袭击。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大多数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
陨石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陨石多半带有地球上没有或不常见的矿物组合,以及经过大气层高速燃烧的痕迹。至于太空人登上外星球,如月球,所带回来的则不叫陨石。而会称为月球矿石。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他大多由天而落,形状不一。
彗星(Comet),中文俗称“扫把星”,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当它靠近太阳时即为可见。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彗星是星际间物质,是由希腊文演变而来的 ,意思是“尾巴”或“毛发”,也有‘长发星’的含义。而中文的“彗”字,则是“扫帚”的意思。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
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
家常便饭。
“家常便饭”本意是指很平常、经常发生的,文章中是说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很平常。
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
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
“集体大逃亡”是用形象的手法,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表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
火 星 探 索
1962年11月起,前苏联发射了“火星号”系列探测器。
1964~1977年美国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八个探测器。
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2号先后在火星表面成功软着陆,实现了人类对火星的亲密接触。上述探测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测活动,特别是进行了生物探测实验,结果表明,火星上大概不存在生命。人类的探测活动揭示了火星的真面目,那是一个如月球般荒凉、遍布陨石坑的世界。
尽管如此,火星地表与地球的相似仍然使人们愿意相信火星曾经拥有过生命。主要的理由就是火星上有存在水的迹象,而水是生命之源。即使火星不曾有过生命,只要那里有水,人类就觉得倍感亲切。毕竟在太阳系中,地球除了火星可以商量,再没有一个有可能帮她哺育生命的伙伴了。为此人类还要不懈地努力,争取在火星上耕耘出一片绿洲。也许会有一天,人类坐在火星上遥望夜空中的地球。
2003年可谓是火星年。美国向火星发射了两台探测车,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一台登陆器,日本发射了一台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将于明年1月抵达火星。加上目前仍在火星轨道上工作的美国“火星环球勘测者”号和“奥德赛”号探测器,将形成6个探测器共探火星的壮举。这些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火星地质历史、调查水在火星上的作用、判断火星过去的环境是否适合生命生存。相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准确。
在这张2月26日拍摄合成的电子显微图片中,地球上的细菌(上)与火星陨石中的结晶体(下)外观惊人地相似。一家负责研究火星陨石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对一枚在南极洲发现的土豆大小的火星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以长链状排列的磁铁结晶体。据美国航天署有关人员介绍,这种链状结构只能由曾经活着的生物体组成。